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技术赋能产业为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建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资源成为各国战略布局的关键要素。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发展,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特 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改革创 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 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从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创新驱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出 发,赋予职业技术教育新的历史使命。[1]2021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如何提高职业教育适应 性提出了具体的路径指引,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为职业教育提供大有可为的平台,明确了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共治、分层推进的战 略。对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走与当地产业需求 对接的路子[2]提出了新要求,开启了加快区域职业教育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下简称高地)建设以教育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名义推进,立足区域产 业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创新改革步伐,其中, 整省试点侧重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城市试点侧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有山东、甘肃、江西、天津、辽宁、河南、湖南以及江苏苏锡常、广东深 圳、浙江温台、福建厦门、四川成都等12个高地建设方案相继出台。从空间布局来看,高地建设围绕我国区域发展特色进行部署,形成了“弓箭型”的增长态势,引领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图 1)。从战略布局来看,高地建设以点带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精准地出台 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乘势而上, 系统谋划,全力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的先手棋的新思路,也体现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阶 段以区域为突破点,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适应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因而,以区域创新视角审视高地建设的核心要素、 运行特点和成效表征,对于深入把握其战略布局, 理解其在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加快实现发展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
图 1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态势图
一、区域创新理论视角下高地建设的内涵
(一)系统配置: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实施创新驱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是贯 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高地建设应成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 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 和转化。[3]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着眼于推进人才创新活力,使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其主体要素包 括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协 会、科研机构、园区、社区等;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 的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 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4],发挥着优化 人才输出、加快技术创新、推动资源聚集、突出文 化引领的重要作用。高地建设以部省共建的方式 推进地方政府承担职业教育发展主责,整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优质的技术技能积累资源,将区 域职业教育创新系统的要素组成职业教育创新网 络,推动人力资本提升、知识、技术、制度、管理等要素的系统优化和迭代升级,体现了职业教育立 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动服务区域创新的能动性和适配性。其作用在于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重构并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 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 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5]
(二)示范标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全新增长极高地建设应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迭代升级的增长极。“起步成势,一年成式,两年成是,三年成事”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其所应发挥的高端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高地建设既是国家构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区域增长极,又是支撑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增长极和技术创新增长极。通过教育部和省级政府的推动,在全国打 造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场,选择与经济社会产 业布局相匹配的区域作为推进单元,分区分层推 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通过对核心系统要素的系 统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专有要素的优化升级 和协同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推动区域构建以 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技能形成体系,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功能融合和 空间整合。推动职教高地建设有利于引领各地贯 彻新发展理念,把握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抢占服务战略性布局的先机和主动权,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提升和技术创新支持的全新增长 点。通过赋能赋智赋值产生乘数效应、极化和扩 散效应,引领带动全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强结 构、质量、管理、服务等要素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适配性。为进一步激发区域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精准服务。
二、高地建设的核心要素及运行特点
(一)核心要素:政府主导地方统筹系统配置 优化高地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生态圈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基于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创新要素, 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演化载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相互依赖、共生共赢,进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边界且稳定持续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6],综合体 现系统要素的集聚能力和适配水平。这些要素相 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适应区域职业教育创新的制度安排和网络结构,决定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 构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生态体系需要作为分解者 的政府对区域发展与职业教育创新进行整体的统 筹和规划。从创新体系的基础条件、投入、产出、 绩效入手,根据区域的人口、城镇、产业、环境、制 度、政策、文化等基础进行对接,结合经济社会和 产 业发展规划,系统优化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者的资源配置,推动产教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要素与区域 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并按照产业链布局协调 分工,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逻辑。各要素遵循共生共长协同共进的原 则,在探索实践中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匹配 度、资源聚集度、产教融合度以及治理协同度的螺 旋上升,实现优质就业、制度融合、空间衔接,产业 升级、文化渗透,支撑区域产城融合战略发展(图 2)。
图 2 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体系的核心要素关系
(二)运行特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动态统一
1.系统协同性。高地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区 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系统推进区域创新驱动。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 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 体,个体要素的性质或行为对整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7],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征。各高地的建设方案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作为分解者,在系统 中的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功能,将职业教育与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实施、同考核,系统组织和匹配教育供应链各要素与产业需求链的精准对接。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生产研发、社会 服务等方面形成区域发展战略系统和与之配套的 政策支撑体系,其中要素间协同的逻辑关系反映 了区域层面的创新理念和统筹能力。
2.多元共生性。高地建设的本质是以地方 省域、城市为载体促进和深化产城教融合,实现产业需求侧与教育的供给侧的精准对接,完成要素与空间的科学配置[8],形成职业教育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经济、文化、制度、要素之间的适配协 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区域为边界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加快院校与企业之间、教育教学与行业企 业生产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匹配和耦合共生,促 进不同城市节点之间、产业链之间以及多样化创新项目之间优质资源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促进系统中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主体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跃升, 并构成协同互补和共生共进的体系,形成创新要 素的集成化效应。从人力技术、资本、土地、管理、 文化等方面增强资源禀赋,有效促进区域高质量 就业率、技术研发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和治理水平 提升,为区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3.动态调节性。高地创新的关键是建设与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配套的体制机制。围绕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新专业、新场景完成新时期技术技能积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迭代速度加快,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技术赋能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需求,高地建设旨在带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园区、社区及政府、中介组织等主体要素在相互协同和博弈过程中推动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和演进,促进系统的产业选择能力、资源控制能 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激励能力和服务拓展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而实现区域资源的成长、修复和更 新。这种动态调节的前提基础是内生驱动机制建 设,形成共生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促进职业教育创 新网络的自我调节更新,支撑系统始终与产业端 需求、城市发展保持高度的适应性,不断提高自身运行的复杂度和精细度。
4.极化扩散性。高地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区 域创新发展的全新增长极,体现政府系统布局区 域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整体设计思路和实施路 径,吸引和带动其他省域、城市的创新改革发展。当前,高地建设分别从产业、资源、企业、政府、社 会、市场入手,运用产业集群关联、资源要素流动、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共生、技术研发路径、政 府统筹推进等核心要素完善促进职教发展的教 育、科技、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产业等政策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形成可推广的模式和标 准化建设机制,向其他地区的渗透和延伸,从而实 现标杆和样板的极化扩散作用。其中,极化成效 由政府统筹能力、企业整合资源能力、院校服务产 业能力、行业指导作用等因素决定,着力呈现职业教育辨识度、认可度和吸引力。扩散作用体现在促进各种模式、体系、方式、路径等集成化优势向 周围辐射扩散,按照“东部提质培优,中部提质扩 容,西部扩容提质”的思路[9],实现由点到面、由局 部到整体的依次推进和提升。
三、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及成效表征
高地建设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集中体现 区域部署职业教育整体进入提质培优阶段的建设方略和路径,反映各区域在对接产业需求、体系建 设、体制机制创新、教育质量提升、支撑服务产业、制度保障支持等方面的创新理念和路径。其成效 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推进实施层面,对其体 系完备性、制度健全性、标准完善性、条件充足性、 评价科学性等方面的效验表征。[10]二是从适应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突出职业教育在改善民生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中的支撑服务作 用。应在“以优化同区域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 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11]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落脚点,对其产业支 撑度、产教融合度、自身能力成长度、制度协同有效程度进行考量。
(一)提高产业匹配度,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高地建设选取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 部大开发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长江三角 洲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区率先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旨在用系统创新的方法推动职业教 育创新发展在区域内形成规模,探索适应数字经 济时代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资源配置 方式的更新迭代路径和方式。推动区域在体制禀 赋、人口禀赋、投资禀赋以及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调整优化技能形成的治理结构与制度安排,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加快教育链与产 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增强职业教育产业匹配度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增强产业集群 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地方推动区域产业集聚经 济发展速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高地建设的产业匹配度体现在专业集群匹配、技术创新匹配、功能定位匹配和治理模式匹配等方面。 推动产业匹配的关键是推动地方政府系统规划职业教 育 体 系 建 设,构 建 产 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链条的互动耦合机制,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与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适配程度,充分体现 区域整体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布局和规划格 局。引领各学校精准匹配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构 建专业 群,实 现 从 “教”“产”之 间 的 映 射 落 细 落 小[12],再扩展到区域进行集成整合,体现整省职 业教育要素资源的配置优化,不断推进区域创新驱动效率提升,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精准度、技术创新成熟度、社会服务贡献度和文化渗透度,培 育一批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引领产业战略发展的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增长极。
(二)增强产教融合度,助力区域城市能级提升扩大内需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地建设的核心关键。高地建设致力于分层次、分重点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优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推动 产教深度融合命运共同体建设,创建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展现了区域层面政府主导,院校、企业主体,行业、协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 新格局的建设理念。区域层面的产教融合度集中 反映区域校企协同合作能力、服务城市发展能力以及环境支持程度[13],是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和 理念在区域、城市和产业链上的集成化呈现,反映 区域政府统筹协调力度,校企资源的依赖性、互补 性及不可替代性。校企协同合作能力通过学校资源整合能力、企业资源提供能力以及校企资源匹 配度和成长性进行体现。表现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培训服务等要素在职教集团、产业学院、技术服务创新平台、 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共建载体中的优化重组,以促 进院校和企业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资源生产能力和 成长性,促进成果共享。服务城市发展建设能力包括服务城市能级、城镇化率、区域人口优质就业 率提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环境支持程度反映区域体制机制支持效度,涉及政府统筹整体布局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理顺系统 与节点、整体与个体、院校与企业的关系,持续优 化资源配置路径,加强空间集聚关联度,在区域、城市、行业形成特色突出的模式创新,提升校企之 间的信任度,加快产教协同关系动态调整和资源 集成协同势能完善等内涵建设。
(三)打造资源聚集度,扩大职教创新模式极化扩散效应
高地建设是整省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建设方略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集成化呈现,资源聚 集度以及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的能力增长极建设的速度和内涵。高地建设的功能是促进院校的人才 供应、技术创新和服务供给真正融入企业生产进 程,更加聚焦于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系统形成网络集群优势[14]。其核心是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构建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地方政府带动职业院校聚焦内涵发展,调整体系结构, 推动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在区域层面实现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有机统一。高地建设应统筹区域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企业组织、教育基础、师资 资源、技术水平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要素,聚焦高 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科学布局专业集群,深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五个层面,深化三教改革,形成区域特色的职业教 育创新增长态势,在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方面 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其成效从人才培养水平、 就业质量、创新服务能力、社会认可度、开放合作 水平等方面进行呈现和表达。
(四)推进治理协同度,提高地方主责分权治 理实施成效
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突出地方主责分权治理的特色,为地方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方案提供了整省推进的样本。教育部门将高地建设作为先行先试的示范,推动地方政府树立主责意识,将职业教育放在区域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整体布局和统筹谋划,通过加大省级制度供给,激发省际之间制度借鉴,提高制度建设能力,刺激制度调整与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其治理水平和能力提升应体现在:一是推 进地方主责分权治理机制形成。高地建设采用部 地共建的方式,合力推进地方试点,以分工协作型 的央地关系代替分割对立型的央地关系,构建分 权治理的新型机制,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 共同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15] 地方统筹布局和多部门协同共治的成效由项目推 进效度和建设效率进行体现;二是促进技能形成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效度。应对高地的职教创新战略与政策进行阶段性绩效评价,关注区域相关配套政策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和集 成化的增益效应,包括地方政府支持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推进企业深度参与的 “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激励政策,提升 产教融合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的推进成效和实施 效果。
四、高地建设行动策略及推进建议
高地建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各高地建设应结合区位特点、产业优势以 及功能定位,坚持理念先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用新发展理念统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在部省协同引领下,将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 求转化为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生动实践。画好 “坐标轴”,为区域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供样板和方案。
(一)锚定区域战略发展目标,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体系构建
发挥各主体主观能动性,将职业教育改革发 展与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布局相对接,编制高地发展规划,增强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对接区域产 业集群发展需求,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专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资源合力、人才合力和创新技术合力。 将高地建设目标与重点市(区)、学校的十四五规 划发展目标相融合,前瞻设计、系统谋划,重点推 进、分层落实。一是以类型出特色,以职业教育考 试招生改革为抓手,加快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构建双轨双通的制度体系;二是以服务强支 撑,推动技能形成与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度融 合;三是以合作谋发展,持续加强政策供给,创新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校企互融 共生,形成多元办学新格局;四是以质量求发展,抓三教强内涵,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数字内容,重 构学习空间,重塑师生关系,促进知行合一、教学 相长;五是以机制促提升,建立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创新类型特色职业教育模式,构建体制机制基础,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建设。
(二)强化优质要素协同支撑,建设区域创新优势集聚平台
系统优化制度供给和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教 育创新的政策要素、制度要素、产业要素、技术要 素和人才要素支撑,促进要素间的协同和自主有序流动,推动其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 流动,提高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优质要素不断更新迭代和优质集聚,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加大有效制度供给,消除部门之 间的壁垒,实现“模块化”“链条式”的协同共治,最大程度激发制度活力、创造制度动力,形成叠加效 应、递延效应,集中打造制度支撑环境;持续完善 产业要素支撑,统筹布局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根据 新版专业目录调整专业集群,促进校企合作,构建 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衔接的有效性。强化资金要素支撑,优 化资金统筹渠道和力度,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保障 资金使用效度,加强人才要素支撑,以选聘制度改 革为关键,打造区域教师创新团队联盟和企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让学校教师、企业大师成为职业培训师。持续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与内部环境,重写“生产 函数”,提高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16],为区域创 新优势集聚搭建平台。
(三)推进专业集群内涵建设,夯实区域职教创新集成基础
统筹布局区域专业设置,部署专业优化调整, 带动区域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精准部署专业赋能 行动。对接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赋能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新增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兴专业,优化提升与传统产业契合度高的特色专业,挖掘培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 专业,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在区域内形成以产业 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专业集群建设服务产 业转型的新局面。研制产教谱系图,建立产业人 才需求数据平台,依据产业链集群确定专业组群逻辑,推动院校以专业目录引领、专业教学标准指导,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群课 程体系,研制课程标准,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根据区域行业企业生产需求,促进院校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形成横向联盟, 助力企业研发网络建设,加强职业院校技术创新对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能力,提升院校 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打造区域专业(群)联盟,夯实 区域创新集成基础,不断推进职业院校育人、创 新、服务水平提升,加快提升区域内生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系统打造产城教融合体,提升服务区域 社会建设水平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推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 校创新合作模式,形成重点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区 块链”,着力打造以城市、行业为边界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17]加强对区域内产教融合组织间合作 关系的治理,激发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各主体要素的内生驱动力,集中产业链优质资源进行集群培育、知识生产和技术技能积累,实现优质 就业、制度融合、空间衔接、产业升级和文化渗透, 构建产城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支持职业院校服务行业企业、村镇、社区发展,推动 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推进校企合作集团化办 学,组建专业性职教集团和区域性职教集团。打 造区域产教融合技术创新平台,建立融合发展计划,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启动建设“产学研用 服”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合作建设研发 制造基地、先进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区域(行业)公 共技术服务平台,发挥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成果转化、科技信息、技术转移功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五)完善教育评价监督机制,扎实提升创新增长示范成效
根据高地建设的重点内容,明确增长极关键属性,注重发挥各区域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完善政 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构建高地、学校、专业、教师、学生、企 业各层级评价体系,包括各层级建设任务的推进 效率、各主体功能的实现程度,以及系统的产业匹 配度、产教融合度、资源聚集度、治理协同度等成 效表征,综合运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方式,提高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立体化呈现高地创新增长值及推广示范成效。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负面清单制度为突破,明确各方责任,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加强统一领导、统筹推进,以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完善、模式路径创新以及治理水平提升 为核心,加快形成面上推进、线上突破、点上发力 的空间发展格局。在高地建设的省域、城市圈、重 点城市内,促进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 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进一步 彰显职业教育改革与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适应性、 与城市运行发展的适应性、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适 应性、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适应性、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创新的适应性以及与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 适应性。
参 考 文 献
[1]张力.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的 重 要 意 义 [N].中国教育报,2020-12-3(6).
[2]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光 明日报,2020-5-1(7).
[3]傅利 平,王 向 华,王 明 海.区 域 创 新 系 统 绩 效 评 价 模 型 研究—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主成分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1-116+192.
[4]邹再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 新 论[M].北 京:经 济 科 学 出 版社,2006:74
[5]丁孟春,李泓欣.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0-11.
[6]徐君,任腾飞.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要素架构、生态特征与运行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8):43-50.
[7]连燕华,于浩,郑奕荣,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 进步与对策,2003(13):21-22.
[8][13]霍丽娟.区域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度的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76-83.
[9][10]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现实意义、实践方略和效 验表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5-9.
[1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 话[EB/OL].(2020-09-22)[2021-03-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570.html.
[12]孙辉,唐振华,朱正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16-23.
[14][17]霍丽娟.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8-44.
[15]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 治理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0-16.
[16]陈子季.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 能 甘 肃”的 有 关 情 况 [EB/OL].(2019-08-05) [2021-03-15].http:∥jyt.gansu.gov.cn∥zwgkcontent-0555d47611424b06b67f1e9e8d7b0ff9.htm.
合作伙伴: |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 中国职成教育网 | 中国高职高专网 | 天大职教发展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 | 教指委网站 | 行业协会网站 | 各省职教网站 | |
友情链接: |
河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 世界技能大赛 | 就业网 | 中国教育网 | 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 | 新华网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人民网 | 北方网 | 教育部 | 海河教育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