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路径与保障

2020-04-08 15:52:23 责任编辑:艾鑫
分享到:
  工匠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群体,是一个时代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及推广,乡村工匠在农

  工匠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群体,是一个时代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及推广,乡村工匠在农村、农业发展中所承担的作用在逐渐消退,很多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工匠技艺与文化已经失传,由此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失传。

 
  一、乡村工匠的消失带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危机
 
  乡村工匠是乡村重要的技术技艺传承人,他们不仅具有一技之长,更是深谙乡土文化,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甚至是主导者。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传统的工匠自近代以来开始分化为两个类型,一类是扎根于农村地区的传统手艺人或技艺人,另一类人进入了工业领域,成为工业和城市里的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当然部分人也成为行业内的顶尖技术大师,但他们已是工业、服务业领域的技术人员,不是乡村工匠。如今,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现在的乡村工匠与过去传统的手工艺人也不可同日而语,其不仅应具备新技术和新理念,还应具备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但乡村工匠的传承范围日渐狭窄,加上城镇化、工业化的挤压,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乡村工匠的消失使得乡村器物制作日渐粗劣化
 
  现代科技开始渗入到农村、农业领域,使得我国农村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为主导的乡村工匠,在面对现代科技冲击的过程中,技术、种类在不断退化甚至是消失。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几乎没有继承人,部分技艺已经完全失传。在传统手工艺术消失的情况下,整个农村的建筑包括规划等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不管东西南北,所有农村的规划和建筑基本是一致的,美丽乡村建设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乡村工匠的消失使得乡村文化艺术传承后继无人
 
  农村文化艺术均带有局部性、区域性、地方性的传统文化特质,乡村工匠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需要将各自村落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与特殊的技艺技术进行结合,创造性地生产、开发相关产品,进而实现文化和乡村工艺完美结合,由此促进乡村工艺、乡村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因此,乡村工匠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如今随着乡村工匠的消失,使得乡村工艺、古老的乡村文化逐渐失传,而农村的青年人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下已经不愿意从事乡村工艺的传承,乡村工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乡村工匠的消失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缺乏内涵
 
  当前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地区在乡村建设中完全是照搬城市地区的设计方案,几乎是城市社区的“缩减版”和“复制品”,失去了乡村社会发展的特色。这主要是因为乡村工匠的缺失,没有足够的乡村工匠来打造乡村艺术和文化。因此乡村工匠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借鉴城市文化的特质,同时还需要结合农村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来推进乡村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打造一大批具有乡村文化敏锐度、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艺人,特别是器物匠人和建筑匠人,以此来改变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艺术内涵缺乏、单调的局面。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工匠的人才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社会需要大量具有技艺精湛以及艺术品位高的乡村工匠艺人,以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我国乡村工匠的需求数量日渐增多
 
  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数据,我国现有60多万个行政村,接近270万个自然村落。如果按照一个行政村需要10个乡村工匠来计算,农村工匠人才的缺口就高达600万。如果按照每个自然村落来计算,这个需求量就更大。当前农村工匠的紧缺人才主要是器物制造、建筑建筑、建筑设计、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乡村文化和艺术亟须这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和技术技艺传承。当然,在造就大量乡村工匠的过程中,除了师傅的传帮带之外,也需要高职院校特别是涉农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乡村工匠人才的培育。
 
  (二)我国乡村工匠的需求类型日渐多样化
 
  当前我国乡村工匠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乡村器物制造类工匠人才,通常是乡村手工业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第二,乡村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类人才,通常是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艺人。第三,乡村设计和规划类工匠,通常是村落建筑、道路、园林等方面的规划者和设计者。第四,乡村建筑类的工匠人才,是乡村工匠的主干群体。第五,乡村新兴产业类工匠,是乡村新业态产生后的工匠人才。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上述人才类型还会细化,乡村建设所需的工匠类型还会不断拓展。
 
  (三)我国乡村工匠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
 
  整体观之,当代乡村工匠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乡村工匠应该具备浓烈的乡土情怀。除热爱自身技艺外,还应扎根农村、努力传承乡土文化以及创新乡村技艺,同时还需要有服务乡村、服务大众的意识和理念,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第二,乡村工匠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当代乡村工匠必须对科技、文化保持敏感力,受过一定教育,具备将新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的能力,积极推进传统乡村工艺创新。第三,乡村工匠应该具备深厚的乡村文化意识修养。乡村工匠与标准化生产的产业工人不同,是个性化、特殊化的技术技艺传承,这就要求乡村工匠必须具备敏锐的乡村文化意识,能够及时把握乡村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脉搏。第四,乡村工匠应该具备工匠精神,不仅在技术技艺方面追求精益求精,还需要保持专注专一,勇于创新。
 
  (四)我国乡村工匠的技艺传承日渐职业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工匠的技艺职业化特色也日渐明显,这对于乡村工艺的传承具有现实价值。具体而言:第一,传统的师傅传帮带培养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以高职院校培养为载体的职业化培育。第二,随着乡村工匠社会化分工日渐细化,其类型逐渐增多,特别是适应农村新业态的乡村工匠在增多,这部分工匠与传统的技艺传承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是社会技术及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结果,因此这部分的培育对职业化道路的依赖更大。第三,随着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的快速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工匠在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效率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及手艺传承的速度,机械化、信息化必然会渗透到乡村工匠的技艺传承过程中,职业化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够发挥其作用。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实施路径
 
  如今乡村工匠的技艺、人才等方面的传承,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的发展等均要求乡村工匠的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日渐职业化。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其优势,构建乡村工匠的培育体系。
 
  (一)培养方式创新:校村合作
 
  在乡村工匠培育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通识性的技术技能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各村镇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来开展技艺技能提升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培养方式,强化校村合作,实施定点和定向培养。高职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各个地区的村落、村镇产业与文化特征以及工匠职业特征,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及实习实训环节,不断创新乡村工匠培养方式。当然,对于那些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而地域文化特征较为淡化的工匠,高职院校可以实施大规模的教学培养。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乡村工匠均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定向和细分,不能采取过大规模的培育方式。此外,在校村合作过程中,推进高职院校、村镇、职教集团、实习实训中心等主体的资源共享、课程共享,强化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二)教学形式创新:社区教学
 
  高职院校在乡村工匠培育过程中,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是一致的,要将社区教学形式作为创新的主导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招生计划,充分利用单独招生的政策,积极招收具有乡村工匠潜质且热爱乡村工匠事业的学生,不要局限于分数,要重视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艺术敏感力;此外还可以拓展新的招生方式,从现有工匠学徒中选拔优秀学生加以培养,将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进行结合。其次,积极创新课堂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所需的工匠人才来拓宽乡村工匠的培养渠道,积极推进课程模式创新,大力开展社区教学和田间教学,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充分结合。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农村社区教育点进行合作办学,将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的理念融入乡村工匠培养过程中。
 
  (三)教学内容创新:乡土化和技能化
 
  乡村工匠的培育在教学内容上的体现就是乡土化和技能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复杂而广泛的,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以校村合作为基础提升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和技能性。在内容选择过程中,各地高职院校要做好充分的专业调研。乡村工匠的培养不是打造理论家,而是打造动手能力强、乡土文化和艺术力足的实用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突出乡土文化特色之外,还必须注重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此外还应该强化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打造潜在乡村工匠的工匠精神。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