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何俊:对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2020-04-24 11:36:35 责任编辑:艾英
分享到:
职业教育承担着教会人谋生本领的重任。

  职业教育承担着教会人谋生本领的重任。其教学内容,一定是职业领域的东西,一定是工作岗位需要、学生就业用得上的东西;其教学方法,一定是“做中教,做中学”,强调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这些道理,可以概括为“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些道理,通过文件、培训、研讨、交流等途径,已被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

  “五对接”揭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大区别,职业教育指向工作领域,需要更多的实操,需要更多的体验、尝试、呈现;普通教育指向学术领域,需要更多的思辨,需要更多的计算、归纳、描述。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擅长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抽象思维和分析表达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行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第一特征,只有动起来和让学生动的课堂才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天性,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因此,职业教育界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是非常正确的。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明白这些道理,和真正做到之间,是长长的距离,知行能否合一,亦丈量着庸师和名师。可惜的是,放眼望去,“动”的特征在职教课堂中表现得并不明显;走过一个个教室,听了许多的课,满眼所见,两耳所闻,依然是教师不知疲倦或无可奈何的灌输。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盘踞在今日的职教课堂,这也许是当前职校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即使一些课程实施了所谓的行动导向教学,依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

  问题一:教师动了,学生没动。在形式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讨论多了,师生问答多了,但课堂气氛要么闹翻天无法控制,要么死气沉沉教师在自娱自乐自问自答,学生无法真正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为了“少讲”而少讲,是不是因为教师对职业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没有底气去讲深讲透?教师要精讲、少讲,不等于该讲不讲,不等于什么都让学生去摸索去自己感悟。在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之间,要害之处在于讲到点子上。而老师要讲到点子上,其前提是深刻的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和学生日后工作之间的联系。那么,我们老师有这个水平吗?

  有些意在导向行动的任务设计,也是明显存在问题的。以讨论为例,学生应该讨论什么问题,难度适合他们吗,他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吗?讨论时怎样分组,怎样呈现讨论的结果,怎样促进学生真正有效的讨论?论论的话题或设计讨论这个教学环节背后的行动能力训练意图是什么,教学意图是什么?如果教师没有想深想透上述问题,只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抛出一个讨论话题,学生会理你吗?他们能真正动起来吗?

  问题二:有“行动”,但时动时不动。行动导向教学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宠儿,成为获得好评的利器,于是公开课、观摩课和为评职称而写的论文、为参赛而录的课例中,教学的新构思、新花样、新动作层出不穷,名目之繁杂让人眼花缭乱,“行动”之频繁让人目瞪口呆。于是,我们看到课堂异彩纷呈,听众反响热烈,学生心情愉快,收获是这么或那么的巨大;我们看到教师可亲,学生可爱,课堂教学仿佛一首行云流水的抒情诗。然而,就像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处于亢奋状态一样,剧烈、刺激、动荡、环节过多的课堂既不真实,也不会给学生真正舒适的心理体验,实事求是的说,也超出了一般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的能力范围。因此,当公开课结束之后,回到日常的、原生态的课堂,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教师依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打转,师生之间的相互折磨依然在日日上演。笔者认为,理想中的课堂,真正有效的课堂,应当“动”得朴实,“动”得恰到好处,“行动”应当细水长流,应当成为常态;“行动”,不为表演,不为领导表扬,一切只为了学生的成长。

  问题三:过分注重行动的结果。职业教育应该导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激发、职业素养和行动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人才,是我们最终要求得的结果。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经历思考、探究、讨论、协作的过程,在教师的自编自导、精心照料下得到“近乎完美”的成果,那远比不上学生多次犯错,或自主探索得到一个并不完美的结果来得更有价值。因为一种完美,如果是温室中的“完美”,是满足教师自我陶醉心理的“完美”,从教育的角度讲,从形成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其实并不完美。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教师会教的东西、教会学生的东西和职业岗位真正需要的东西存在差距。然而职业学校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关键在于我们教什么给学生以及怎样教给学生。我们应当教给学生职业领域更本质、更能长期为职业生涯保驾护航的东西,即职业素养、职业行动能力和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提升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行动的过程不是比结果更重要吗?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犯了错,如果这些错能引起学生反思和改进,那错一下或错多几下又有什么要紧呢?这就需要老师摆脱权威心理、保姆心理和所谓的完美主义,将眼光放长远,放在学生一生的成长,放在学生职业成长的远点。

  问题四:全盘照搬教材中设计的任务。当前,职业学校有较大的教材选择自主权,这由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必须随社会经济发展、职业领域的变化不断变化),更由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不足所导致(对行业、职业、工作领域、职业能力等缺乏国家层面的科学分析和权威研究)。教材自主选择,从好的方面讲,是民主,是灵活,是百花齐放,从不好的方面讲是随意,是不规范,是缺乏标尺。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学校执行的课程方案到底科不科学,我们的“课程标准”到底标不标准?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否真能助力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真能体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尽管它们也是那么的不完美)的要求?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在市面上若干种教材中挑选的“那一本”教材,能否满足职业领域的要求,能否实现课程方案中对人才定位、培养目标的设计?是否完成了教材中的若干章节、若干活动之后,我们就可以说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有没有想过,我们自以为得计的传道、授业、解惑,传的道和社会通行的道其实是背道而驰的,授的业或许早已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解惑的托辞及其论证的过程其实连自己都不能相信?“课文是个例子”,教材也是个例子,比教材更本质的东西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学生行动能力之间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应过分依赖教材。

  特别是,当前各种任务驱动式、活动体验式的实验教材、规划教材(亦不清楚这些名目是教材编写者自封,还是另有权威渠道认定)漫天飞舞,这些教材在形式的热闹背后,真正的干货有多少,经不经得起推敲,还真是个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作为普通老师,缺乏对多个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比较的机会,也缺乏正确鉴别、合理选择的能力。那么,是不是要全盘照搬带有随机性质的教材及其设计的“任务”,值得老师三思。

  观念的改变很难,比观念的改变更难的是行动的改变,比行动的改变更难的是长期不懈的坚持。职业教育的教学要真正走向行动导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我们应不断反思:究竟应当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去帮助我们的学生?我们有这个能力吗?我们真正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吗?

  (何俊,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语文高级讲师,财经商贸系主任,广州市首批中职百千万工程名师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