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加快了职业院校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的变革进程。学校的育人载体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校园延展到与社会组织机构结成合作共同体;由单一的校内固定物理场所拓展到校外自然环境、云端教学共享平台,并向师生共同学习中心演进。在这个阶段中,专业结构、课程内涵、教师构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工智能时代加快了职业院校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的变革进程。学校的育人载体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校园延展到与社会组织机构结成合作共同体;由单一的校内固定物理场所拓展到校外自然环境、云端教学共享平台,并向师生共同学习中心演进。在这个阶段中,专业结构、课程内涵、教师构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改革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命题。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呼应、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相对应,科学、系统地规划设计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涵、标准、质量、生态等方面,体现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新精神,体现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改革推发展,以发展促质量,以质量提水平。
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类型教育教师结构问题。但仅局限于专业教师的双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充分体现类型教育的特征,需要发挥非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信息技术和通用技能的优势,组成类型教育的“混编”师资团队。
二是加大活页讲义教材开发力度,确保教育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现有以纸质形式所呈现的教材,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应开发电子、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推进碎片化学习、结构化引导新模式的形成。
三是加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进程,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信息素养不高的短板使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以及共享资源时捉襟见肘,落后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也不利于教学信息化的推进。
人工智能时代,“三教”改革的内涵将被不断拓展,“智能化”特征愈加明显,“智能教师”“智能教材”和“智能教法”的“新三教”将登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舞台,由此带来的是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的深刻变化。
一是“智能教师”。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素养的教师将成为教学的主力。一些重复性、可视化、直观性、实操性强的教学环节被“机器人教师”所替代。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扩大了共享面。由此带来的是教师岗位的减少,教师的职能由单一的教学职能向智能教学组织与监督管理职能拓展,教师的身份也将出现编剧、剧务、导演、助演、主持人、指挥,以及资源提供、情境创设、人生导师等多元角色。
二是“智能教材”。一些纸质教材甚至于纸质活页讲义、说明书因时效性不强、携带不便、呈现单一、可视性差、容量小等问题,将更多地被智能、多样、可视、动态、形象的“云活页”教材和多功能的“电子学材”所替代。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产业的问世而进行整合或更新,以专业+、课程+来提升和扩充知识与技能的内涵,新教材与新学材两种资源将呈现出共存互补的新形态。
三是“智能教法”。配合智能教师、智能教材的智能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呈现出混合式、交互式、社交式的学习模式。如,引导学生通过游戏闯关来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游戏化教学方法;以虚拟仿真方式再现“场景化”工作现场的情境教学法。教法与学法共用,教学方法因教师角色的不断轮换而多元化地呈现,以教师的“教”来引导和激活学生多样化的“学”,教学相长的多师同堂团队教学的方式将普遍存在。
综上,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三教”改革,将加快以智能为特征的“师生学习中心”这一新型学校形成进程,“学生客户”的地位将更加凸显,“教师客服”的作用愈加显现,以学生自我、自主管理为特征的“学生支持服务”新生态逐渐形成。在师生学习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逐步由“师生主导、学生主体”所替代,私人定制课程、非正式学习与个性化自调式学习模式,将成为“师生学习中心”和“移动学校”中学习者学习的另一种新路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将由“传话筒”向“赋能手”的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