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科研学术状态与水平,既是自身办学能力与水平“软实力”的检验与折射,也是服务城乡群众健康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硬功夫”。四川中医药高专十年来、尤其是新校区整体投用七年来,扎根“天府之国”和绵州大地的产业发展汇集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通道”与“检测平台”,在服务“治蜀兴川”的进程中倾力而为。
MVE网四川讯(通讯员 李祥 摄影 薛莹莹)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科研学术状态与水平,既是自身办学能力与水平“软实力”的检验与折射,也是服务城乡群众健康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硬功夫”。四川中医药高专十年来、尤其是新校区整体投用七年来,扎根“天府之国”和绵州大地的产业发展汇集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通道”与“检测平台”,在服务“治蜀兴川”的进程中倾力而为。
与七年前相比,科研论文总量增长121%;高水平期刊学术论文同比增长57.6%;今年在校学生获得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奖”、青年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微课大赛一等奖”;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家级平台的入选总数占四川省入选总数的26%、位居首位;获得“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
健全机制 推进科研学术有系统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川中医药高专十分重视科研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协同力量共创职业教育成果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章立制、分类推进;纳入了年度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规划,实行通报反馈制、限时完成制、考核评估制;在工作的流程上实行分类培育、定向辅导、联合申报;在工作团队的运行上有的放矢,分别组建了中医老年病科研创新团队、公共卫生应急科研创新团队、婴幼儿照护研究创新团队以及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中医药分院、羌医药研究院、四川中医药学会药食同源专委会等学术机构。建立了以中医药为特色、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验中心并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中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列入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成了川西北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在要素保障上持续加大经费投入,每年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在校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去年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主办的“创新方法大赛优秀组织奖”,今年该校学子参加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三项、省级金奖三项。
突出重点 推进科研学术有精准化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四川中医药高专开展科研学术十分注重把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通过内联外引、协同互助,围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的五项职能精准施策、精心服务;尤其在疫情防控、精准扶贫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群策群力。新冠疫情发生三天后,该校就向全国医学院校发出倡议,发挥专业优势投身防疫工作之中;校主要领导牵头撰写的校园疫情防控方案被省教育厅印发给全省134所高校和21个市州教育主管部门运用参考;五年前由省科技厅批准的《四川秦巴山区因病致贫的现状调查与健康扶贫对策》课题,是全省高校中首次对国家十四个特别贫困连片区之一的四川秦巴山区开展系统调查,其多项成果与对策建议在四川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公开,提出的政策建议被省卫健委、教育厅和巴中、凉山等市州人民政府等采纳。今年3月获得省科技厅批准的“高寒山区川续断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立项(重大科研专项),以凉山州布拖县为依托推动成果转化、带动集体经济和惠民增收,在产业发展和健康与教育扶贫的多个环节持续助力添彩。该校还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举办了绵阳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专题培训班,将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中科研学术精准服务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竞相展现。
麦冬大健康产品开发创新团队项目启动
面向产业 推进科研学术有全程化的普惠性和新颖性
四川被誉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中医药涵盖了种植、生产和现代服务业的全产业链,四川中医药高专在面对城乡群众的多层次健康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多种任务叠加之时,充分发挥四川医药学会药食同源专委会等平台的牵头作用,借助现代物流业和中西医并重的支撑,多渠道、多时段、多频次、多类别的提升科研学术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省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的带领下,把绵阳市三台县的麦冬列入到四川省中药产业发展的大品种、大产品之中;与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食品每年为4000余吨麦冬根须的“变废为宝”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在凉山州布拖县开展中药材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五年前经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开展的《“一带一路”视野下绵阳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成为全省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先行者与坚守者;已连续三年与英国中医师学会在牛津大学共同举办了“中英中医药高峰论坛”;在全省高校中率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直播学院;《5.12特大地震绵阳灾后十年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成果被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通过十年实践运用再与同期相比,绵阳市灾后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比灾前下降了近35%,被编入了《汶川地震灾区灾后过渡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技术指导意见》和《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为我国灾难医学的运用研究和灾后重建的产业发展服务写下了新的一页。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服务治蜀兴川新跨越、迈向未来的新机遇,我们将在浩瀚的医学海洋中共同奋发有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