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成果为导向进行系统设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完成达到毕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要,是一种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和技术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一、成果导向下的“三教”改革
基于成果导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成果为导向进行系统设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完成达到毕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要,是一种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和技术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推进新时代高职教育“三教”改革向着纵深发展。
二、教师参与“三教”改革的激励分析
以成果导向推进“三教”改革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梳理,是对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定义。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和传统的教学建设的最大区别是,它是在规定的模式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成效与效果”和“持续改进”,强调通过归集培养目标达成的证明资料,形成完成的“证据链”,最终完成与成果导向国际认证体系“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标准。
对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是落实“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基于成果导向“三教”改革得以成功在于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努力投入取得良好绩效,并据此获得相应的报酬,并满足需要而产生满意感,最终实现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只有当教师对于“三教”改革绩效的效价和期望值同时处于一定水平时,才能形成教师参与行动的强大驱动力,并付诸行动。
为深入落实基于成果导向的“三教”改革,需要建立教师努力投入工作的环境和机制:首先创造一个思想活跃、自由开放的宽松环境和氛围,鼓励教师开拓创新;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聘期考核、奖励绩效等方面向开拓创新者倾斜[4];三是对于不思进取者建立惩罚和淘汰机制;四是建立校内的竞争机制,激励教师去研究新技术、新理论、新标准,解决企业一线实际问题;五是要求学校必须组织教师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引导教师如何面新形式、新动向、新业态,如何做好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对员工的激励也要以成果为导向,为教师勾画出成果导向“三教”改革的最终蓝图,以及与高职教育的紧密契合。
激励机制应紧密遵循目标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合理性、时效性、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和差异性原则,激发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理性个体,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是一种本能,由此形成了教师个性效益与学校整体效益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托、又相互矛盾的博弈关系。
三、深化“三教”改革的路径
基于成果导向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其认可度、参与度和积极性对教学建设至关重要。教师有其自身的价值判断,也有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要使教师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学习和反思使其“信”起来。通过召开专业教师的宣讲会和研讨会,对照《悉尼协议》国际标准认证体系要求,引导教师以成果导向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来思考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比如什么是培养目标,岗位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毕业后,是否达成了原来设定的培养目标?怎样检验?我们是否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我们的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的完善、教材的使用,是否真正围绕培养目标达成而展开?通过学习研讨,明确了差距,找准了教学改革方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
二是通过培训和调研使其“学”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的主题培训,包括成果导向推进“三教”改革的核心要素、实施路径、认证标准等。既要请行业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入校传经送宝,又要组织教师走出去,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剖析,掌握推进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的具体的经验和技巧。对成果导向推进“三教”改革的标准以及本土化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三是通过设计和论证使其“动”起来。围绕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的标准,紧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结构化团队、模块化课程、工单活页式教材和项目式教学,设计既符合国际教育范式认证要求,又充分尊重中国国情的教学改革路径。组建项目团队,对学生、核心雇主等主体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调研,明确培养目标,界定毕业标准,归纳核心能力并逐层分解,根据需求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师资和教学条件。
四是通过推进和实施使其“活”起来。开展课堂革命,剔除“水课”,打造“金课”,实现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四个回归,是提高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课堂“活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活力”的提升。以成果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逆向设计,根据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能力指标,据此设置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来配置教学条件和师资等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资源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一一对应和支撑,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学生不明所学的“教学黑箱”,使得教学资源和组织“落地”,焕发出“学有所用”的鲜活生命力。
五是通过评价和考核使其“优”起来。建立科学完善的“三教”改革评价机制,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师评价制度,对于晋职晋级、职称评聘和聘期考核等制度要系统设计和改革,将学校重点任务以项目化方式融合评价体系,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完善绩效工资制度,重点向专业(群)带头人、业务骨干、教学一线等关键岗位倾斜,把教育教学满意度、校企合作活跃度和学校发展贡献度相结合,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将指标评价和一票否决相结合,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形成公平评价结果的同时,强调评价指标的“指挥棒”和“方向标”的作用,引导教师向着职业教育改革的纵深方向发展。其次,建立完善教材建设、选用和监管制度,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委员会作用,严把意识形态、内容形式、编写质量关,建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推进教学评价改革。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素质、技能考核,比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考试、过程性考核等,充分发挥考试的督导、检测和鉴定等功能;积极推进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导向的第三方评价考试模式。不同类别课程均以服务技能培养为主线,平台课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紧贴专业实际需要,开展题库、统考等形式,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专业课以实践为主,结合课程特点,可采取多种形式组合,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实践动手、应变和创新等能力的考核。最后,从学生、同行、督导和企业多维度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多元评价。
六是通过完善和改进使其“强”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业成果根据逆向设计的逻辑关系,能够推导出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根据达成情况,既可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又可以引导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还可以提高整体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既是职业教育做大做强,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需要,更是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促进“三教”改革向着纵深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