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杨欣斌:职称评聘 回归本真   

2021-03-09 14:45:15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最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出台,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体现,对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促进人才开发使用、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出台,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体现,对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促进人才开发使用、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意见》具有四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意见》明确提出“把好思想政治关,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完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健全评价标准、体系及考核方案”“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把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等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使命的崇高、作用的重要,学高尚道德,做高尚事情,时时处处以自己的高尚带动学生的高尚,以德育德,造福千秋。
 
  二是突出分类第一原则。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当前,我们的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同程度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问题,尤其是对不同类型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备受诟病。《意见》强调分类分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通用专业、特殊专业等不同专业门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鼓励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这将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活力。高校要带头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分类建立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是突出实绩第一标尺。以何种标尺选人用人,是一个重要导向问题,也是一个价值理念问题:新时代高校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怎样把好老师评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明确提出“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注重对履责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实际贡献的评价”“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让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回归到了正位。高校教师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切实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突出质量第一追求。教师职称评审要看重真才实学,即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数量看质量。《意见》突出质量导向,强调“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注重质量评价,防止简单量化、重数量轻质量”,提出“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得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核心是评价研究本身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等要求,这将从根源上扭转粗制滥造、出钱发表和出版等危害学风和破坏学术发展的恶劣现象。高校教师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参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产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
 
  高校要以《意见》为指引,不断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充分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深入实施以实绩、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健全考核管理,真正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作者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