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刘兰明: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思考

2019-11-26 11:47:51 全民职教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编 者 按: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 100万人”。职业院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发布,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特邀高职研究专家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分别从国家战略和高职院校的视角,探讨如何用改革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缓解就业压力的难题,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担当责任,创新思路,有效落实扩招任务。

  从赋能和迭代视角看高职院校大扩招

 
 
  (刘兰明 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 100万人”的目标。作为一名在职教战线精耕细作30多年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在感受到如“阳光沐浴”般的喜悦后,不禁陷入沉思:命运多舛的职业教育如何坚定地走向“灿烂辉煌”?


  (一)赋能职教,释放经济发展的“人才红利”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尽管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接受甚至追捧,但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更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开广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该说,职业教育现在是我国所有教育类型中的一片蓝海,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潜力巨大。主要因为:


  1. 职业教育是富有家国情怀的融合性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是直接把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融合性、亲民性、应用性、开放性的教育。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坚持把培养符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线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职业教育就是要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与产业对接,把专业群建立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为广大用人单位量身定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职业教育是最接地气的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教育,是把学生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


  2. 高职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融办学者、举办者、管理者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说,我国传统本科高等教育改革还有不少方面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因为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不用为生源发愁。如果能给职业教育赋能,让高职院校真正办出适销对路的职业本科,给广大用人单位培养本科层次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职业人才,给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更适合他们的选择,就会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产生“鲶鱼效应”,激发传统本科高校产生改革的“内驱力”,由内而外促进高等学校改革,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3. 职业教育是支撑中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整体上讲,中国制造发展很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就是极度缺少支撑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大国工匠型人才。据统计:我国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产业人才缺口达7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缺口300万人、电力装备缺口411万人、新材料缺口300万人……。德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制造强国,在于其独具特色且不断发展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提供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因此,在经过虚拟经济泡沫破灭、P2P平台跑路后,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成为我国发展的共识。


  (二)迭代升级,锻造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赋能职业教育后,职业院校应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而同频共振、与时俱进、提质增效,继续展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共长关系。


  1. 强身健体,从边缘到中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先进职教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还在乐此不疲的到德国中职层面的双元制学校学习时,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双元制学院、双元制大学已经应运而生了。为什么一批双元制职业学校迭代升级成双元制学院、双元制大学?这完全是基于德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前身是职业学院。它最早于1971年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巴登符藤堡州的曼海姆和斯图加特。出于对一线合格高级管理、技术和服务人才的需求,奔驰和博世等大公司在巴登符腾堡州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基础上,创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高等学校。1974年,州政府将其确认定名为“职业学院”。这是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的世界范例。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与德国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时至今日,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却渐行渐远。


  我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的国家,在40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升了培养能力,为“中国制造”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使之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遗憾的是,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办学层次原地踏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的伴生、共长关系的规律性。导致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出现了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等问题。就像300公里时速中国高铁网布满全国的今天,仍把职业教育的列车限定为100公里,致使职业教育难有大作为。


  2. 不忘初心,坚守职教本色。无论是职业教育最高办三年制专科还是四年制本科,也无论学校的行政级别如何,职教工作者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我本姓职”!必须坚守中国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开放性的根本属性。牢记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跨界属性”,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于仅有一技之长,要坚持“能做事是本领、会做人是根本”理念,牢固树立只有培养能做事会做人的职业教育才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


  建成与普通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办学主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的开放式、高水平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建设人才质量优、就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立志使职业院校“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塑造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产业生力军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中国职教”!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4期第1-5页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