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科教|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探索

2022-12-20 20:22:01 文旅中国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编者按:随着智能媒体的深入,激励了戏剧与影视人才往更高的能力水平上发展,传统的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这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合。此发展背景对于高校培养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从戏剧与影视专业人才的学科建设上和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在此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和新目标,对相关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建构。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一词,主要指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并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中。可见,“新文科”主要是针对现代社会复合型和创新型文科人才需求与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发展等新生态,而尝试开拓发展的新思路。简而言之,新文科建设是针对传统文科发展局限而提出的新思维,对传统文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新赋能、新升级与新优化,使之更适应于新时代的变革、新技术的影响、新人才的需求与新文化的吸收,促使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走向创新卓越与中国风格。

 
  然而,戏剧与影视作为承载国家主流意识、传统文化素养以及前沿社会文化表征的最典型的艺术产业之一,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力量和抓手,其相关人才在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上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即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产教融合方面,因此,培养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戏剧与影视人才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一、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卓越人才,尤其戏剧与影视人才的培养,则更需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作大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当前,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入快速纵深发展,戏剧与影视相关领域的人才结构落后局面日渐凸显,无论是传统行业领域,还是互联网媒体领域,对善于应用新技术又精于影视制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对既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又蕴藏巨大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显著,传媒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对戏剧与影视人才的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间出现断裂现象,就业形势都不尽人意。因此,这对高校培养戏剧与影视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高校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师资配置等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着手。因受到疫情的影响,传统的人文学科培养方式大多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实践教育的环节往往得不到重视,所以不得不通过“新文科”建设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此外,部分高校多以从单独某一门课程本身出发,以授课教师为负责人,独立和组织学生完成传统形式的作业。事实上,在学生毕业之后,学生进入行业内,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其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不可能被一门课程完全覆盖。因此,这样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和融会贯通各项知识和技能,难以形成进行媒体行业所需要的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应用能力。
 
  2、企业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程度低
 
  我国部分高校采用了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目的是培养符合行业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戏剧与影视人才。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来执行,培养过程浮于形式,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契合度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对戏剧与影视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多数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还是围绕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课程讲授,课程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时按照行业需求修改教学目标,开设适用于行业发展新需求的新课程。人才的培养没有以行业的需求为重点,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差距大,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相关影视行业,学生的本专业就业率较低,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才较少,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低。
 
  目前,多数企业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愿意与高校共同培育行业人才。一方面,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认为培养人才是高校的职责,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成本来进行人才培养,企业的低参与导致学校不能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多数毕业生上岗后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需要企业重新进行培训后才能上岗,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需求了解较少,课程体系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不能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速度慢,培养计划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1、 搭建开放式、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
 
  2022年,在第十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提出,在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方面,需注重如下方面的平衡与统一:招生方面,在才华与素养之间寻求平衡;技能不舍,文化强化,双管齐下;师资方面,追求职业行业与专业的两位一体;专业性测量方面,兼顾阶段成果与文字刊发两个维度;毕业要求方面,注重高端创作与论文互证,缺一不可。这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剧与影视人才需搭建开放式、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学校院系的边界,为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的开放式实体性研究平台。此外,新文科视野下再是单一学科的单兵作战,而是将原有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分明、关系疏离的格局打破,转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重组与融会发挥,尝试推进文科之间、文科与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同时打破艺术与技术之间壁垒鲜明、互不相关的传统理念,将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以及产业化变革新趋势等综合考量,形成艺术与技术在思维、理念、实践等方面主动融汇、创新改革,努力建构适应于时代新变革的创新融合的跨学科平台。
 
  根据专业特点及拥有的资源条件,搭建汇聚多类主体,各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相互配合的三个模块人才培养平台。一是以教案和课件、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依托的“理论+实践”的特色教学和精准培养模块,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专业—学校—国家”标准; 二是以项目为核心的创新竞赛模块,鼓励学生围绕创新项目选题组建课题组、跨学科研究团队;三是以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平台,能够与其他学科交叉,在校期间能够适应新的挑战并且得到充分锻炼。
 
  2、设置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根据其精神,新文科建设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融合,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工程,开展新文科建设,不仅要在理论建设方面着力发展,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人才培养离不开市场,戏剧与影视人才的培养也要瞄准市场。因此,要设置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常态互动,以多种形式搭建全流程实践平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技能转化。校企协同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戏剧与影视高校应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智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对当前戏剧与影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采用共建实体、校企联盟、承接项目等方式形成校企、政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从结构上看,培养平台的构建推进了专业之间、校政之间、校企之间的有效协作。在学校内部,促进了专业协同、能力提升,以及学科体系的升级与发展。在学校外部,引进优质资源的同时,也深度参与到社会经济管理与建设之中;从功能上看,培养平台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参与等职能有机融合为一体,满足了包括学生在内的各主体的利益诉求,能快速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提出的动态需求,改变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和被动状态。
 
  三、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构想
 
  1、建立科学合理、契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戏剧与影视学科的诞生始于传播媒介的融合,是剧场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跨界能力”,顺应学科交叉和跨界趋势,培养戏剧与影视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智能媒体时代技术和戏剧与影视的融合必然对戏剧与影视人才素养和技能提出新要求,没有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知识和技能很难适应时代需要。舞台戏剧、电影、电视剧之间存在共性,也存在与各自传播平台相适应的不同的创作和体裁特点,其学科建设本身就存在着内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特征。此外,智能媒体的崛起,涌现出崭新的传媒影视样态,戏剧影视的作品创作、生产及其艺术传播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艺术表现与智能媒体技术融合,是智能媒体时代戏剧影视创作和传播的常态。比如,戏剧影视的主创人员如何完美展现技术与艺术融合效果,并融用户入作品,进行智能互动,无不对影视人才的技能和知识提出新的挑战。
 
  因此,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升新的学科协同的培养理念。倘若传统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是需在“专”上下功夫,那么,新文科背景下,则要融合智能技术,需要跨学科协同培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张宗伟教授强调,构建中国特色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必须坚持四通原则:即中外贯通、古今贯通、媒体融通与学科联通,就是把学科间的协同培养贯穿到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既要重视艺术型专业人才培养,更需要在智能媒体技术上下工夫,多学科协同培养,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新需求,推动中国影视产业创新升级。
 
  2、瞄准戏剧与影视人才市场,促进产学研政结合
 
  产教融合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共识,是一种路径选择,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产教融合要想不止于纸面协议,取得人才培养的实效,关键在于找到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利益诉求交汇点,构建科学、合理并有效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激发各方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企双方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展开,一是可以在双方的场地互设专业工作室,工作室由企业人员和学校师生共同组成,是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有效整合产教双方资源,可以创设类似准就业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二是依托企业资源共建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学校也可以凭借自身条件引进企业入驻,最大程度营造贴近实践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三是可以双向成立相关影视创作研究所,把学科建设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学术前沿研究,及时掌握戏剧与影视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四是可以依托双方的资源,共同主办“中国好创意”和“互联网”等各类各级学科和技能大赛,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契机和平台。五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举行高端学术论坛,以便不断加深彼此的信任和了解,丰富双方合作的形式和内涵,持续扩大双方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
 
  当前,中国正在由影视大国向世界强国的方向奋力前进。要实现这个目标,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科必须通过不断地调整相关课程体系,提升建设新高度和创新高标准,迎接时代所赋予的新挑战,根据培养目标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构想,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产教融合等具体过程中开展有效举措。
 
  构建以戏剧与影视学科为主的交叉学科体系和多方合作的产教融合的育人平台,即实现“学科命运共同体”和校企合作的最大化,有利于坚持艺术人才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形成高校培养戏剧与影视学科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尊重影视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提高专业艺术教育向大众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戏剧与影视学科在艺术人才培养领域的引领作用。
 
  本文系四川传媒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时代国家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川媒院[2022]2号);2022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思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NO.CSZ22101)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