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巴蜀大地盛传着“无川药不成方”的佳话。四川中医药高专升专16年、尤其是新校区全面投用7年来,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为特色化、差异化的治学办校续写着新的篇章。
MVE网四川讯(通讯员 赵玉龙 摄影 薛莹莹)四川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巴蜀大地盛传着“无川药不成方”的佳话。四川中医药高专升专16年、尤其是新校区全面投用7年来,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为特色化、差异化的治学办校续写着新的篇章——从十六年前只有一个专业仅在省内招收40人,发展至今面向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包括生物制药本科专业在内的7个药学专业千余人,已为省内外培育应用型技能人才7800余名;建成了教育部认定的“中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建的“川西北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开展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得“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摘得银奖……
搭建培育人才的“立交桥”
面对城乡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和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新任务,四川中医专药学院坚持以培育“四型人才”(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型)为支撑,通过内联外引、协同互助,搭建起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三位一体”药学专业教育的“立交桥”;近7年来联合省内医学院校运用“3+2”“9+3”模式以及单招、定向等方式,为包括凉山州民族地区在内共培育了3000余名本土化的药学专业人才;尤其是与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等30余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所需培养的“冠名班”和“双核共育、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为合作企业培育合格人才近千名,同时还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区域选点布位,进一步拓宽订单定向人才培养的平台与窗口;在本科院校支持下合办的包括生物制药等本科专业中,开启了“资源共享、发展共建、合作共赢”的育人新模式。今年包括中药学在内的全校23个专业、1797名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通过率达到参考总人数的34%,专业结构与总量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麦冬大健康产品开发创新团队项目启动暨推进会在绵阳举行
守望科研学术的“聚宝盆”
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与运用其产业链长、实用面宽、实效性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时段、多类别的研究是传承创新的重要保障与支撑,四川中医专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共同持续为巴蜀大地的中药芬芳“培土施肥”。2017年该校组织中药学专家团队深入凉山州布拖县走访调研后,撰写了附子等《药用植物栽培手册》及种植方案,协调和争取到四川好医生集团投资逾亿元新建了中药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基地,被国家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扶贫典型案例;又选派出骨干力量蹲点入驻、把中药材种植与生产技术的教学课堂搬进了田间地头和扶贫车间,吸引了600余名贫困户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之中,种植面积从先期的几十亩发展到近万亩;贴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省名牌产品”标签的附子等川产道地药材进入同仁堂等知名老字号药店。校领导牵头组织的“高寒山区川续断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实施的全省高校中唯一扶贫科研课题《四川秦巴山区因病致贫的现状调查与健康扶贫对策研究》所形成的学术论文和决策建议,分别被巴中、凉山等市州人民政府在巩固脱贫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中推广使用;撰写的《中医药服务乡村振兴对策与运用》学术论文被省人民政府网站等二十余家网站和媒体选用。
校企合作在凉山州布拖县共建的扶贫车间
挖掘健康产业的“大金矿”
在服务以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执政方略中,面对老年社会提前到来和疾病谱的改变,“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古训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四川中医专通过中西医并重和多领域、多行业与专业的融合,尤其是兼收并蓄把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等协同互助,服务防控慢病、重病、大病的多发、频发、早发;充分发挥牵头成立的中国医学职教整合联盟、成渝双城经济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和四川省药食同源专委会等资源优势,向上向外争取项目、搭建平台,让本土化中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争取到北京大学、全国知名药学专家的支持,带领该校创新团队开展麦冬大健康产品的开发与运用;运用核技术医学领域的特殊效能,开展了川芎等中药抗核辐射作用研究以及助推同位素生产、放射药物的研发,在服务“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的进程中争当尽职履责的奋进者和默默无闻的“守门员”。
四川医专与好医生药业集团共建产教学研创新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