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如何才能更好的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本网特向知名职教专家丁文利教授约稿,请他谈一谈看法。他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建设山东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关键。
编者按:近期获悉,山东省要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教育部、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才能更好的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本网特向知名职教专家丁文利教授约稿,请他谈一谈看法。他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建设山东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关键。从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四个维度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格局,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采取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等举措,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下发布全文,以飨各位读者朋友。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地方实际,系统谋划推进,取得一系列新的显著成效。近期,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合作建设山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支持山东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通过整省推进率先建立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对接、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整体契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样板和标杆,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笔者认为,建设山东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深化产教融合是关键。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必然
(一)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产教融合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多次在教育专题会议中强调要推进、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指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在会前接见与会代表并讲话,他强调:“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刘延东副总理在会上讲话指出:“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原副部长鲁昕在多次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国家政策大力引导推动产教融合
2011年,“产教深度合作”首次在国家文件《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意见》(教职成〔2011〕13号)中出现:“按照以服务现代农业为目标,促进产教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并明确提出要做好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工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印发,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以上文件的颁布,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类型教育。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研究观点看,邢晖等人认为产教融合是教育界与产业界为了推动技能养成与发展而进行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活动及合作关系;陈年友等人由产教定义延伸出产教融合内涵,认为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即职业院校是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杨善江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互信和合约的形式在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及共同开发、文化共融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参与教育,从事社会生产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王继元提出产教融合是高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紧密合作、彼此关照、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战略,等等。作为职业教育鼻祖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从而实现产业报国,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要体现了教育与产业、与经济的关系,即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与产业的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又是实现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晋级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所有工业门类都齐全的国家,这与强大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同样道理,目前山东省正在大力开展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山东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相伴而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沃土。
(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
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制造强国战略,统筹优化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
(二)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
按照山东发展总体战略和“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发展规划,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各地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支持东部区域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基地,支持省会区域建设电子信息类全国职业教育基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急需的职业教育,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学校就学。加强东部对口西部、城市支援农村职业教育扶贫。
(三)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职业教育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山东将大力发展“5+5”十强产业,即将扩容倍增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等五大优势产业。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专业建设。同时要加快在家政、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专业发展,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加强在加强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专业建设。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扶持奖补涉农专业。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引导职业院校对设置雷同、就业连续不达标专业,及时调减或停止招生。
(四)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
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加深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发展要主动对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专业设置要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要主动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要主动对接生产过程。通过与“生产链”各个环节的对接,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专业布局。加快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作用,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作用,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职业院校设置调整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
三、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一)明确国有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责任
鼓励支持大型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制订鼓励国有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门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在鲁中央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继续办好做强职业院校,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出台指导意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办专业、办二级学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大型企业牵头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努力覆盖每个设区市的重点产业和“双高”学校优势专业,探索各相关方以产业链、资产链、人才链等为纽带实施实体化运作。允许通过PPP模式、融资贷款、土地置换等途径拓宽筹资渠道,构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
(二)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励机制
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50%的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三)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园)
以产教融合示范区(园)为平台,推动区域形成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设区市,至少建设一个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成为企业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
四、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时代变革、科技革命、中国制造2025以及新的国际形势对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需要跨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且熟悉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才能完成其生产知识、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的新历史使命。
(一)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
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开设工匠精神教育必修课程,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支持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动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校园,劳模文化进课堂。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建立工匠文化教育基地。
(二)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三)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是改革教师招聘制度,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进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按照年薪制、协议工资或项目工资拨付薪酬。二是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企业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纳入其业绩考核评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可直接取酬。三是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教师在职培养结合起来,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四是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构建职业院校教师能力评价体系。五是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允许公办职业院校自主确定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调控管理;职业院校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控制,不作为调控基数;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实行年薪制。
(四)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制订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完善考试招生配套改革。聚焦山东省重点产业需求,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和支持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和专业更多招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并按照有别于普通高考、能满足培养需求的原则调整文化素质考试内容,单独招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优秀选手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
(五)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
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加大对省内农村地区、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集聚省内优质资源保质保量完成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任务。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
(作者:丁文利,教授,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