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显现,是作为工匠对于职业所呈的基本态度。一般而言,“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显现,是作为工匠对于职业所呈的基本态度。一般而言,“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质言之,“工匠精神”通过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等形式来体现。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借助课堂讲授这一主渠道外,还应侧重于从实践层面来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体悟。因为,“工匠精神”中内蕴了理论和实践的共在。
在职业教育界提及“双元制”(“Dual System”)可谓是如数家珍。“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模式,一元指学校,另一元指用人单位,其核心在突出学生在用人单位实践和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统一中来完成学业、增强技能;其主旨在于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可以说,“双元制”隐在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大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创造了积极条件。
第一,作为职业院校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搭建平台。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上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通过校企联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实习空间,而且也能增强学生对工作技术的掌握。因为,企业中的生产直接同社会相挂钩,决定了产品是否能被社会所接受,相比之下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更具获得感,更能得到锻炼。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对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明显要高于学校,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切身的实践中去体悟整个生产流程,在真实的操作中体悟“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工匠精神”的意涵。因此,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加强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完善并优化同企业合作机制;定期安排学生赴企业进行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在同企业进行合作时,要特别注意应以本校专业相符合的企业来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也才能使得学生的企业实践具有目的性。
第二,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工匠精神”的系统认识。“工匠精神”中蕴含了理论和实践两个要素,而关于“工匠精神”的理论讲解经常性会被搁置,甚至会被实践教学所置换,长此以往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就会流于形式。“双元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融通了理论和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来进行学习和锻炼,这一点对于厚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从而弥补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理论缺位。对此,职业院校可以有意识的将“工匠精神”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工匠精神”理论的感知。通过将“工匠精神”引入专业课,可以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加具体,同时也使得“工匠精神”的讲授有了依托,避免坐而论道、消解概念“漂浮”;通过将“工匠精神”引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等形成深入的认知,同时也加深了对“工匠精神”的敬畏。
“双元制”为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造了契机,但“双元制”并不能成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唯一方式,它仅是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性路径。因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得到实现,此外,作为职业院校也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校的校情、学情和课情来选择事宜的“工匠精神”培育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