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教师、作者转变为教育专业研究的杂志编辑,转眼间,人生的第二段职业生涯已经12年了。读稿、选稿、审稿、编稿、策划、出版……行走在江苏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间,穿梭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边界中,在指导学校、教师写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写作”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一名教师、作者转变为教育专业研究的杂志编辑,转眼间,人生的第二段职业生涯已经12年了。读稿、选稿、审稿、编稿、策划、出版……行走在江苏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间,穿梭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边界中,在指导学校、教师写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写作”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性。
许多有热情和梦想的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因为缺少洞察、提炼和表达的能力,总是迈不过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那道坎儿。当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付出种种努力,想要实现纵身一跃的时候,发现“不会写”成为最后的制约因素。不会写,万般精彩的教育实践,更与何人说?不会写,就可能永远停留在实践细节的沼泽中,无法再进一步;不会写,就无法领略更多的风景,走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
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师教育写作研究,却发现:教育写作一直是教育学研究的边缘问题和盲点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写作只关乎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表达,而无法构成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问题。而实际上,教育写作可以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帮助教师从知识的搬运工变为理论的创生者;教育写作还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智慧,影响教师的专业习性、专业信念、专业素养、情感与态度,使他们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正如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所说:“结合实际去写,就逼着自己去看更多的书,在实践与写作的过程中又加深了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养成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习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但在现实状况中,大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教育写作的丰富功能和价值,仅仅将写作视为职称评聘的规定或业绩考核的要求,教育写作在教师教育生活中大面积缺位。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小学教师中有八成以上从未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教师为了功利性目的,抄袭论文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面对教育写作,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畏难、自卑、应付等心理障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研究和写作素养缺失,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缺少洞察、认识、提炼、概括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在职前培养中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师范院校没有专门的教育写作课程和教材);入职之后,学校没有足够的力量开展专门培训,提供专业人员指导。因此,大多数教师的写作只能靠模仿和自悟。很多教师因此畏惧教育写作,认为这种专业技能“纯属天赋”不可学,甚至“自觉”地把自己列到“不会写”的队列中。其实,那是努力了很久却不见成效的一种无奈。再加上写作动力系统供给乏力,使很多教师心生倦怠,放弃写作,最终止步于优秀,专业发展受阻。
教师提升专业表达水平,除了“多读书、勤思考、多动笔”的9字箴言外,还有规律可循吗?除了少数有天赋的教师,能不能让更多教师学会专业表达,突破专业发展的桎梏和瓶颈,体会到专业发展的自信与幸福?我曾尝试用教师“听得懂”的方式给他们讲明看似说不清的写作门道,帮助他们打通“从实践走向理论”的最后一公里。
2012至2013年,我在《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策划开设了“教育写作”栏目,精心策划、约请教育科研和写作方面的行家里手现身说法。这些文章因为操作性强,贴近教师写作实际,引发了教师、学校的热烈反响。很多学校将这个栏目中的相关文章推荐给教师,作为专业学习的重要材料。由于约稿对象的局限、出版周期的漫长和教育理论刊物辐射力的局限,这些努力仍然显得零散和微弱。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教育写作是有特定边界和内涵的。作为一种专业表达,写作者不仅需要具备选题立意、谋篇布局、修辞表达等通识意义上的写作知识,还需要学习教育方面的专业写作知识,也就是对各类教育文体的学习研究。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不同的教育文体,是当下中小学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达样式,但各有其文本特征和写作技术。教师作为写作者,应当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了解各种教育文体的含义、功能、特性、分类、材料获取、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辨析相近、相关文体的联系与区别;弄清它们撰写时的易入误区、困难所在及其破解对策等。有了这些理论的涵养和指导,并以不断的写作实践相跟进,教师在写作时就能理解其中的学理,在认识上“辨体”“明体”,写起来又合乎规范,做到“合体”“得体”,这样教师的专业写作水平就能快速提升。
有人说,编辑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却希望更多的教师能自己学会做衣裳。因此,结合自己多年来编辑期刊和指导教师写作的经验,我从“教育文体写作研究”的视角出发,将教师教育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教育文体一一打开,提炼出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每类教育文体的文体特征和写作之道,尝试从认识、知识和技术层面解决中小学教师“写作难”的问题,为教师专业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一条可学习、可操作、可实现的技术路径,于是,便有了《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这本带着教师进入“写教育”状态的书。
当然,教师专业写作素养的提升,除了要在学理上、技术上掌握一定的策略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
罗振宇在2020年的新年演讲中,借助曾国藩“躬身入局”的典故,阐述了自己的观念——做个“做事的人”。什么叫“做事的人”?就是不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在研究教师写作的过程中,有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一直充盈在我研究“教师教育写作”的过程中,让我深切体会到:以贡献感为指引是幸福的,也是自由的。
我相信,当每一位教师都倾情投入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去,并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淀学识—深度思考—持续写作”的专业生活习惯,终有一天,他们会超越技术写作的层面,进入到自由写作的状态,让自己丰富而又生动的教育生活自然而有意义地在笔尖流淌出来。真心期待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在写作中不断实现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与飞跃,不断走向优秀,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颜莹,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