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青年报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政行校企合作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2019-07-02 13:51:14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艾盈
分享到:
今年6月3日,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在西安落下帷幕,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以精湛的技艺、出色的发挥荣获全国一等奖。这是学校第四次荣获此类大赛一等奖。

  今年6月3日,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在西安落下帷幕,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以精湛的技艺、出色的发挥荣获全国一等奖。这是学校第四次荣获此类大赛一等奖。

 
  苏州园林闻名世界,苏州“香山帮”工匠建造了北京故宫、布达拉宫等传世佳作。为应对传统香山营造技艺后继乏人的困境,需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与学校“牵手”后,默默无闻的匠人们也开始走向前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讲述古建筑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技艺,增强专业自信,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为中国传统工艺存根塑人。
 
推广现代学徒制 创新传艺教学路径
 
  今年3月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严介龙新收了6名特殊的徒弟,他们是来自学校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这对于炒了40年茶的严介龙来讲是头一遭,对于整个洞庭山碧螺春行业也是件新鲜事儿。大学生徒弟,不同于普通炒茶工,“现代师徒制”也更讲究为助推产业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实训过程中,还将结合徒弟们在校园里掌握的理论知识,让他们从鲜叶采摘到农药检测、制茶,再到茶艺学习、茶叶销售、茶企管理、品牌保护等方面受到系统性全方位历练,师徒共同守护好洞庭山碧螺春这一杯“传统味”。
 
  今年年初,学校联合香山帮营造协会及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园林古建企业,成立了“苏州香山工匠学院”,聘请了陆耀祖、郑可俊、张喜平等14位国家级、省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为兼职教授,建立了“郑可俊大师工作室”“张喜平大师工作室”,聚力为香山营造传艺,为苏州文化存根,为现代工匠铸魂,共同打造园林古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梦工厂”。
 
  2013年以来,学校园林工程学院与企业共建“江南园林班”,定制培养150人。2016年,牵头共建“江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技艺传承与创新”国家资源库,开发课程4门。学校师生团队设计建造的荷兰世园会“中国园”、土耳其世园会“中国华园”均获最高奖;在2016第六届国际园林景观设计大赛——艾景奖评选中获得专科组唯一金奖。
 
实现双元耦合 推进四融四创
 
  2018年3月,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中,学校食品科技学院3位同学分别获得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检测、畜禽肉中氟喹诺酮类兽药残留检测、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检测三个子赛项一等奖。
 
  在这5年前,学校食品科技学院与苏州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食品安全“校中企”,逐步探索出一条“整体引进,双元耦合,四融四创,协同发展”的办学新路径,开创了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的新局面。
 
  2016年,“校中企”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确定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017年,“校中园”教学成果荣获第七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类)。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获评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生鲜农产品保鲜中心”获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获评江苏省骨干专业……
 
  校企合作的成功,为学校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主动寻求社会服务提供了抓手,在此基础上,学校敞开了大门,为更多的社会人才培养探索路径。
 
探索“赛证融通” 推进“三教”改革
 
  今年5月,由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厅承办的2019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证融通”邀请赛蔬菜嫁接赛项在学校成功举办。1个多月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公布了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学校入选“物流管理专业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过程中“1+X证书制度”,也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实训建设。
 
  近年来,学校持续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探索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并实现证书考核标准向职业考核标准的转化融通。学校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 “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积极探索“书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提供支撑,为中国特色高水平农业类高职院校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打造“苏南模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8年,由学校报送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0年9月,学校就开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力求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经过4年探索,学校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教学体系、培育路径等环节,逐步形成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融合、终身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南模式。
 
  比如:2014年,学校与太仓市联合培养第二批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与昆山市开始定向委托培养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2015-2016年昆山市定向委托培养第二批和第三批新型职业农民;2016-2017年高邮市定向委托培养第一批和第二批新型职业农民……
 
  多年来,通过校地联动,青年职业农民的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在学校全面展开。一时间,“太仓班”“昆山班”等成为苏南农业职教创新的代名词。
 
  近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合作,坚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放式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形成了“高职院校—农民社区学院—田间课堂”开放教育体系,取得丰硕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打造了一支13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开发了30余部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建设了一批课程资源。2009年以来,累计培育13万余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该成果已被列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发,为农业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我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等战略问题,着力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和服务美丽乡村的两大专业集群,与政行校企合作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平台,让苏农高质量培育农业菁英的触角延伸到更远。”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振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