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和时代性,也从没有“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社会通则。但总是有一些思想穿越千百年,依然给后人以启迪,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什么是“大职业教育主义”?学思践悟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和时代性,也从没有“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社会通则。但总是有一些思想穿越千百年,依然给后人以启迪,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不同的风采。以黄炎培先生为代表倡导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能够给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哪些启迪呢?
我想先从三个问题着手,做一点理论上的探讨。
我们办职业教育还是技术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从其诞生起就有诸多争议,吃饭教育、实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诸多提法都曾纷至沓来。关于职业教育的范围是个底层学术问题,今日探讨者已不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发,中华职业教育社曾召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对职业教育的含义、范围、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理论性研讨,影响深远。会上形成一个共识:职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便于管理工作,今后统一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名称是可以的。但在学术研讨和其他超越于行政管理工作范围以外的场合,则采取‘职业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其简称‘职业教育’”。简而言之,目前我们行政管理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其实更多强调的是“职业技术教育”。
我们办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无论从行政管理还是社会认知上,把学校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的全部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使在职业教育界,这似乎也成为一种默认的共识,绝大多数职业教育文论文或著作也都以学校职业教育为实践基础。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学历教育,弊端有三:一是限定了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学龄青年;二是与职业培训脱节;三是与社会,特别是与职业界、经济界形成体制性隔膜。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学历教育是相对固化的教育。长久以来,把学校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全部,始终无法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变化同步,未能建立起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
我们办职业教育还是就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强调的办学方向。在这种功利化价值取向下,很多职业学校片面强调岗位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习者个体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突出表现在,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上区分不清,课程衔接不畅,人才培养层次混乱、定位模糊。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技术教育、学历教育和就业教育。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黄炎培在1917年指出,“职业教育,……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之后, 黄炎培确定职业教育定义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以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在随后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中,他强调“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极大的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方法。
如果把“大职业教育主义”当做一个方法论,我们姑且做以下大胆假设和讨论。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一切以满足职业愿望(就业、乐业),实现人的职业化的教育,均可视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包含学校职业教育和非学校职业教育,内容包含职业陶冶、职业教学、职业训练、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学等内容。职业教育注重与职业界、经济界的沟通,与时俱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职业教育是“就业+乐业”的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宗旨,也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他包含两个层次,一层是针对无业者,如学龄青年、下岗职工等无业群体,通过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层是针对有业者,通过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来提升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增强职业乐趣,“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学校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非学校职业教育应该以“乐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技能、素质和精神的与时俱进。两个阶段针对各自培训对象,形成一套相互连接、各有侧重、贯通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
探讨职业教育内涵有无必要?笔者认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以工业化为经济基础应运而生的职业教育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义、重新架构。扩大职业教育内涵和范围于国于民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都百利而无一害。
其一,有利于形成以“人的职业化”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其二,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主体,提升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吸引力;其三,有利于学校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以预备职业为目标的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其四,有利于职业学校扩大服务对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其五,有利于政府重新架构职业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推动终身教育;其六,有利于提升个人职业生涯质量,提升“乐业”水平。
一种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种方式方法、这种价值理念,要靠人的思想和行动将其转化为实践,通过实践去伪存真,补充完善。
以上仅是个人大胆假设,期待与诸位同仁一起小心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