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院校动态 >

成都纺专:致力地方非遗传承创新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2022-12-19 16:10:51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明天过后,展览就要换地方了,趁着下午没课,赶紧再来学习学习。”12月15日午餐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与创意学院2021级的李佳和小伙伴儿结伴来到学校图书馆一楼大厅,再次仔细观摩正在这里举行的古蜀之光——三星堆“一带一路”国际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自11月30日开始,这里就展览着从国内外设计者668件(套)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60余件获奖优秀作品。李佳说,这是她半个月里第4次来观摩学习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MVE网四川讯(通讯员:夏令)   “明天过后,展览就要换地方了,趁着下午没课,赶紧再来学习学习。”12月15日午餐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与创意学院2021级的李佳和小伙伴儿结伴来到学校图书馆一楼大厅,再次仔细观摩正在这里举行的古蜀之光——三星堆“一带一路”国际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自11月30日开始,这里就展览着从国内外设计者668件(套)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60余件获奖优秀作品。李佳说,这是她半个月里第4次来观摩学习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古蜀之光——三星堆“一带一路”国际设计大赛是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教育厅指导,成都纺专国家“双高”专业群、“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大赛以“探古·融新”为设计主题,倡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行业产业、融入民众生活,以三星堆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多维设计理念的结合为创意核心,为非遗传承、创意创新注入新动力、探寻新途径。大赛自2022年1月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校师生、社会设计机构和个人设计师参赛,共收到纺织品类作品106件、视觉设计类作品306件、产品设计类作品256件。
 
  无独有偶。12月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2四川彝族刺绣传承与应用创新设计研修培训班也在成都纺专开班,主要来自四川省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20余位学员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彝绣刺绣技艺、服装设计、非遗衍生品开发、市场营销、实地考察交流等课程培训。这是自2015年成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执行院校以来,学校举办的第16期相关培训。执行该项目7年来,学校已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600余人。
 
  近年来,成都纺专以“特色鲜明、地方需要、国内一流、国际可比”为标准,致力地方非遗传承创新,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努力建设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引领四川时尚发展、支撑地方产业创新的轻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构建四川纺织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地图
 
  作为一所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的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学校早在2008年,就开始依托专业优势,对区域纺织服装类传统技艺和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梳理,建立校本“纺织非遗技艺与文化保护名录”,形成四川纺织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地图,具体做法为:
 
  以诞生于成都平原的蜀锦蜀绣为中心,以中国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为主线,以文化装饰品和家用纺织品制作技艺为补充,将区域内汉、藏、羌、彝等主要居住民族的纺织类非遗技艺进行挖掘和整理,形成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蜀锦蜀绣技艺;向北以广元为代表的麻柳刺绣技艺;西北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刺绣技艺、藏族挑花刺绣技艺;向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为代表的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昭觉县等为代表的毛纺织技艺、擀毡技艺和彝绣技艺,以德昌县为代表的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向南以自贡为代表的扎染技艺,以宜宾珙县为代表的蜡染技艺,等等。
 
  该校本地图的构建,全面挖掘、梳理了四川纺织非遗技艺与文化的内容与内涵,清晰了学校在地方纺织非遗传承创新方面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打造服务纺织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教育体系
 
  在构建四川纺织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地图的基础上,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和办学资源优势,通过“搭平台、设机构”“建模式、通路径”“塑文化、创品牌”,促进四川纺织非遗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推动四川纺织非遗振兴发展。具体做法有:
 
  一是搭建非遗传承创新平台,设置非遗研究与传承机构。学校携手成都市郫都区、甘孜州色达县等地方政府,联合四川大学、四川蜀锦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成立成都市蜀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蜀锦织造技艺联盟、色达藏羌技艺展示馆,搭建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四联动”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实现政、校、行、企四方资源共享、人员互通、项目共建、人才共育。在此基础上,学校整合资源,跨学院、跨部门建立蜀锦蜀绣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引进四川省非遗技艺大师,建立蜀绣、蜀锦、彝族服饰等5个纺织服装技艺大师工作室和10余个“蜀绣”“扎染蜡染”等技艺工坊,并构建一支“大师+教授”“能工巧匠+骨干教师”的非遗研究与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开展非遗技艺挖掘整理、保护研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传承创新工作。通过10余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学校逐渐将非遗技艺创新平台和蜀锦蜀绣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成了四川非遗产品设计开发的“硅谷”和技艺传承人群培养的“摇篮”。
 
  二是创新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打通时尚、文化与技艺相融合的教育路径。学校开设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并按照校内传承教育为主、社会培训为辅、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分层定位的方针,构建“一主线二平台三针对五融合”纺织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纺织非遗传承教育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为实践平台,针对学生、社会人员、非遗传承人三类不同人群,通过传承教学、传播服务、产品制作、技艺创新、项目研究等相融合的方式,实施纺织非遗传承集中培养、学苗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分层分类教学。同时,将非遗技艺创新与文化创意融入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中,建立“岗位基础+人文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三模块的非遗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实施中,将文创产品、时尚产品、家纺家居品设计与蜀锦蜀绣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融为一体,将“非遗+时尚”文化育人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
 
  三是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创建非遗传承品牌。学校秉承“大德铸魂、文化培根、匠心传承、创新驱动”理念,挖掘整理嫘祖“衣被天下”大德文化,建立四川纺织非遗展览馆、西南少数民族服饰馆、色达非遗文化展览馆,创制嫘祖故事图,创编《织》《锦记》等大型舞台剧,营造了浓厚的纺织非遗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自2015年开始举办一年一次的“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吸引“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师生前来体验中国传统技艺,现已成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交流品牌项目;学校还在东南亚建立“嫘祖学院”“嫘祖工坊”,将中国传统扎染、刺绣等技艺带出国门,有力推广传播中国纺织非遗文化。2019年,学校被确定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夏令)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