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高计划”建设中,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载体。而对于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改革,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双高计划”建设中,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载体。而对于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改革,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改革的链接点
专业是为产业服务的,产业所需的人才直接决定了专业的培养规格与方式。我们在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考虑五个要素:一是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动态,产业有什么新技术、新业态、新规范、新流程、新工艺?产业的这“五新”发展,会导致行业、企业组织产生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及用工方式的变化?二是产业的发展所导致的人才岗位的变化。在“五新”演变下,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与要求会产生什么新的变化?三是生源的变化,现在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往届高考生、中职对口升学生、还有就是三类人员(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些人的社会经历、个性特点、知识文化素质均有较大的差异,这都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四是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在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统筹考虑现有教学资源,包括师资的数量与水平、实训教学条件、课程开设情况、教材的编写与供给情况等。五是统筹考虑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特色,专业群一般由3—5个左右的专业组成,在建设过程中,每个专业可能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炼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把这几个专业的共性特征提炼出来。因此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在现有条件下,针对生源现状,为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遵循职业教育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将各要素及教学活动进程有机整合起来,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和任务,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改革的链接点。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关注五个要素
一是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素,专业群面向什么岗位群,培养的是什么规格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关注这个目标的实现。二是时间要素,表现为学制的安排,是“2.5+0.5”还是“2+1”?是可延长学制还是弹性学习制?再就是要兼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三是场所要素,教学的地点在哪里?除了学校、企业,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否在校内校外两个类型的实训场所中完成?四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要素,从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组织形态来讲,是否推行了做学结合、学做一体、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教学型实习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以项目为引导进行分组教学,还是象以前一样的实行“满堂灌”?五是企业文化的要素,为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做到零距离就业,要将行业特征、企业要求、文化环境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比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构建的是“双主体、模块化、导向式、五贯通”的“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是校企两个主体共同育人;“模块化、导向式”是课程模块灵活组合,以个人意愿及企业需求导向式学习;“五贯通”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X”中的“1”是适龄学员通过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学习所获得的学历证书,学生也可拓展学习其他专业证书课程,提升就业创业本领; “X”是非适龄学员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学习所获得的各类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该证书与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合作开发,与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效力。从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看,基本兼顾到了上述几个要素。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须与“三教”改革结合起来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师资团队的重组、教材的重编、教法的重新选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的聚集与共享,表现为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训基地的合并建设。通过课程群的“基础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扩展”,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扩展新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整体构建“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扩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针对基地实训,专业群的几个专业共享基础实训,这样就不用每个专业建自己单独的实训室了,大大节约了基地的建设成本。二是师资团队的重组与优化。师资团队的重组与优化,以构建结构化的教学团队为主,所谓结构化,具体为要素结构化:教师的来源、学历、职称、专长等均需考虑在内,进行优化;功能组合化:打散原来的科层结构,按课程组、项目组、工作室等功能来进行人员组合;任务项目化:组建结构化的教学团队,是为了完成模块式教学、完成科研任务、完成社会服务,以形成团队合力。三是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解决真实型或仿真型实训条件建设的问题;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师资团队的共建共享;通过校企产学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培训中心、考评中心的建设,促使专业群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共建共享,并将企业的案例引进教材。
最后要注意,人才培养模式是分层级的,在国家层面,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工学结合。第二个层面是学校层面,体现了这个学校总体的办学理念、发展道路与办学特色,如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叫“四融入七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个层次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省“卓越校”建设期间,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叫“校企合作双向双主体”,它里面包含的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电机与电器三个专业叫“校企合作双向双主体工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叫“ 校企合作双向双主体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模具、制冷与空调专业叫“校企合作双向双主体专业+车间”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四个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是包容关系,即前者包容了后者。
(作者李忠华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