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王扬南: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述评

2022-06-27 20:19:34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见证了“小康”千年梦圆。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1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值全国职教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际,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顺利落下帷幕。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见证了“小康”千年梦圆。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1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坚守初心,贯彻职教大会精神、落实提质培优部署,深化比赛内涵、完善赛事组织方式,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本领和创新能力,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形象、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引擎动能、展示舞台。
 
  一、突出示范引领,展现职教师资整体素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自2019年起实施了全新的比赛方案,更加全面地考察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更加聚焦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三年来,教学能力比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激励职业院校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推进“三教”改革、促进提质培优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一)坚持立德树人,铸牢高素质根基
 
  教学能力比赛引导各地各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职业院校广大教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厚植教育报国情怀,涵养良好师德师风,以自己的学识阅历、模范品行影响和教育学生;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一线教学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突出“德技并修”的职教特点,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二)引领课程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学能力比赛引导各地各校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己任,构建与产业升级、学生成长、体系健全协同、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生态。职业院校广大教师根据国家教学标准要求,服务行业头部企业或地方重点产业,体现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紧缺产业、传统改造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高职扩招生源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一体化等新挑战、新要求,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案例走进教材、更多的课堂走出教室、更多的活动走向社会。
 
  (三)打造教学团队,发挥高水平示范
 
  教学能力比赛引导各地各校大力推进、协力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支持校企合作、跨校合作、东西合作,特别鼓励名教师领衔、老中青结合。职业院校广大教师普遍重视高素质,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教育理论运用和课堂实践创新相结合,突出个体成长和团队建设相结合,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三年来,教学能力比赛本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三年各代表队的报名参赛率达到95.5%、99.3%、98.7%,覆盖专业、涉及院校、队均人数、人员组成等观测指标持续向好。其中,涉及学校(单位)数分别是668、696、774;四人教学团队占比分别是68%、74%、8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参赛教师占比分别是43%、46%、47%;具有高级职称参赛教师占比分别是27%、24%、35%;东西协作、校企合作、跨校组队的参赛教学团队均超过100支。
 
  各地省级比赛的参赛作品和参赛教师屡创新高,近三年分别是1.69万件、1.75万件、1.61万件,4.58万人、5.81万人、5.81万人;各地克服疫情防控不利影响,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竞赛,这两年统计上报的校级比赛涉及教师数均达到22万人次之多。
 
  二、坚持效果导向,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37支代表队提交了涉及24门公共基础课程、覆盖中职16个专业大类、高职全部19个专业大类的881件参赛作品。教学内容反映着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教学方式彰显着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教学成效体现着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落实课程思政,细化各类课程具体要求
 
  2021年的比赛作品反映出职业院校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创优;农业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工业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医药类专业课程加强医者仁心教育,艺术类专业课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如,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联合组队参赛的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程作品《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紧扣最新课程标准,以“生命价值和意义觉醒”为指向,促进学生“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脚踏实地”,建立“自信积极”向上心态,树立“技能报国”职业志向。如,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央储备粮鹰潭直属库有限公司合作参赛的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专业作品《中央储备粮的绿色储藏》,厚植粮食情怀、信息意识、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企业文化认同,落实节能增效、绿色储粮的时代新要求。
 
  (二)对接专业目录,推进教学要求改造升级
 
  2021年的比赛作品反映出职业院校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一体化设计的专业目录,按照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及时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构建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如,临沂电力学校、滨州航空中等职业学校和临沂市工业学校联合组队参赛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作品《求职应聘和职场安全》,对接新版课程标准,奠定“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学习”英语核心素养,兼顾学科基础性与专业价值性,在共同教研活动中反思不同专业职业模块教学共性点与区别处。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参赛作品《基于视觉识别的装配机器人应用编程》,对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业态,引入智能制造高端企业自动化装配线的真实案例,更新升级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视觉信号识别、多机智能协作、在线实时检测等专项技术的教学要求。
 
  (三)迭代教学标准,吸纳岗位新技术新规范
 
  2021年的比赛作品反映出职业院校和广大教师紧盯企业需求、市场信号,及时更新教学标准,把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课程教学,把行业头部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把体现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融入实训教学,拓展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如,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参赛作品《检修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立足于传统汽车维修向智能汽车维修的转变,在“检修舒适与安全系统”课程标准中专门开发新的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主动定速巡航”等最新设备的检修内容,培养掌握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维修工匠。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的参赛作品《著作权法律实务》,对接知识产权法务助理、庭审助理、版权运营师等岗位最新规范要求,由教授领衔、博士组成的教学团队发挥各自的行业工作经历、社会服务项目、司法部鉴定专家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观摩真实庭审场景,从中掌握法律的合理运用。
 
  (四)融通岗课赛证,深化课程教学综合育人
 
  2021年的比赛作品反映出职业院校和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围绕课程这个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元,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规范,对接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岗位任务要求、竞赛评判标准、证书考核内容,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和综合育人,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
 
  如,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参赛作品《叠合板的构件生产》,依据企业生产施工流程、技能大赛要求和相关X证书标准,在学校课堂、世赛基地、龙头企业的三个场地,分别完成理实一体的部件生产、技能比拼的单件生产、生产实践的批量生产,螺旋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参赛作品《呼吸系统影像诊断技术》,针对疫情防控的岗位新要求,增加新冠肺炎影像的检查新规范、诊断新技术,对接放射医学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全国医学影像技能大赛赛项内容,重构识影像、拍影像、辨征象、诊疾病的学习项目。
 
  (五)改进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2021年的比赛作品反映出职业院校和广大教师关注生源特征、对接工作过程设置目标、组织实施,打破课堂边界、重塑教学形态;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进内容呈现方式、师生教学方式,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如,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参赛作品《书画文物修复综合实践》,利用校企共同开发的“虚拟文物修复医院”仿真实训软件助力教学,既避免了新手失误造成文物受损,又丰富了各地馆藏仿真修复案例资源;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兴趣,又保存了操作数据,为教师提供分析应用。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健康安全技术专业的参赛作品《典型事故应急处置》,为解决“事故不能重现、危险不可复制”的教学痛点,开发了“半实物仿真化工厂”创设事故情境、模拟真实场景,利用虚拟现实、三维仿真技术开展沉浸式仿真应急指挥、桌面推演,练就学生“处置有道、临危无惧”的专业素养。
 
  (六)完善评价机制,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2021年的比赛作品反映出职业院校和广大教师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如,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参赛作品《植保无人机装调与作业》,教师通过分析17名分别来自农村、城区孩子的个性特点,依据性格兴趣、理论认知、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不同,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每个学习任务中不同岗位要求,安排两两“结对帮扶”分享交流学习实践体会,促进共同进步。如,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参赛作品《疫苗接种预约系统开发》,充分利用专业自身优势,依托自主开发“Python(派森)工程师成长空间”信息化平台,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学生实时查看个人画像,各自从不同程度的变化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成长的快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从参赛作品反映出职业院校和教师在教学的管理、设计、实施、反思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没有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进行及时修订,分类编制、格式规范方面的问题不少;有的公共基础课程还没有及时按照部颁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显得相对滞后;有的参赛教案仍然偏重于分析设计,而忽视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安排;有些课堂实录视频的镜头更多地“盯”着教师,忽略学生的活动,多遍“回拍”也给师生造成较大负担;有的教学实施报告讲设计的多、说实施的少,图表用得多、有效佐证少,体现时代新要求、教改新成效的个性特色还不多。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特别要说明的是,根据疫情防控要求,2021年的决赛在基本保持比赛方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比赛方式及时调整为“校内场所、学生参与,线上抽题、实时录制,限时上传、取消答辩”。在保障组和各参赛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事宜,也为今后通过网络评审教师实际的教学课堂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三、强化类型特色,塑造教育教学崭新生态
 
  面向新起点新征程,比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比赛为抓手,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一)突出职业院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铸魂育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引导广大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全面提升“职业性、专业性、师范性”素质
 
  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不同,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更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能做,还要能讲。广大教师要了解行业企业需求、跟随前沿技术发展、掌握因材施教本领,重视提高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能力、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能力,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三)深入推进体系建设、内容更新以及方式改革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广大教师要以面向实践、接续培养为导向,设计纵向贯通、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要以面向市场、促进就业为导向,更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要以面向人人、以生为本为导向,因材施教,创新灵活多样、新颖有效的方式方法。
 
  就赛事本身而言,要继续发挥好对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关注真实、进一步统筹规划,避免“参赛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鼓励“校赛”突出群众性、基础性,重点检查日常教案、开展随堂听课,考察教师实际授课水平;鼓励“省赛”突出全面性、规范性,普遍开展各专业、各课程的多样性教学竞赛,考察院校课程建设情况。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