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韩贤志 王桂霞 栾丹丹:搭台唱戏 服务共赢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思考

2020-01-19 09:10:36 责任编辑:艾盈
分享到:
编者按:近期获悉,山东省要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才能更好的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本网特向知名职教专家韩贤志、王桂霞、栾丹丹约稿,请他们谈一谈看法。他们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关联,在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对外合作中有所作为。以下发布全文,为飨各位读者朋友,以后将陆续发布约稿。

  作者简介

 
  韩贤志(1971—),男,教育学学士,高级讲师,山东荣成人,威海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王桂霞(1979—),女,文学学士,高级讲师,山东乳山人,威海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文化课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
 
  栾丹丹(1991—),女,护理学硕士,山东威海人,威海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医药卫生专业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养产业发展与医药卫生专业建设。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自此拉开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幕。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的职业教育,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对外合作新路径,实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效联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提出背景
 
  1.服务“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求。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2月,教育部与山东省等四省市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要求四省市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着力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不断增加的“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2.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外开放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急需建立职业教育与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外人才“引进来”相配套的“引进输出、双向共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辟出一条国际化职教人才培养之路,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与重任。
 
  3.基于解决行业企业发展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中国企业大量工程项目在国外展开,但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产业情况、具备娴熟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受国内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固有偏见等因素导致国内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人口数量仍显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生源不足还来的基层产业工人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职教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与“一带一路”建设一些沿线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在内涵质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存在领先优势,对沿线国家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面对极具发展前景的国外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必须乘着“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东风,为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启动新引擎。
 
  二、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眼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培训这一现实需求,总结国内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成功经验做法,可行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培外派,打造职教培训升级版。指充分调研国内企业对外派人员的培训需求,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外派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职业培训,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需要,是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走出去”之前的基本模式。该模式具有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立足技能提升、强化适应性训练的特点,同时注重强化职业精神培训,将提高外派人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爱国思想融合起来,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推动实现高质量的跨境就业,推动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职教升级版。
 
  2.国外委培,打造跨境职教共同体。指中国职业院校立足国内企业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校、企业合作,通过在 “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设立办学机构和项目,共同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该模式具有节约企业外派成本,实现企业外派人力资源培训本土化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由国内职业院校、国内企业与国外委培学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对准企业“胃口”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体现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诉求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3.外引内培,打造招生招工共同体。指着眼解决国内企业用工困境和职教生源不足问题,吸引“一带一路”国家优质劳动力与生源,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该模式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源需求缺口,结合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和院校特色,通过优化国内职业教育跨境招生专业布局,加大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提升专业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招收职业教育类别留学生。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既可以回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也可以留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补充,以此构建立体化、多方位来华留学、务工的职教服务体系。
 
  4.境外办学,打造国际化职教品牌。指我国职业院校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国内企业合作,针对企业发展对人才、技术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配合企业走出去,实施境外办学,从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种模式,也是当前我国政策积极倡导、比较容易推进且能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一种国际化模式。该模式通过校企联手实施境外办学,由企业主导境外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职业院校主导内涵建设和日常运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助力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合作,提升企业在国外的声誉和知名度,推动打造职业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品牌。
 
  三、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要实现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对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各利益相关方价值追求的最大化。因而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针对生源的特殊性以及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对教学过程各要素进行重组、优化,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重视文化互通互融。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文化+语言+技能”三位一体特色培训课程包;重视汉语推广,拓展职业教育院校跨境语言学习交换项目,与沿线各国职业院校合作,开发语言互通共享课程;加强职业院校对外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促进中外语言、文化的互通互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升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视野和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利用英语进行授课的能力,提高“双语”课程比例。建设海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安排老师到国外进行访学、研学、攻读学位等。邀请境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教法培训,获取国际职业教育资格证书。
 
  二是引进国外优质智力人才。聘请任教周期较长的外教,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国际化元素。聘请国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为兼职教授,定期到职业院校“传道授业”。
 
  3.深化教学改革。一是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桥梁,在跨境技能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学训交替、工学结合。
 
  二是加快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实施服务“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时,更需要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规律和学习规律,融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三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集培养目标、培训要求、课程内容、培训方法、考核评估为一体的职业培训规范。以“培训包”建设为核心,深入推动项目化教学改革,实现职业培训与“一带一路”企业现实需求衔接配套。全面推进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完成目标链、标准链、校本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规范培训教学活动,提高培训质量。
 
  四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学校教师承担理论性课程和基础性普遍性技术技能的教学工作,校企联合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专辟生产线作为学徒制班顶岗实践教学场地。以“以师带徒”方式承担岗位核心课程,保证岗位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学习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并推动实施,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法治化“跨界治理”模式。
 
  四、支持保障
 
  1.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通互认,完善职教留学生学籍注册政策,实现试点证书培训资源双向交流,提升技能证书国际化水平;完善经费支撑制度,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职业院校在生均经费、助学金等方面实施政策性倾斜;对参与企业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待遇,享受相关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签证便利化,对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实行区别管理,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教学科研人员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2.强化顶层设计。政府发挥引导推动作用,对接沿线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相互契合的、水土相服的职教对外开放战略规划;根据本地区产业优势及特色与沿线国家城市建立“友好城市”,促进双方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力,做强两地职教;加强民间合作交流,吸引民间智慧、民间资本参与职教对外合作建设,形成“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力。
 
  3.搭建多方参与平台。一是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产学研合作联盟。面对企业“走出去”背景下对外开放的复杂局面,需要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政府联合起来,实现“团队作战,合作共赢”的态势,共同进行顶层设计,研发人才培养方案,举办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及国际职业技术技能大赛等,凝智聚力,推动校企地共同发展。
 
  二是搭建国际技术创新平台。聘请国外专家、院士、教授来校传授技术技能,进行专项培训,与企业进行技术对接,既带来新技术,又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研发技术、产品的能力,在进一步服务“走出去”企业的同时,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是打造联合招收留学生平台。聚集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联合招生平台,规范留学中国服务体系,完善来华职教留学及出国交流服务体系。利用“走出去”企业对国外本土人才的需求,以及在“走出去”国家的影响力,同步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4.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力量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运行架构;建立学校、企业对外合作办学准入退出机制,动态考核评估,平衡双方需求,优胜劣汰;健全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进展数据统计及公开机制,为各项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管理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对外开放管理工作水平;建立优秀经验共享机制,促进相互间信息交流公开;建立奖惩机制对在“一带一路”职教对外开放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组织给予表彰,在职教对外开放过程中造成不良影响者严肃追究有关责任。
 
  5.营造良好氛围。每年固定时间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国家举办职教宣传周、交流周活动,加深中外职教间的沟通交流;加强职业教育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外宣传引导,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导作用,利用新兴媒体介绍学校企业,共同传播中国理念;主动加强与驻外使领馆、当地媒体间的沟通联系,定期发布招生、招工宣传政策,内外合力营造出有利于职教对外合作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