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青年报 >

今年硕士、“专升本”同步扩招51.1万人 高校扩招:“应时”还是“谋远” ?

2020-05-25 14:09:33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叶雨婷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就业”一词,39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就业”一词,39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提出,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同时,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同比增加32.2万人。此举,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专项行动”之一。此外,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进第二学士学位扩招工作。
 
  消息一出,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欢喜,尤其是对于有升学深造需求的学生来说,这将大大增加他们成功的机会;但也有人担忧,高校准备好了吗?扩招是否会让学历贬值……而这,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扩招是“应时”,也为“谋远”
 
  众所周知,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那这是否意味着,扩招仅为了“保就业”,或是简单地把高职、本科毕业生储存在学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蓄水池”里,等到两三年后再释放到就业市场?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看来,稳定就业是保民生的重要组成,此次扩招肯定有稳定就业的需要。他告诉记者,2003年受“非典”影响,研究生也扩招了6.63万人,增幅为32.7%,其中硕士研究生扩招了5.59万,增幅为34%。“我们要知道,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都在增加,今年只是规模增加幅度更大一些”。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今年高校扩招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幅度,甚至第二学士学位的扩招也不会提出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扩招是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 “应时”之策,但同时也是“谋远”之策。
 
  周洪宇告诉记者,从长远看,扩招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为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人才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但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距离,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在60%以上,甚至70%。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个趋势,尤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就更为迫切,此次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
 
  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在学研究生数除以当年全国人口[单位:千人]所得数值)达到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若按照我国14亿人口测算,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已达到2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我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这一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
 
  与扩招相对应的,是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连续4年增长率突破两位数。从最近十年的数据来看,研究生报考和招生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1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历史新高,扩招也是理所当然的。”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告诉记者。
 
  硕士扩招超20%?高校能否承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教育部公开数据发现,自2010至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已由不足55万人增至91.6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已从47.44万人增至81.13万人,年增幅多在4—6%左右。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扩招是趋势。今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人数尚未公布,但即便按照去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的81.13万人来测算,今年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人,扩招比例约为23.3%。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接近90万,扩招后约为110万,这个数跟本科生招生水平相比,大约是1:7的比例,从结构来看比较适合。”孙宝国告诉记者。
 
  在施卫东看来,“我国有这么多的高校,每年的招生数及今年的扩招人数相对还是较少”,“高校都想扩招,因为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最好希望博士多招点更好,科研能力更强”。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在提案中建议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尤其是地方高校,很多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学校分配给我们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名额不能满足我院教师的需求。很多工科院校是比较缺学生的,科研项目多,研究工作忙,需要研究生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帮助做科研。现在实施扩招实际上满足了我们这方面的需求,求之不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说。
 
  据记者了解,全国现有44万名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根据2019年的招生规模测算,全国平均每位导师招收1.8个硕士研究生。“通常来说,每位导师每届指导2个硕士是有质量保障的。”施卫东说,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还比较小,“即使扩招后每年的招生规模仍然只有1500人左右,我们绝大多数专业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而去年这个数据和本科生招生规模相比,大约是1:4.5的比例,从结构来看还是比较适合的”。
 
  孙宝国也表示,北京工商大学目前条件完全可以接受研究生规模的增长,“一方面,我们把增长的计划向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条件充裕、生源质量好、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倾斜;另一方面,学校确立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将压缩本科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规模,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教育的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资源会有充分的保障”。
 
  在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就曾表示,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综合考虑高校办学承载能力、支撑国家战略所需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等因素,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将科学确定分校招生的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倾斜。
 
  扩招是否会造成就业积压?
 
  据了解,此次硕士研究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放到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专升本计划增量将投向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向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倾斜。
 
  “这也反映出,扩招专业是对应了当前社会在人才领域的现实需求。”在施卫东看来,此次扩招继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加大面向应用和实践的高端人才培养力度,也提升了人才培养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截至记者发稿,已有多所高校“官宣”进行扩招。比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总数828人,较去年增加23.21%。其中学术学位384人、专业学位356人,分别较去年增加11.62%和35.36%。扩招计划主要集中在材料与化工、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郑州大学硕士招生计划增加1200多个,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制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倾斜。
 
  南通大学研究生扩招主要是增加临床医学、教育学等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名额。“这些扩招专业既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优势专业,也是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就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抗击市场风险能力。”施卫东说。
 
  与此同时,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进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扩招工作。王涌天认为,这是多给大学生一个选择机会,“学生如果有精力,又对另一个专业特别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攻读第二学位,这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去给自己加担子”。
 
  关于就业积压问题,孙宝国认为,“我们应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信心,两三年后研究生毕业迈向社会,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可能还会有新的增长点,学生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扩招了,学历会贬值吗?
 
  “担心学历贬值,归根到底是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孙宝国看来,规模扩大并不必然导致学历贬值,学历的含金量与培养质量把控是否严格直接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规模和水平,其他还有硬件条件如教室、实验室、硬件设备等,管理水平如导师制的落实情况等”。
 
  因此,孙宝国认为保障研究生有质量的扩招,一方面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和导师责任制,进行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设计、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加强国际合作等;另一方面要提高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管理和服务能力。
 
  王涌天认为,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要通过对课堂教学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研究、撰写等各个环节设置监控的方法加以保证。“比如现在教育部和北京市都会对已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如果论文质量出现问题,校领导会被约谈,甚至会减少学校的招生名额。如果连续出现问题,相关专业可能会被要求停止招生。所以学生质量和扩招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要从源头上把好关”。
 
  教育部明确提出,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评估,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严肃处理学位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这说明在扩招的同时,高校不会降低对毕业生‘质’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高校应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加大面向应用和实践的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入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挤掉人才培养“水分”,确保学生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