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潘书才、陈向平、赵勤贤:“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研究

2020-03-13 13:13:44 《教育与职业》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依托“双高”建设项目的逐步实施,高职产教融合也将迎来机制和模式创新、政策环境优化的机遇期。如何精准识别“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掣肘因素并找出破解之策,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依托“双高”建设项目的逐步实施,高职产教融合也将迎来机制和模式创新、政策环境优化的机遇期。如何精准识别“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掣肘因素并找出破解之策,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的互动逻辑
 
  1.“双高”建设是产教融合迈向更高水平的重大契机。“双高计划”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优质”高职院校系列建设工程的延续,不论是从以往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经验和成效来看,还是从国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来看,都将成为产教融合迈向更高水平的新起点。
 
  2.深化产教融合是“双高”建设推进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双高”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是“双高”院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3.“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趋向。实施“双高”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代表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趋向。产教融合作为实施“双高”建设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以及推进“双高”建设依循的核心路径,同样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深化产教融合的制约因素
 
  1.外部环境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地位依然弱势。首先,在政府投入层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其次,在社会认同度方面,职业教育亦处于弱势地位。最后,技术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偏低,进一步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2.地方对国家职教政策的僵化执行,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过度。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尊重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存在上级政策执行僵化的现象,导致体系化建设不但没有助力当地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反而使部分地区职业教育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3.校企协同的磨合期长,产教资源对接效果不佳。一方面,校企之间人才资源整合对接的难度大;另一方面,校企之间科研资源和技术力量整合的难度大。
 
  4.中低端产业企业对高技能人力资源的敏感度弱,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现实动力。大量中小型企业由于生存压力大,存活周期短,在经营过程中的机会驱动和短期盈利动机非常强烈,要求它们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依靠不确定性较大的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竞争力,显然有一定困难。
 
  四、“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深化产教融合的破解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额度,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应当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技术技能劳动者群体的利益获得感、工作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政策,鼓励企业以股份、期权的形式将技术技能要素纳入企业收益分配体系。
 
  2.改革管理体制,注重区域差异,平衡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首先,政府要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做好工作指导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放权,同时强化政策落实过程的监督和最终成效的考核。其次,要建立起高职教育差异化管理模式。地方政府都应当立足实际,按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的需要来制订管理方案,选择政策落实方式。最后,平衡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各地要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制定当地的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让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真正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匹配。
 
  3.坚持市场化办学,优化产教资源建设,促进校企有效协同。首先,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优化科研资源的功能和特性。要更新科研理念,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其次,高职院校要改革创新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鞭策教师群体进入企业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要优化教师在职培训机制,调整教师在职培训重点,加大技术技能实训的比重和时长,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师考核制度,在教师专业素养评估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考核。最后,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应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要求,切实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4.加快产业升级,精准定位人才规格,强化人才资源支撑作用。首先,各地要深刻研究全球产业发展大势,培育壮大企业主体。要立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独特优势,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出更多核心竞争力强大持久的优质企业,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全面深入推进开辟更加广阔的产业空间。其次,各级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中小型企业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探索“证照分离”改革,实行多证合一,破除各种隐性障碍,使中小型企业能尽快成长。此外,还要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最后,高职院校要精准定位人才规格,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能力。要根据地方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灵活制订合作方案,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
 
  注:1.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6期(原文字数:10090)
 
  2.作者简介:潘书才(1972- ),男,安徽天长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向平(1965-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勤贤(1970- ),女,陕西西安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