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和内在动力源,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地区脱贫攻坚的步伐。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
目前,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仍有所欠缺。
对职业教育偏见较为严重。在贫困地区,很多学生家长认为接受普通教育才是正规教育;接受职业教育、学技术是孩子没有出息的表现。职业教育本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却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的低层次教育和二流教育。民众职业认知和职业观念的落后,使得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招生尤为困难,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因生源缺乏导致部分专业停办,或学校整体面临撤销、合并。招生困难、生源减少,在地区层面的表现则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下文简称“职普比”)严重失调,不少深度贫困地区这一比例仅为2∶8甚至更低,距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要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就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来看,不少深度贫困地区由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资源缺乏或分布不均衡,没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从高等职业教育来看,贫困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更为稀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更为严重。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来看,贫困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大都规模偏小,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失衡。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诸多办学指标达不到国家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尤为突出。学校办学条件欠缺以及师资队伍素质偏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难以产出理想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限制了职业教育包括助力脱贫攻坚在内的诸多社会功能的发挥。
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以及专业办学水平,而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开设随意性较强,专业设置缺少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缺乏与地方产业和经济的有效对接,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专业开设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贫困县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汽车修理专业,而县域内的汽车保有量有限,结果大多数毕业生都流动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尽管毕业生通过就业带动了自己家庭脱贫致富,但贫困地区自身的产业面貌仍未改变。另一方面,为了学校生存、利于招生,贫困地区不少中职学校尤其是县域职业教育中心,盲目开设门类众多的专业,追求专业设置大而全,导致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分散,各专业办学质量堪忧,难以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难以有效服务地方发展。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调。就教师数量而言,有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缺乏,导致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普遍偏高。与教师数量相比,教师结构问题更加突出,比如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导致学校无法正常开展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也难以开展地方脱贫攻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不但数量缺乏,且质量不高。不少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专业课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岗而来,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专业课教学的要求。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和内在动力源,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地区脱贫攻坚的步伐。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终极性因素。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长期以来,专门技能者未被视为“人才”,技术技能也未被纳入创新体系,导致技术技能人才未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和应得的社会地位。为此,应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等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不利的因素,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让技术技能学习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教育回报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补齐职业教育资源短板,巩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应继续细化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责任督导的范围,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扶贫绩效考核相结合,强化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贫困地区政府既要继续拓宽职业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没有职业学校的地方设置办学点、分校或者教学班,也要推动地区所属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到2022年,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国家要求。
优化学校专业设置,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应提高专业统筹规划的层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可以分别由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避免专业设置雷同、办学资源浪费,提升有限职业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使用的效率,推动各学校形成办学合力,提高整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专业调整的论证内容,主要包括相关产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预测、现有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学校专业教师应该邀请行业企业人员深入参与,做到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方向,使专业调整(新增和淘汰)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需求。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设专业的资源优势,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和劳动力结构,突出培训功能,大规模开展培训,提高贫困群体谋生技能,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脱贫攻坚能力。生师比偏高、教师数量不足的地区,既要积极调配资源,协调人事编制,优先补充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也应积极挖掘行业企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保证教育教学正常运转。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应单独列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岗培训项目,支持贫困地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应积极统筹资源,根据职业院校发展实际在招聘新教师时优先招录专业课教师;要拓展渠道,创造条件与国内几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合作,委托定向培养职业教育师范生,补充一线专业教师的不足。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 聂伟)
合作伙伴: |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 中国职成教育网 | 中国高职高专网 | 天大职教发展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 | 教指委网站 | 行业协会网站 | 各省职教网站 | |
友情链接: |
河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 世界技能大赛 | 就业网 | 中国教育网 | 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 | 新华网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人民网 | 北方网 | 教育部 | 海河教育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