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比赛、科研、平台,越来越看重的是教师自身的技能、理论和策划,自娱自乐,把嗨起来当做目的。教师有获得感、学校有获得感,学生有获得感吗”这样的评价。话是说的重了一些,但也能够反映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今天我还是想就思政课“内容与表达”的话题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继上一篇推文《当务之急,我们的思政课要为学生提供什么》之后,引起了一些关注者的反应。有人甚至提出了“现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已经走进技术改革、精致说教的死胡同了。各种比赛、科研、平台,越来越看重的是教师自身的技能、理论和策划,自娱自乐,把嗨起来当做目的。教师有获得感、学校有获得感,学生有获得感吗”这样的评价。话是说的重了一些,但也能够反映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今天我还是想就思政课“内容与表达”的话题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之后,围绕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针对性、亲和力、学生获得感等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在全国上下基本上形成共识。几年来,“管好、建好、讲好、学好”思政课,已经在政治站位、思想意识、教育环境、政策制度、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坚实的保障。各地、各校都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讲准、讲透、讲活、讲信和讲好”思政课的有效途径与创新做法。别的不说,仅从各类媒体和相关信息的报道与宣传的规模和覆盖面来看,至少都已经“动起来了!”这样的重视程度、这样的建设力度,在我个人三十余年的从教生涯当中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思政建设的格局与体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今天选择思政课教育教学(我用了教育而非单纯的教学)中“内容与表达相脱节”的话题,主要还是从思政课的受众(——学生)对于思政课真实认知状况(而不是学生的一般表态)所引起的。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讲和讲什么的问题(内容)从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等方面的要求已经非常的明确;同时,近年来各个学校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方面更是下了大力气、花了大功夫(各类的竞赛和练兵、专业技能的培训等),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运用技术手段、提高讲授技巧等方面朝着“精细化”“精准化”做了许多的工作,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应当是非常丰富的养料”,通过精准化的“设计、技术与技巧”灌输给学生后究竟是否“消化”、转化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真正的营养成分而不是“消化不良”,是目前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2 问题的分析
从学生本身在学习、考试以及具体问题的处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学生们(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不能准确地记住思政课传递给他们的“知识信息”。绝大多数同学仍停留在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对于曾经学过的东西是是而非、似曾相识。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段话我们经常会写到文章当中,但是很少用来检验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效果。
第二,学生们(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不能系统地理解思政课讲授给他们的“理论信息”。在和许多的学生交谈以及在本人上课的课堂上(由于概论课是第四门课程,可以随机抽查学生前面的学过的内容),学生们无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学过的哲学原理、特别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还是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个别同学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分化),对于学生而言,理论就是概念,基本上没有成系统的体系。
第三,学生们(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不能有效地掌握思政课传授给他们的“思维方法”。正如我在前文当中所提到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除了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概念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看待问题、认识世界的方法,比如矛盾分析方法、逻辑抽象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方法等等。但绝大多数学生遇到问题往往跟着感觉走,要么是套用现成的理论。我们给学生讲要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但这些东西要灵活运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学生们(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不能自觉地分辨其他途径渗透给他们的“错误信息”。目前,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白炽化,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渗透、宗教渗透、文化渗透等)进行思想渗透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既有利益诱惑、也有混淆视听,因此,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经过有目的的策划与包装(特别是利用我们制度体制的不健全及党内存在的官僚腐败现象),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基于上述的分析,通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要达到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与观点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巩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与目的,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既影响。所以,我认为,思政课的实效性是不能简单地用“抬头率、到课率、热闹程度、掌声高低”来衡量,而是要看思政课是否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困惑、助力学生成长成熟。
造成上述问题的存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实效性问题没有解决的原因,简短叙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环境问题。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基于意识形态斗争背景下的舆论环境、特别是网络舆论环境渗透性强而目前抵御这种渗透的办法还不多、效果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思政课正面教育的影响。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存在的“内容与手段”之争没有解决。过去忽略方法创新,即使内容无比的正确很难引起学生认知认同与学习兴趣;现在注重手段方法创新,个人认为方法只是途径、载体绝不是目的,过分强调方法,就出现了开头有网友概括的“技术改革、精致说教”的倾向上了。
3 问题的解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八个统一”,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系统、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科学方法,才能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其实,这“八个统一”既将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实质与根本原因讲透了,也为问题的解决通过了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策略。
目前,对于建设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关键在于怎样把“八个统一”具体落实到思政课教学改革当中。回到我开始的话题上,我认为要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游离在“内容为王”和“方法制胜”的两级摇摆之中的问题。
从内容的角度看,目前讲什么的问题是非常清晰的、也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到吃透理论(各门课要求一样),认真思考“教材体系怎样转化为教学体系、理论体系怎样转化为信仰体系”的问题。既要把抽象的、枯燥的理论变成学生能够听的懂、有用的信息,再辅之以有效的方法和有新引力的事例,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不解决被动的灌输方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效果。如果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自己还存在知识不准确、理论不系统(目前采用的专题化教学和慕课、微课式的教学,都是导致“碎片化”的原因),特别是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所蕴含的知识、原理、规律、道理进行一个很好的“再消化”,讲出来的东西自己都搞不清、搞不懂,“以及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结果都会想得到。
从表达的角度看,教学犹如演戏,台上的演员要把戏的内容通过唱词让观众听清、听懂,除了要靠声音之外,还要靠唱腔、姿势与姿态、伴奏等多种变现方式与方法才能奏效。我本人是非常支持手段与方式的改革创新,否则再高大上的内容也会沦落为“自娱自乐、自说自话”。但是,方法创新一定要明确是要为内容的传递服务的,是要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特质决定的,如果离开了上述的“三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全变成了炫酷技术手段、展示口才技巧、体现精美设计,就会使学生注重了形式与外表而忽略了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和在“三观”形成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方法就成为“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我在以前的几期内容中都讲到过思政课话语表达及其转换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应当防止过分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从战疫中使用的线上教学来看,我个人的判断是只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思想性、理论性、实效性很难保证,有点儿悲观哦)和通过讲课竞赛引导讲师把重点放在说和讲而忽略了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深度研究上。应当组织相当的人力,结合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的接受现状与接受规律,将现行的内容进行二次消化和转化。正如一位学生直言不讳地跟我讲,对有些老师讲出来的东西就是不想听,这不仅仅是对某位承担课程的教师的看法,也提醒了我们将“内容”根据表达的要求进行转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