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改革 >

郑艳秋: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之“两难”

2020-03-28 09:56:08 责任编辑:小米
分享到:
“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一份份文件的出台,迎接不暇、学习不辍。每一份文件政策的出台,都带来发展希望,但也伴随着落地乏力的焦虑。数次听职教专家做报告,解读文件,指点迷津,备受鼓舞。但冷静下来,热闹是别人的,基层学校每天面对的是最真实不过的现实问题,依旧处于两难境地,摆脱乏力。

前言:

2020年第一天,规划新年工作时,突然涌出一个念头:怎么这么难。一时兴起,用了半天时间,写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五个“两难”。写完之后,发给《教育文摘周报》,马老师非常热情地给予指导修改,并决定掐头去尾,选取五难中的四难择机发表。

 

转眼近三个月过去,整天忙于停课不停学,想着未来学校,沉溺于研究项目式学习,几乎忘了这件事。昨晚突然想起来,询问了一下,才知道文章已发,在《教育文摘周报》2020年3月4日第10期,因疫情原因,报纸还未到。

 

回头再读文章,恍如隔世。因为已经忙得无暇顾及两难了,眼下最需要解决的是停课不停学,并思考未来学校模样。如果再写,恐怕应该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之“机遇”。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之“两难”

 

文/郑艳秋

 

2019年,是职业教育的转型之年、升级之年。从年初“职教20条”带来的欢欣鼓舞,年中“双高计划”激起的汹涌波涛,到年末《职教法》修订引发的全民争论,职业教育真正进入了高光时代。

 

“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一份份文件的出台,迎接不暇、学习不辍。每一份文件政策的出台,都带来发展希望,但也伴随着落地乏力的焦虑。数次听职教专家做报告,解读文件,指点迷津,备受鼓舞。但冷静下来,热闹是别人的,基层学校每天面对的是最真实不过的现实问题,依旧处于两难境地,摆脱乏力。

 

两难之一:类型和层次的定位之难

 

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之辩已争论许久,知名专家都曾对此发表过观点和主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好似一锤定音,似乎是结束了争论。但是类型和层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更加是一种现实选择。

 

面临着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尤其是发达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大专甚至本科学历已成为刚需。中职学校,要想招生有吸引力,就要考虑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2019年的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教育系统内部也把中职毕业生导向升学。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发力,现实中,中职学校已成为高职学校的生源地,也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

 

再看普通教育改革,2019年6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普通高中要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要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道路,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

 

中职学校,本身是高中阶段教育,兼负有高中阶段教育的使命和特征。尤其是隶属于区县教育的职业高中,向左走是做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走体系内纵深发展之路;向右走是做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走区域内职普融合横向发展之路。定位不同,道路不同,干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各有利弊,陷入两难选择。



 

以下为发表内容 

两难之二:升学和就业的目标之难
 

中职学校到底是走升学道路,还是就业道路,这不是理论问题,是现实问题。因为目标不同,培养方案不同,课程就不同,评价也随之不同。

 

2019年出台的四个文件对于中职课程安排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是《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培养目标,提到兼顾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年制中职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同时要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要占总学时数50%以上。

 

二是《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要作课程或课程内容的置换、补充、深化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三是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要求要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物理、化学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总课时不低于1000学时,保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如果要全部修满公共基础课,需要1404课时,接近总课时的50%。

 

四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通知》,要求要按照三个对接,校企共同研制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探索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3+2”培养模式。

 

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培养方案本质上就是一张课表的问题,就是学时安排的问题。如果走就业之路,就要完全按照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开设专业课程,就要有足够实践课程学时保障,就要融入X证书,就要实施探索“3+2”学徒培养,就要按照企业标准去评价。如果走升学之路,就要开足基础课,让学生安心在校内扎实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校5个学期,每学期18周,每周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除去节假日、军训、考试、大赛集训、社团活动、跟岗实习等,时间实在有限。一张课表,如果承载了太多的想法,想兼顾升学就业,难上加难。

 

两难之三:开放和封闭的管理之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开放办学是需要,开门办学是方向,开明办学是方针。因此,把产业标准引入课程,把企业订单引进课堂,把教学产品推向市场,实现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才能走一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

 

但是现实来看,中职学校现有80%以上的学生都有升学需求,发达地区100%学生可以升入高职。中职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培养的毕业生依然在职教体系内部,不能为企业所用,不能释放到产业中去,这就动摇了校企合作的根本。学校不能为企业提供毕业生,企业也就失去了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与热情,校企合作陷入尴尬。进而,如果没有企业深度合作,中职的办学离产业越发脱离,职教特征愈发不明显。

 

再有,中职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都是未成年人。隶属于区县教委的职业高中按照中小学的标准去管理。净化校园环境,维护校园安全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严防死守学校大门,杜绝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禁止学生随意出入是各中职学校采取的有效措施。大门的开和关,企业人员的进入与否,学生走向企业社会的机制,成为中职学校在平衡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安全的育人环境之间日日纠结的难题。

 

两难之四:引进和外聘的师资之难

 

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中,教师是关键要素。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中职学校教师的聘任、考核、晋职、待遇等,目前还缺乏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切实可行的政策。

 

关于引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不再从迎接毕业生中招聘。但是,最新的中小学教师引进政策是必须要“三合一”,即所学专业、所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任教学科、所应聘的岗位必须要一致,才有资格报考编制。现实中,既有企业三年工作经验,又符合“三合一”条件的凤毛麟角,而且,中小学的薪资待遇对于真正优秀的企业人员吸引力严重不足。政策看起来很美,操作起来无师可引。

 

关于资格。为了保证中小学校教师的质量水平,近年加强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管理,所有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必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创新团队都对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做了规定,要求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这些企业领军人才大都没有、也不会去考取教师资格证,严格按规定,就不具备在中职学校任教的资格。

 

关于职称。中职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骨干评选目前依然按照中小学教师管理。关于学历教育与培训课时工作量的核定、班主任任职年限的审核、周课时的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中职学校教师陷入尴尬,上不能像高职院校教师一样科研成果丰硕,专心科研引领之路;下不能融入区域的中小学校教师队伍,有着强大的教研科研支撑;中间既要开发课程,又要企业实践、调研市场,还要承担培训任务,承担教育未成年人的立德树人重任。

 

两难之五:一类和二类的定性之难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讨论了很多年,但进展缓慢。按照规定,中职学校应该被划入公益二类。但是,现实中,一类和二类兼有。发展环境不同、办学能力不同,很难说一类好还是二类好。如果把选择权放给学校,任何一所中职学校都很难抉择。

 

中职教育是对接区域经济的教育,是立足区域社会的教育。《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中职学校要想让区域离不开,就不能脱离区域政府的支持。

 

同时,中职又是面向市场的教育。学历与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要求中职学校要开放办学,释放服务能力;校企合作要求校企双方要遵循市场规律,需要机制的灵活性,才能释放办学活力。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口号很响亮,行动起来小心翼翼。


 

以上为发表内容

 

 

中职学校在办学中的难题很多,定位之难、目标之难、管理之难、教师之难、定性之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两难之路,怎么选、怎么走、和谁一起走,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在两难中平衡,在夹缝中生存,在无路时走出一条路,要有改革的精神,要有创新的勇气,要有担当的作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践中的智慧。

 

伴随着2020的曙光,回望来时的路,思考脚下的路,规划未来的路,不忘职教情怀之初心,牢记职教改革之使命,新的一年,奋斗依然是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