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曹东勃:疫情防控期要做好大学生思想疏导工作   

2020-02-25 10:04:43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少冲击。对于高校师生来说,虽然目前仍处于“放假延时”状态,但也迎来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新阶段。值得提醒的是,高校教师——这里绝非专指思政课教师,也包括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和教辅部门各类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应对这场疫情对学生的情绪、心理和思想上所产生的震动。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少冲击。对于高校师生来说,虽然目前仍处于“放假延时”状态,但也迎来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新阶段。值得提醒的是,高校教师——这里绝非专指思政课教师,也包括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和教辅部门各类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应对这场疫情对学生的情绪、心理和思想上所产生的震动。这种震动可能表现出来,也可能未必直接表现但却已经开始酝酿并沉潜在“水面”之下,待将来合适的时机再发作出来。笔者以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如下三方面敏锐观察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予以因势利导和循循善诱。

 
  讲清制度优势,理解治理变革。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从行业动员、社会动员进入到全国层面的政治动员之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明显呈现。这既体现为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不惜一切代价、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也体现为统一指挥下各地有序展开的防控措施,更体现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对口帮扶机制。与此同时,必须坦诚面对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短板,讲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极端紧迫性。总之,要冷静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制度优势和问题短板,既不能沮丧失望,也不能心存侥幸。
 
  避免两个极端,守护家国情怀。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原有的社交网络完全转变为网络社交。物理空间的封闭对人的心理空间的窒闭,社会交往空间的收窄、闭合对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寄托的抽离,会成为一种新的挑战。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要在这种键对键替代面对面的背景下,在有限的网络社交工具帮助下,疏导学生的思想,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于关注疫情的发展以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在跟踪事态的瞬息万变和缺乏足够知识结构支撑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维和心智搅成“一团乱麻”“钻牛角尖”到忧郁绝望;二是彻底从这场战斗中撤退和投降,从家国天下的抱负中隔离和退场,从理想主义的巅峰直入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的谷底,唯我独尊,自己好才是真的好,把社会、民族、国家皆视为虚幻。这两类思想倾向,事实上都存在显性的和隐性的表现。高校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敏感和直觉,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将思想疏导摆在重要位置,须臾不能偏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定必胜信念,担当时代责任。当下大学校园中的这一代青年被称作“千禧一代”,他们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之时来到世间,见证了以奥运、世博为标志的快速发展和新时代砥砺奋进的大国气象。有奋斗就会有艰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总离不开大风大浪中的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深刻认识到我们这个古老文明能够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挑战与应战,始终屹立不倒、久而弥坚,靠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靠的是文化自信的滋养。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命运,归根结底掌握在我们自己,特别是作为民族希望的青年一代手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因外界某个因素、条件的变化而悲喜,只要坚定必胜信念,担当起时代责任,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青年的精气神不垮,变革创新的步伐就不会停顿、民族复兴的目标就必能实现。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副校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