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不仅是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政策的继续,还是更高层次的超越和更大程度的革新,是高职教育从“优秀”向“卓越”的制度巨变,是国家在与时俱进的变革逻辑、解决问题的治理逻辑和以点带面的先行示范逻辑驱动下的实践探索。
一、从优秀到卓越:“双高计划”的治理逻辑
“双高计划”不仅是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政策的继续,还是更高层次的超越和更大程度的革新,是高职教育从“优秀”向“卓越”的制度巨变,是国家在与时俱进的变革逻辑、解决问题的治理逻辑和以点带面的先行示范逻辑驱动下的实践探索。
(一)与时俱进的变革逻辑:“不变的只有变化”。
“双高计划”是风云变幻时代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逻辑有三:一是从“适应”到“引领”,从追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历史经验证明,高职教育不能完全被动跟进经济社会发展,而要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双高计划”政策要求“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二是从“普及”到“提高”,全面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多元化需求。三是从“引进”到“输出”,在开放竞争国际格局中走“中国特色”高职道路。
(二)解决问题的善治逻辑:“穿新鞋,走老路”。
高职教育改革面临有待继续解决的“老问题”:一是高职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脱离了高职教育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际需求;二是高职教育办学经费问题,特别是管理重心下移与职业教育财政问题;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技术进步与高职教育学制和层次问题;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传统文化障碍与高职教育的“非国民待遇”问题。为解决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双高计划”运用“穿新鞋,走老路”的战略思想,用新目标、新思路、新战略解决以前示范校、优质校政策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以点带面的先行示范逻辑:“摸着石头过河”。
“双高计划”是国家“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高职发展策略的延续,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升与深化。通过动员启动过程、竞争性运作机制、专项化资金配置,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先行示范逻辑和“摸着石头过河”战略,逐渐探索高职教育改革。从政策设计与实施角度来说,有三个维度的逻辑:① 以“类型特征”为出发点,打造体系独立的高职教育。② 以“中国问题”为基本点,办好中国特色高职教育。③ 以“双高计划”为支撑点,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职新格局。
二、从理想到现实:“双高计划”的问题争议
(一)“高等性”与“职业性”之争:质量是生命线。
“高等性”与“职业性”之争的关键点有三:一是层次与类型之争,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高等性相对中职教育而言是同类型上的层次差异,而与普通本科相比应是相似层次的类型差异。二是学历与职业资格之别,“高等性”是高等教育属性尤其是技术知识水平的体现,外显为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属性尤其是职业能力的体现,外显为职业资格。三是知识与技能之异。“双高计划”应超越“高等性”与“职业性”之争,全力提升高职院校和专业质量,以高水平质量对标“高等性”与“职业性”。
(二)“公平第一”与“效率优先”:发展是硬道理。
“双高计划”采用竞争淘汰、验收评估管理模式,公平与效率是必然争议。事实上,公平提升效率、效率能带来更大的公平。从长远看,“双高计划”公平与效率之争没有意义,无论是“公平第一”还是“效率优先”,双高院校发展、全国高职发展才是硬道理。“双高计划”是“先行示范”改革,越成功越有价值、越成功越能起示范和辐射效果。实践证明,虽然示范院校并未影响邻近普通院校资源获得水平,但却显著提升了周边普通院校的教学水平。“双高计划”的根本价值在于其“扩散效应”,因此,“双高计划”“效率优先”是第一位的,“公平兜底”是重要的,但促进发展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双高计划”确立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改革目标,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雄心壮志,但也引发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争论,究竟是“中国特色”还是“世界水平”,是高职教育面临的尴尬抉择。实践中,高职教育“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之间存在改革发展的阻隔。高职教育谋求自主发展但缺乏理论经验,于是借鉴和移植国外经验;但借鉴和移植国际经验又无法形成自主特色,进而又回到自主摸索。这样循环往复的改革很难取得重大实质性突破。“双高计划”实施要在“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间做出抉择,打破封闭循环。“双高计划”要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国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才能解决经济社会现实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类型教育。
三、从政策到行动:“双高计划”的行动策略
(一)建构“省级统筹、多元协同”综合治理格局。
“双高计划”政策实施是综合性改革实践,国家、政府各级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其中,第一要务是建构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根据职教改革与发展经验,从现实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采用“内生—设计”模式,建构“省级统筹、多元协同”综合治理格局。
首先,坚持党和国家宏观领导,坚持“省级统筹”政策实施方针,强化政府责任。根据政策建设需要进行分工,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强化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
其次,“内生设计模式”中,政府牵头建立健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高职发展的制度机制,吸引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各类学生及其家长、相关专家、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推进“和谐共生、各安其位”协同治理,充分吸纳多方资源、凝聚多方力量。
最后,在微观层面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基层治理组织,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探索与改革。
(二)实施“创新驱动、重点攻坚”推进策略。
首先,重中之重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做好双高院校专业群建设。一是通过核心产业辐射,带动外围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其与中高层产业融入与融通,充分发挥“圈层效应”,形成“同心圆式”层次分明、相互融通的产业格局,带动各层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发挥“矩阵效应”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三是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高水平高职院校要依托高端产业和产业群,建立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提高学校专业设置供给与市场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其次,重点攻坚,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规范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践经历和资格再认证制度,强化行业企业行为规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认证,提升认证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促进双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二是搭建开放共享、环境优良、资源丰富的终身培训体系。
最后,重要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优化育人环境。一是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教师实践+学生实训”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二是建立高水平创新型“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科研服务平台。
(三)执行“精准供给、效率优先”资源配置。
一是稳定并扩大建设经费投入,确保“双高计划”的资源与经费充足,起“兜底”保障之效。
二是做好财政预算与分配,调整教育投入重点,优先支持重点领域,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争取“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是合理调整经费使用结构,提升经费使用效率,逐步实行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放机制,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四)探索“分层分类、自主开放”改革验收标准。
一方面,所有入选“双高计划”院校和专业改革须达到“标准化”红线,以红线标准规定“双高计划”执行底线要求;另一方面,达到底线标准基础上,各地、各院校、各专业群可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改革,以特色标准引领差异化发展,实现多层次、特色化递进式发展。
实践操作上,一是建立分层分类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类型高职、不同起点高职,设计分层分类验收标准,指标制定中纵向分层和水平分层同等重要,水平分层(即组织类型或组织目标分层)上形成纵向分层,才能创建良好系统生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这样既可促进竞争,也能摆脱胜利者和失败者对立局面。二是根据“中国特色”建立一流高职评估尺度。“双高计划”验收要融合全球趋势和中国国情,形成自己的一流标准。三是适当拓展项目周期,为“双高计划”实施提供充足改革空间。通过更长建设周期与实践探索,破解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没有解决的问题。
(五)打造“追踪问责、科学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监察机制,实施省级政府履职尽责实效评价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
二是过程性追查与评估结果,全面总结经验,反馈问题,化解难题。
三是建立协同系统的“制度支持+激励机制”保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