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职教参考 | 穆红梅: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强化双能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1-07-20 15:36:29 责任编辑:艾达
分享到: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为顺应时代变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方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进行动态调整,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亲行业,重实践,协同育人,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为主要抓手,激励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行业导师,构建一批应用型的教学团队是推进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为顺应时代变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方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进行动态调整,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亲行业,重实践,协同育人,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为主要抓手,激励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行业导师,构建一批应用型的教学团队是推进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处于研究起步和实践探索阶段,如何科学谋划创新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提高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产业学院建设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破解应用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通过引进机制评价体系设计等多维度探索,提升应用型教学师资团队的质量。

  一、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产业学院是在地方新兴行业发展的趋势下,为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产业学院建立育人长效机制和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一)从“传统合作伙伴”变为新型“发展共同体”

  产业学院是培养现代产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地方高校为重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牵引,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办学模式。以产业学院专业或学科为载体,利用校企共建的产、学、研优势,形成典型的“企向校”资源转化模式,如: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目前的产业学院中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走上讲台,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业务的锻炼和经验,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因此,要想加快产业学院内涵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必须主动与合作企业取得联系,为产业学院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计划,倡导“双导师”模式,推动从单一专业到专业群再到产业学院的“三进阶”方式,打造学科到课程全链条功能补强,优势叠加支撑体系,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立柱架梁”。

  在“企向校”资源转化模式中,通过教师在企业的学习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为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赋予企业方人才订单培养、科技人才支撑、企业成长方案设计等教育红利,合力促进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发展。

  (二)优化教师授课结构,深化教法创新

  产业学院作为向应用型转型的新型办学机构,前提是必须建立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保障,才能有效组织和开展教学,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和发展。目前,产业学院实务课程由“企+校”共同授课,专业选修实践课由企业方授课,开展案例式、项目式、翻转式改革,形成激、导、放、收“多维互动式”教法改革。通过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改革,全方位提升学生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产业学院在推进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中,更要注重建设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产业学院竞争力

  发展与提高区域经济建设,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决定性意义。围绕产业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必须确保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产业学院解决了人才培养同质同构及人才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三大能力”不强的问题,以及企业资源无法转化或者少量转化,办学资源、育人资源来源单一、投入不足等问题。为助推地方金融业发展,培养有理想信念和扎实学时的优秀人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产业学院发展的根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增强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

  (一)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和学习时间较短,缺乏培训培养机制,继续教育的形式多以讲座、参观等形式开展,不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间较短,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在企业内深入学习相关专业技能。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站上了讲台,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由于没有企业的实践,缺乏相关的专业工作经验,确实存在实践能力偏弱,同时,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下,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引进教师,师资总量逐年增加,但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占比较少,普遍存在“高学历、轻实践”的现象,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应用型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和年轻化,学院中坚教师力量严重不足,缺乏中年骨干学科带头人。从总体来看,还存在教师职称偏低的问题;受地方条件和地域因素的限制,很难引进精干高效的青年骨干教师;年龄较高的教师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新引进教师暂时缺乏教学经验,缺少水平较高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等高端人才。合作企业聘请的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没有从事过理论方面研究,理论知识体系不完善,只能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长。另外,聘请的部分教师尚未通过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对教学认知不足,教学理论知识匮乏,教学技能明显不足,对教学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模式等理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

  (三)激励体系不健全

  只有促进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目前,由于产业学院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疲于应对日常教学中的工作,科研难以充分开展,对新课题、新方法、新开设课程等方面没有深入研究。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应从教育能力和新理论研究入手,只停留在以往经验中,不能开展积极尝试,按部就班,不具备足够的实践性。对于教师不注重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究其原因,现有薪资分配主要根据教师授课课时量的多少来决定,激励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奖励制度。

  三、提升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创新校企合作新思路

  产业学院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本着资源共享理念,通过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双方共同研发教学软件,设计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并符合行业实际和专业需求与行业规范的专业教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构建共培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拉近合作距离,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探索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探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应利用产教融合契机投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以理论知识来提升实践技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同时让企业也充分了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师资要求,发挥聘用机制优势,共同开展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将经验成果惠及学生,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为人才培养及企业用人提供有力支撑。

  (二)促进校企师资资源双流动

  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创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聘任机制,建立企业师资培训基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采集真实教学案例,获取行业最新知识,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与研发,真实体验企业的生产流程,掌握实践技术能力。通过教师实践传播企业知识和文化,同时组织专业课教师实践活动,促进专业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优势互补,建立企业高管、骨干教师相互兼职流动制度,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双方共建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实训等提供便利条件,支持企业开展教师培训,带动企业参与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制定多元化多样化的制度培训方案,共享校企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强化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课教师的黏性,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拒绝浅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产业学院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探索制定适合自身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不能再沿用注重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改革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以解决实践操作的实际问题为方向,将科研成果的数量考核转向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制定完善的评估指标,对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训操作的创新活动进行考核。鼓励教师在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纵向和横向课题的深入研究,并对成果转化进行考核。教师是产业学院培养人才的主体,应组成具备理论教学、实战教学、风险管理、教学管理等产教融合组织,凝聚育人合力,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提高产业学院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