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封面新闻记者: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下一步,教育部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一段时间网上出现的“山河大学”怎么看?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很高兴回答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今年教育部把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作为今年九项重大工程之一推出。
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创新。一是要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二是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先导力量。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两个先行先试”。一是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
我们的主要路径和方法是“三个有组织”。一是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三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还将坚持“三个融合”。一是深化职普融通,把区域內大学和高职联动起来,培养全链条、各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把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作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强化科教融汇,我们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综合改革中还强调“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目标导向,主动揭榜国家的重大任务,锚定顶尖水平开展前沿攻关;二是强化问题导向,通过深入调研,聚焦突出问题,“一省一策”“一校一策”推进实施;三是强化效果导向,以落实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共同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试验区式的改革,凝练形成创新范式。
在“两个先行先试”中,我们还着力做好“三板”。一是拉长长板,推动试点高校在已经具有国家比较优势的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引领发展的新优势;二是补齐短板,聚焦“卡脖子”领域进行集成攻关,推动实现“突围破局”;三是锻造新板,面向未来10-15年的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在科学源头的原始创新和重大根技术研发方面以及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抢占未来先机、引领未来发展。
关于刚才记者提问的“山河大学”的问题,我们也关注到了。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教育部将围绕增强国家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一流大学是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教育部下一步将如何推进科教融汇,进一步聚集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很高兴回答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过去一个时期,教育部大力推动科教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重要原创意义的成果。同时我们集聚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打造了以“天鲸号”、“高温气冷堆”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之重器,为解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主要坚持两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我们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攻关,这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集中各方面力量在组织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大力推进科教融汇,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校作为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们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国家的急迫需求给予实证性回应,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从去年以来,我们在加强有组织科研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目的就是把高校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围绕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了一批重大的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我们还将强化项目、平台、团队的一体化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速平台资源整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布局,构建多学科大团队,形成攻关合力。我们还将改革评价制度,加强政策资源保障,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同时将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等教育科技资源向重要科研任务倾斜。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我们不仅要吹响“冲锋号”,还要吹响“集结号”。也就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培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我们将主动与产业、企业对接,把我们科研的前沿阵地建到企业去,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派到能看得见硝烟,能够真刀实枪进行实践的“战场”上去,把技术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把高校科研创新的潜力变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打开新局面。我们将实施新一轮的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市共同深度开展合作,积极回应产业需求,通过组织力提升创新力,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最后我想说,要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我们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有句话叫做“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通过拔尖创新的实践来实现。我们要紧贴一线实际,引导我们的广大师生走进生产一线,就像我刚才说的,要在看得见硝烟的地方,研究真刀实枪的问题,拿出货真价实的成果。
我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个消息,今年我们有一个重大突破,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战略合作,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同时一起开展资助优秀本科生的试点,这是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方式进行的全新探索。我们还将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设计划,研究建立国家科教融合创新特区,在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布局,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
浙报集团潮新闻记者:
近期职业教育领域有一些新改革,比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提升行动等,在未来职业教育有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划可以介绍。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把主要任务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
所谓“一体”,就是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鼓励地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营造一种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所谓“两翼”,一是聚焦区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打造兼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市域产教融合体,也就是职业教育改革下沉一级,下沉到市域层面进行改革。
二是聚焦行业,我们叫做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育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所谓“五重点”,在职业教育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打造“四个核心”,打造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师资团队,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还要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地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渠道,建设“双师型”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三是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要对标产业发展前沿,集中建立一批集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工艺改造、技术研发提供场景。
四是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进一步加大职普融通力度,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我们把它叫做“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五是职业教育要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引进来”、“走出去”要统筹起来,一方面把海外、境外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来,同时鼓励中国职业教育“出海”。我们经常说的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一批项目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我们要有组织把这样一批好的项目在“一带一路”部署,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装备项目,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所在国当地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