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邢晖:创新铸造新时代职教“双师型工匠之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体会

2019-05-15 16:27:2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建设强国,必兴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教育强国,必强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之源;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强国,必兴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教育强国,必强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之源;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力求落实和创新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最高规格的职业教育和教育工作会议相继于2014年和2018年召开,关于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的重磅文件密集颁布,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教育和教师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又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号角,吹响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集结号。

  1《实施方案》意义重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发,恰当其时,意义深刻。

  一是落实精神。它是落实《职业教育法》,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的细化产物,是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教育现代化面向2035等教育政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篇章,是推进教育整体改革“组合重拳”之一。

  二是高位谋划。它是职业教育立足于深化改革、体现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描绘了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具体指标,以及20条多方位多要点的改革措施。

  三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凸显职业教育跨界、开放、复杂、多样的类型特征,体现了国务院统筹、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特点,显然是多部门协商博弈的最新结晶;文中除了突出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内容外,还涉及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其他类型学校,是综合性较强的指导性文件。

  2《实施方案》亮点突出

  此方案共分7个部分,20个条目。概而言之,重点和亮点主要有:

  一是“三个转变”的时代特征和任务: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关注点是“50+150+300+一批”的“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4个建设项目。

  二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突破点在开启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加强关键要素的标准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实施“育训并举”“学分银行”与学习成果的互认互换。

  三是建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社会多元办学的体制机制,亮点在选建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并给予 “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实质性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四是健全职业院校内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等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机制改革为动力,关注点在突出了教师、教学、教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企业引进师资,校企双向流动,加强实践性教学,等等。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再出新招实招

  在《实施方案》中,教师被单列一条,即第十二条:“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除此之外,与师资问题有关的内容还有十几处,可谓是文之重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总结的“九个坚持”之一,“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结合近年来相关的文件分析,此文本呈现出一些新亮点,有些是明显新信号,有些是背后可拓展的新空间。许多可关注点、延伸开拓点,存在于全文的字里行间。新时代,职教师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标准、新路径、新机制、新保障等值得思考。

  (一)满足两个需求,树立教师新理念

  《实施方案》在总要求中提到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既指向职业教育,又指向职教教师。新发展理念实质上是要满足“两个发展需求”,即职业教育和教师工作,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施方案》在指导思想和总原则中,强化了新思想:一是服务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二是主动适应意识,“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适应和推进“三个转变”。三是改革和优化意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四是合作意识,“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五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学生(学员)为中心、注重需求、结果和质量,是教师应有的新理念。

  (二)提出三个定量指标,确定师资建设新高

  《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2年的几个具体目标,涉及办学条件、高校转型、双高建设、职教标准体系、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等定性和量化指标。关于教师最直接的目标表述有二,间接有一。

  指标1:“‘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这项指标,一是再次强化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此前相关说法还有一体化教师、教练型教师、工匠型教师等。二是规定了“双师型”教师的特征,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重素养。长期以来,对“双师型”教师有多义多解,如“双证书”说、“双职称”说、“双能双素质”说、教师团队“双结构”说,还有这些要素的各种叠加;最通常的释义是“双能双素质”要求,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指导课等不同科类的教师也都适用。三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目标,要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总数约为133.2万人,“双师型”教师数量为45.56万人,占比约为34.25%。其中,中等职教专任教师是83.4万人,“双师型”教师约26.42万人,占比是31.48%;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约19.14万人,占比是39.70%。现实与目标相比,就存量而言,职业院校教师总体比重需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才能达标,中职和高职达到“双师型”要求,分别都有几十万的缺口。这个指标既具体,又模糊,既容易,又不易。

  指标2:“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重视教师团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从而发挥引领、带动、示范、迁移的作用。培育团队精神,开展团队合作、模块式教学与协同式研究、组合式研修等,都是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之新的应对举措。

  指标3:这个指标是间接的:“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此目标与教师教学工作关联度很高,对教师的数量、结构以及素质、工作方式、绩效管理等,是一个挑战。

  (三)针对校长和教师,分层制定职教特色的新标准

  《实施方案》在第一条“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中提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在第五条“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中又提出“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对此有两个认识:第一,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有了标准才有方向目标和参照。建立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标准是一个持续的系统性工作。目前已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标准》,一线反映这两个标准体现的职教类型特色尚不够突出,有待修订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迄今还没有教师、校长标准,需从无到有,再分层分类,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只有国家标准没有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分类教师标准,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教育在我国主要是地方的事业,行业性强,国家应制订最基本的、通用的一般性标准,具体标准制订可以采取委托和下放的方式,体现“放管服”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把握整体改革动态,关注相关创新提法

  校长和教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主体力量。《实施方案》中很多创新提法值得关注。如: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教师是否先成为1+X证书的拥有者,然后才能胜任培训师和考官?“书证融通”,对“双师型”教师意味着什么?启示是今后一段时间,教师培训也要聚焦1+X证书标准以及对应的教学标准。“产教融合型企业”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师该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再如,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中高职贯通培养、长学制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教高考”“学分银行”等,这些多层次多类型的制度性变化,对教师又有什么样的新要求?又如,“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职业教育”“面向现役军人的教育培训”“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 等,这些对于已经习惯了以全日制方式教授学龄段学生的教师,要如何驾驭不同的学习对象?还有,“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等这样的要求,教师显然是责无旁贷的工作主体,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以及“在线精品课程”等,势必推动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做新时代“四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看到这些职业教育全局性的动态,以变促改,以改促变,以不变应万变。终极要求还是与时俱进提升素质。

  (五)企业引入和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探索入口新路径

  一是教师“入口新政”。《实施方案》第十二条“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开头就提到: “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从企业中引进,或高校毕业生先到企业工作3~5年,再到职业院校去任教,是很多国家的规定和做法,我们借鉴并与之接轨非常必要。尽管就目前的实际状况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难免出现疑虑和信心不足,甚至担心出现“优秀人才不愿意来,想来者又不太理想”的尴尬局面,但作为制度确定并坚持下来,有利于职教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职教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具有战略和长远意义。

  二是加强“培育母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问题是老话新谈。文中提到,“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可谓是双管齐下育新人。一方面,要注重现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按区域、按专业、按培养能力等,引导、扶持一些以工科为主的或综合类高校举办师范类专业,积极探讨满足职教特殊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教师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说,“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你们毕业后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希望你们既像老师一样传授职业之技,又像师傅一样传承工匠之魂,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这句话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师资队伍,做了形象化的要求和激励。笔者认为,对新入职和在职教师的素质要求,“教练型”教师的提法更恰切,值得专题研究。师范和工科非师范的使命,主要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要采取措施,如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有基础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加强建设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举办部分专业的非师范院校准确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势在必行。

  (六)重培训强团队建设  建校企互通新机制

  1 在职培训机制

  包括轮训制度、企业实践机制、国外进修机制。《实施方案》强调“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要“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增强企业实训的保障和质量。教师轮训、素质提高计划、海外访学等,这些措施或项目都是继往开来的加强版。

  2 团队选拔机制和工作模式创新

  《实施方案》指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笔者理解,这里的结构化、模块化教学,既指教师的“组合式”团队工作方式,又指一种单元化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悉,国外研修要尝试选拔和鼓励创新团队团组式外出学习,2019年,国家将侧重在五大专业领域分期分批派出团队赴德国等先进国家进修学习。

  3 直聘机制和兼职教师制度

  其一,对于高端技能人才可以采用直通车的办法,“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其二,鼓励院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

  4 双向使用和流动机制

  实行企业人员和在职教师双向挂职、兼职和任职,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这些举措,有利于调动“两方面积极性”,提升两方面的“服务和创新力”,当然也应在另一方面对其提出诸如责任、诚信、水准、贡献等约束性要求。

  (七)供基地经费和资源, 给组织管理新保障

  《实施方案》中,有几处直接或间接提到对教师的有效供给和有利条件。一是培养培训条件的改善:“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大师工作室”等,是教师重要的发展平台。二是经费收入的改善:“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此规定意味着绩效工资的基数增大,教师教学以外的可支配收入随之增长;此外投入机制“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的优先级也是利好信号。三是“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对教师的指导培养作用。四是党对教师工作的指导和基层党组织对教师组织建设。五是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对于解决教师定编定岗、类型标准、收入待遇等重大问题,更易统筹协商。

  3 领会和落实中需要思考的几个关系

  第一,综合与专题的关系。在《实施方案》一般性综合方案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关键要素和重要问题,可以有专题性具体实施方案,体现教师专项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策略,方案中提到的要落实、落细,没有提及的,开拓空间也很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引和推动,更有针对性。据悉,教育部相关部门也在加紧制订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职教师资的专门文件,将会更有突破和创新,更体现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第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务院统筹固然重要,国家方案很有必要,但在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地方的责任,更要鼓励支持基层创新,给各省、地市、县留下探索和改革余地。

  第三,各行政和各行业部门的关系。我国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相关组织机构分散,各自分工不同,但要注意政策的协同,系统、衔接、沟通,相互一致性,否则让基层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此外,由于职业教育的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明显,《实施方案》涉及的内容层次很多,有些提法尚有模糊之嫌,立场和角度不同,难免出现理解上的见仁见智,诸如:学校与企业、专职与兼职、本土与国外、长远与短期、形式与内容、基础与拔尖、紧缺与一般、培养与使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团队、少数与多数等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为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一个政策都是有限解决。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对于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充满期待和信心。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