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的实施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在新时代的重大项目,其出台有其重要的现实背景和国情需要,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迈向国际的重要来源和职教类型教育的最新定位。国家赋予了双高院校新的发展内涵和绩效预期,希冀其能够成为我国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职业教育供需深度对接的新高度,中国职教亮相国际舞台的新形象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方案的新典范。双高院校要响应国家预期,坚持本土推进与国际联动融合,走出中国高职道路;专业集群和产业链相对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非均衡化和适度均衡结合,强化资源配置水平;内生发展和多维推进契合,彰显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李思阳(1987-),男,辽宁沈阳人,硕士,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罗冲(1964-),男,江苏涟水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孔庆新(1978-),男,山东乳山人,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联项目“基于‘人民满意’的‘适合的职业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8SYC-140,课题主持人:罗冲)
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被党和国家提升到了一个重要地位,从国家示范高职到国家骨干高职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高职教育走过了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强调,要把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扎实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价,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1]自2019年全国56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和141所高职院院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以来,各学校已经开始启动进行全面建设,而在建设初始,各入选院校及专业群非常有必要厘清国家开展“双高计划”的初衷,明确所要达成的成效及建设的思路,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战略眼光和顶层视野,又要有根据自身院校特色和发展基础所开展的创新性动作,将“双高计划”的实施打造成中国高职发展的一面旗帜,发展成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使命与担当:双高院校的重大战略作用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双高计划”在实施之始就将其界定为“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充分表明了双高院校和专业群在整个国家战略之中的地位和功能。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战略,所对应的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予以支撑,而“双高计划”所重点支持的龙头院校和高水平专业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最重要来源。同时,“双高计划”作为对应“双一流”高校的高职版本,是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理念和运行模式也将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支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发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艺底蕴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增强国家发展实力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迎来了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动力和支撑。“双高计划”的实施实际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既在服务“中国制造”向中国“中国智造”的转变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又能够协助区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用的高效。当然,“双高计划”的核心还是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重点产业、升级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急需紧缺人才,缓解我国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腾笼换鸟”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助力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双高院校还能够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技能大师培养等为主要内容,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为行业企业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三)人才迈向国际的重要来源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产业、贸易往来的加速,国家竞争也越来越决定于以科技和教育发展能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而“双一流”高校更多的培养的是具有学科创新能力的拔尖国际性人才,瞄准的是高科技领域和顶尖创新领域,是为国家培养服务“国之重器”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双高”计划的定位更多地还是在于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和技艺能力的一线技能人才,服务的是行业产业发展的中高端层次,更看重人才的技术技艺和操作水平,因此,培养能够服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企业走出去战略和我国重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双高”院校。同时,双高院校还承担着国际性岗位标准、职教标准等的制订工作,是中国职教发展模式和中国职教输出方案的重要创造者,要成为参与和主导职业教育国际规则和标准的重要力量,为中国职教在国际职教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贡献力量,是中国职教在国外设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援助发展中国国家职业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职教类型教育的最新定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是指为了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能力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2]而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更是我国在对教育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和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其教育属性、办学体系、人才培养定位、发展目标等均有其独特之处,是兼顾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属性的,是培养产业行业“中间性”人才的主要阵地,有着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取代的能力。“双高计划”的设定不仅是要高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探索性地进行综合性地改革与试验,还要求其创造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高水平”两个特质的框架,逐步形成新的高职办学示范效应和专业群建设的规范效应,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体系化、可借鉴、易推广的模式,引领类型教育发展的新高地。
二、内涵与绩效:双高院校的重大预期成果
(一)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业人员的6%,高级技工缺口更是高达上千万人。[3]“双高计划”的遴选都有严格的条件和限制性门槛,要求其至少是省级及以上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获得所规定的5项以上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对于专业群的设定也是紧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这表明,最后入选的双高院校和双高专业群均能代表着我国高职的最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在已经具备更好的办学实力、更强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更高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方投入和强有力引导,这些院校和专业群能够成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渠道。
(二)职业教育供需深度对接的新高度
高职教育处于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中高端,常态化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和结构调整需要,通过对专业进行适度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设定、社会服务产品设计和产学研合作提升,不断适配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发展动能。双高院校的区位分布和专业群不同类别与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是具有契合性的双高院校和专业群内部又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高水平高职院校对于的界定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所蕴含的两个专业群是发展的龙头和最重要的支撑,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供给能力会对区域支柱产业和国家重点产业产生重要影响。而高水平专业群的设计与组建,既要基于高职自身长期以来特定专业的办学能力和取得的成效,更要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专业群和产业群、产业链要高度对接、深度融合,通过发挥专业群内部的耦合关系来实现对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能力,从而带动高职院校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支撑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模与结构。
(三)中国职教亮相国际舞台的新形象
中国职业教育走国际化道路,不仅仅是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表现,更在于我国技术技能人才迈向国际的体现,是配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为争取更多的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要求。[5]“双高计划”的实施明确是顺应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升中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要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高职领头羊,向世界展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成就、发展能力、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所制订的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和课程体系等是能够在全球通用的,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匹配的,所提供的技术技能服务是能够帮助中国海外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和技术技能本土化的,是能够代表中国职教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展现的是中国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和中国职教在国际上的新形象。
(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方案的新典范
“双高计划”的首要关键词即是“中国特色”,是要造就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和中国特色的专业群,而它的层次是高水平。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所要达到的水平具体表现在:要做标准制订与实施的先行者,既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开发,也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中国标准的输出;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落实“1+X”证书制度中成为主力军,在专业群制度创新中成为引领者,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中成为拓荒者;要有包含专业化、结构化、高水平的双师师资队伍,成就一批高层次、领军式的专业带头人,将一大批精技善教、行业顶尖的大国工匠、行业工匠纳入到师资体系之中;要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创新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要有契合专业发展要求的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与企业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模式等等,最终形成国际可认可、方案可对接、经验可复制的模式。
三、思路与路径:双高院校的关键推进要点
(一)本土推进与国际联动融合,走出中国高职道路
世界范围内的高职教育以《悉尼协议》为重要纽带,互相之间在培训目标、学生人才培养、毕业要求、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等各领域达成了标准性共识,为国际认可的高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建立了系统要求和基本底线。且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为促进人才交流和共享,各国在人才培养的学历、资格等各类标准体系上的认证上逐渐互通。
第一,双高院校必须要走国际化道路。我国作为职业教育大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高职教育规模,理应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格局来推动“双高计划”建设,在本土化、特色化的同时,逐步走进世界高职教育舞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参与高职教育全球治理。
第二,双高院校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双高计划”的中国特色和本土化是该项目实施的首要目标,各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自身身份和发展实力进行自我认同,要有自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高水平建设达成所设定的各项目标,从而以其独特的发展路线和雄厚的发展实力创造出带有“身份烙印”和“自我品牌”的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成果,而这些成果就是我国高职教育独具特色和自立于世界的证明,也是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双高院校要有神圣的责任担当,在推进建设方案实施的同时,高度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适时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将国家情怀和国家需求及时地融入到办学过程中。
第三,双高院校要在国际与本土融合中高质量发展。双高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要放眼国际,及时地吸纳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有效办学经验,加强与高职教育发展成熟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能力,拓展人才培养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领域,对标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和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向世界推广具有先进水平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双语教学资源等,进一步提升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力,为我国早日加入《悉尼协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集群和产业链相对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院校的核心所在,也是彰显双高院校发展能力和关键竞争力之所在。双高院校专业群的组建逻辑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产业逻辑、岗位逻辑和内容逻辑,组建逻辑只是形式,更重要的在于建设的内容。[6]双高院校要强化专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对接,在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中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一,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双高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该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架构清楚专业群之间的关联和衔接,科学界定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资源,建立国内先进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岗位标准、课程体系、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制度等,并促进各专业要素的协同能力,发挥更强大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促进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内国际领先地位。
第二,促进专业群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双高院校要高度关注专业集群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对于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要予以重点挖掘,充分发挥其在整个专业群中的作用,同时根据产业链中相关岗位集群、职业工种、工作体系等的要求对教学中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要求等进行符合逻辑的组建,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和深度融合,促进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
第三,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和合作关系。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不仅要深刻规划专业群内部与区域产业结合的对接,更要在发挥内生力的同时,借助产业资源进行建设。在经费、设备、实训投入上,要积极争取与专业群相关的行业企业的支持,通过进行对外服务和合作人才培养,将行业企业的资金引入到专业群之中,积极利用行业企业的最先进设备和生产车间,让学生生产实践的最前线锤炼技能。要常态化促进专业群师资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学习,强制性规定双师教师的企业实践时间和实践要求,互派人员进行教学和技术切磋,高职要大量引进产业教授、企业工匠和高水平企业技工到校开展教学,使专业教学和产业实践的通道打通,建构起更密切的产教融合关系。
(三)非均衡化和适度均衡结合,强化资源配置水平
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区域性,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紧密相联的教育类型。我国高职教育从全国的分布形态来看,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现实存在的,而区域内发展的均衡性又是各地方政府正着力推动的工作。
第一,提升非均衡化发展的质量。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家始终在推进高职发展的“扶优扶强、率先发展、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均衡化发展的策略,目的在于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更符合新型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7]而“双高计划”的实施就是由国家在空间上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再配置,发挥教育资源集聚的效应,重点打造一批已经具备较强发展实力和辐射能力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在高职教育的高端领域形成一批拔尖院校,进而整体提高我国高职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
第二,提高适度均衡发展的能力。“双高计划”作为一种周期性的实施项目,面向全国所有高职公平开展,各院校均有着平等的获取国家支持资源的机会,只要其在自我发展周期内加强内涵建设,产出更多、更高的标志性成果,就有机会在下一轮的“双高”申报中胜出,从这一点看,国家“双高计划”的非均衡化发展实际上是相对的。国家在重视双高院校和专业群建设的同时,亦要强化他们的示范引领和帮扶作用,不仅要衡量国家资金投入的产生效应,更要衡量双高院校和专业群的示范能力、辐射能力、帮扶效应,发挥国家资金资源投入的最大效应,促进高职教育的相对均衡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质量。
(四)内生发展和多维推进契合,彰显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国家政策、高职自身以及各类社会要素共同驱动的,高职自身的发展动能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发展的程度、发展的层次、发展的成效与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产教融合能力等各个维度是高度相关的,但同时,也离不开来自外围的各要素的支撑与扶持。
第一,以高职内生发展为主。高职的社会服务能力、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和吸引外来要素参与办学的能力又决定着其社会影响力和行业企业的认同度。双高院校和专业群的建设必须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这一规律,以内生发展为主,沉下心来扎实推动建设方案所设定的目标,双高院校要有针对性强化所有项目实施的规划,集聚资源有重点地进行局面突破和产生创新性成果,不仅要根据建设要求和时间节点进行实施,而且要有质量、有成效的推进,尽量避免在原有方案完不成的情况下寻求替代成果的现象。高水平专业群要全力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训、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等方面强化建设强度和力度,不仅要保证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要保证专业群发展的实力保持国内领先,打造出该专业群的国内样板和示范,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提供完整而可借鉴的模板。
第二,以来自外部的支持为辅。双高院校和专业群的建设涉及资金量大、项目多、质量要求高、创新性要求高,各院校要在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教育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教融合、工艺传承过程中积累社会支持资源,在规模以上企业全方位支持院校发展、人才引进、产业教授和工匠教学支援、教学要素升级、实训场地等各个领域寻获有质量的支持,以不断提高双高院校的综合发展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争取来自地方和社会力量的资源供给,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等方式建立多维推进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谢俐.补短板 激活力 强内涵 增效益 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7):5-11.
[2]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
[3]多措并举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N].人民日报, 2018-11-01.
[4]张佳.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45-50.
[5]易魁.论"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J].职教论坛,2019(12):138-142.
[6]徐微,陶文娟.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应然理路[J].职教论坛, 2020(3):132-137.
[7]周建松.基于双高视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