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职教20条”的蓝图如何落地?且听专家说

2019-07-08 17:02:26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凝练出了职教20条,每一条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勾勒出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蓝图。从蓝图到现实,怎样落地?这个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相关部门和职教院校的高度重视、实际落实。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凝练出了职教20条,每一条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勾勒出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蓝图。从蓝图到现实,怎样落地?这个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相关部门和职教院校的高度重视、实际落实。

  确保职业教育切实成长为类型教育

  《方案》开门见山第一句就响亮地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句话传达出职教界过去几十年努力追求的理想,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前提条件。

  “类型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自成体系。因此,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关键,就在于“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这需要从五个角度确保落实:(1)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公平性。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要稳定,不能大起大伏,教育投入要公平;(2)构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更多元的职教办学形态。打破普教式办学,根据具体行业产业的需要灵活设计多元学制;(3)理顺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通道。要通过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把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起来;(4)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管理职业教育。要在运行形态及评价标准上,进一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5)确立技能型人才所应享有的社会地位。这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基,其实现路径在于建立国家资历框架,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等量互认互换,保障技能型人才享有公平的入职待遇、社会地位。

  建设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发挥基础核心作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内容就是职业能力和工作知识。无论是职业能力还是工作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线的职业实践,这使得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开发复杂程度和难度,要远大于普通教育学科知识的开发。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没有获得根本性提升,职业院校通常也不具备单独的系统开发能力。要摆脱这种格局,急需整合各级各界的课程开发力量,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才能够集中解决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为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搭建国家平台,充分发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性核心作用。

  开发建设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从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治理体系,能更加清晰地界定教育部、地方和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中的各自职责,使各个层面的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具体而言,教育部的职责应主要聚焦在集中全国力量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地方部门则要立足区域和当地发展需求,引导院校动态调整专业架构和教学;职业院校的职责则是面向人才市场,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产业市场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动态框架,就能形成合力,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1+X”证书制度,为职教带来质变

  “1+X”证书制度即《方案》中提到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这是广受关注的重要改革内容,同时也可能是《方案》具体实施时难度较大的内容。

  实施“1+X”证书制度,目的在于培养智能化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智能化带来了职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职业普遍地出现了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各类职业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交融。如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回答的全新而又重大的课题,也是习惯了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教学的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要实施“1+X”证书制度,政府层面要大力落实:(1)完善技能等级证书体系。技能等级证书要着重选择产业发展急需和人们需求旺盛的有关专业领域进行开发,内容要体现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贴近实际需求;(2)构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体认定?如何使他们的学习成果在就业中获得相应优势?如何在现有学制体系中认可职业教育的新学制?

  而职业院校则要大力落实:(1)对学历教育内容进行重构,大幅度减少重复内容,把实践教学中单项技能的训练内容进行多元整合,提升课程设置效益;重新定位学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先把行业中具有普遍意义、对学生生涯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内容纳入教学;(2)创新办学形态。这包括在政策允许下根据学习需要创新学制,增强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考证和管理功能,开发先证书后学历的培养新模式;(3)构建专业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选择指导体系”。帮助学生在“1”和“X”之间建立清晰、合理的延伸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效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完整体系。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补齐职教短板

  教师的实践能力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为此,《方案》提出了一些比较大胆的改革措施。

  首先,改革教师来源。一些发达国家招聘职业教育教师,通常是学历要求可以放低,但一般要求连续5年以上的企业相关工作经历。近年来,我国一些职业院校招聘教师却越来越强调高学历,甚至出现“非硕士博士不要”的现象。而要改革教师来源,就必须改革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相关评估中对教师的相关指标要求,以及相关的人事政策,这才能够给职业院校师资建设松绑。

  其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院校教师实现双向流动。这一制度如果能够建立起来,不仅将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职教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部分公安类院校的教师就实现了双向流动——他们可能今年在学校当教师,下一年却在派出所工作,自然能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当然,师资双向流动的关键,还是要突破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不同人事制度造成的诸多障碍。

  再次,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这方面,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建设适用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基地。职教教师需要培训,但低效、不实用的培训只会浪费教师的时间、热情和学校的资源、精力。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必须特别重视开发符合职教实践需要的课程和培训方式,更重要的是,必须安排真正熟悉职业教育需求、双师型标准的院校领导高效管理这类培训基地,同时必须配置相当数量的具备专业技能能力的专家群担任培训授课教师。

  (作者:徐国庆,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职教改革究竟“怎么破”?有请更多专家来连线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戴勇:

  突出重点,落实“1+X”证书制度

  按照《方案》的要求,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首批试点院校在启动工作中将面临系列新挑战,笔者认为这些院校应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与培训评价组织紧密合作

  试点工作首要任务就是与培训评价组织和毕业生就业单位开展紧密合作,这是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紧密、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动力不足、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畅等问题的重要抓手。试点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共赢,是推进试点工作的关键。具体工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对已发布的六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内涵进行调研分析,在社会认可度、与本校相关专业的融合性、引入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二、与培训评价组织明晰各方职责,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拟定培训与考核计划及相关文本资料,开展训练装备的技术验证,测定训练装备的标准量值,保证训练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绿色低耗。

  规范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方案》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落实这个要求,试点院校首先应做好学习成果的认定,将通过社会化机制择优遴选的“X证书”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其次,做好学习成果的积累。要把学员所获证书的个数与等级进行登记与积累,把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登陆入“学分银行”相关信息系统,以便于用人单位识别和受训者就业;最后,做好学习成果的转换。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对于本校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时,与培训评价组织商定将相关重叠课程计入可免试部分。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做好培训

  职业院校要育训并举,在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学历教育与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职业培训,为校园和职场之间灵活转换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而培训是政校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是地方政府向职业院校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做好社会培训服务应是地方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之一,也是地方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试点院校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在试点宣传、组织渠道、专项经费等方面获取支持,提升社会培训质量。2018年,无锡市政府为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在校生和企业员工获取相关证书给予政策支持,培训者、受训者和获证毕业生等人员,都将不同程度获得政府奖补。

  建设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构建院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其核心是试点环境营造和制度体系设计。首先,应梳理院校的组织机构职能,使之能满足试点方案所提要求。院校现设组织机构的职能是否满足试点要求,应尽快梳理,并完善或建立配套制度体系,保证试点工作在院校开展;同时,由于各类专业涉及院校多个部门及部门内多个环节,试点院校应提前研究建立完善有关制度,将学校管人制度与管事流程匹配,结合引入信息化手段,从而提高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段福生:

  中职发展新瓶颈必须打破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石,是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所在。中职学校必须抓住“职教20条”这一历史机遇,打破发展中的新瓶颈,实现整体提升。这样,“职教20条”的落实也才有了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如何实现这一落实?关键要把握三点。

  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办学

  “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要。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方位来理解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必须从职业教育是人人需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教育类型去顶层设计学校的发展。中职学校要敢于为本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要对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使之紧密契合地方产业,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增强中职学校对地方政府的感召力。要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扎扎实实开展教学改革,把行业企业的标准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行动,通过项目式、任务式教学切实为学生提供有用、有趣、有效的课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

  打开校企合作的“命门”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推手。“职教20条”明确了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中职学校应当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上从顶层设计到行动方案,紧紧围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推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办学模式创新,把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成学校发展的新引擎。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甄选合适企业,推动校企组建产教共同体,改变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功能单一的传统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企业生产,将产教融合的成果直接反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校企合作深层次、高水平、稳定地运转,实现校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下好社会培训这盘大棋

  2010年,我国中职学校招生数达到顶峰——870万人,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降至580万,减少三分之一,生源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状况,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改观。“职教20条”明确要求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可以说,这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职责所在。

  因此,中职学校要早准备、早谋划、早布局、早动手,在办学层面构建社会培训体系,加强社会培训需求调研,加快培训课程标准和教材研发,组建专兼结合的培训团队,面向农村村镇、城市社区、工矿企业、部队官兵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还要聚集多方资源,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面向本区域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以高质量的社会培训培育中职学校发展新的增长极。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各地对中职学校的教师、经费、资产等基本上是按普教模式来进行管理的。因此,中职学校突破目前的瓶颈,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配套政策,比如教师参与企业的兼职兼薪的合法合纪问题,校企合作中学校资产的投入管理问题,而这都需要外界刚性的政策支持。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