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打破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多情境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无缝学习契合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的要求,解决理论与实践割裂问题、学习场景不能随时切换的问题、评价方式单一、不科学的问题。以Web前端设计系列课程为例, 运用无缝学习的理念与方法,遵循实践性、系统性、灵活性、全面性原则,设计教学目标、重构课程内容、搭建无缝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育人水平。
作者简介:朱玉业(1970.07) 女,山东滨州人,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UCSI大学教育与社会科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及计算机教学;通讯作者:宋玲玲(1974.09) 女,山东滨州人,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电子商务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和实际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工作世界相脱节;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脱节;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工作成绩的评价相脱节;人才技能的个性化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相脱节等。将无缝学习理念引入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以及在线开放教学平台探索创设无缝学习空间,使学习者打破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资源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探索把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工作世界无缝连接起来,使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技能体系,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1]。将无缝学习理念与高职教育阶段Web前端类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索提升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突破点。
1.无缝学习理念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2006年一些研究移动学习的学者提出了无缝学习概念[1]。由于移动互联技术和手持设备的硬件条件限制,当时无缝学习的内涵局限在科学技术因素的研究和伴随技术和移动学习产生的研究两个方向[2]。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也限于构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线下学习与网络学习、个人学习与社会之间的无缝空间的构建等研究领域。当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learning、U-learning、B-learning等领域。2011年瑞典的Marcelo和新加坡的黄龙翔等人在整理综合了领域内的研究后提出了无缝学习的十大特征[2][3],把无缝学习的领域内不同方向的研究整合在了一个框架内,统一了无缝学习的内涵。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技术在我国的重大突破,无缝学习空间进一步拓展,无缝学习的内涵也赋予了新的内容。无缝学习除了涵盖了学习空间的构建上不受校内、校外等地点的限制,学习方式上不受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限制,学习时间上不受课堂内外的限制等;还包含无缝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各种个人设备快速的进行学习场景的转换,以及跨情境的转换,从而保持学习的持续性[3]。
国内对于无缝学习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到目前为止,能够在中文文献平台上搜索到的最早出现的文献是2006年,但是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的关注。2011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十届移动与情境学习国际会议(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ual Learning)[4],从此,无缝学习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无缝学习的实践也不断出现。在无缝学习空间的构建上,肖军等[5](2015)就介绍了上海开放大学基于泛在学习理念构建的无缝融合学习空间的开放式教学数字化实验室,并提出了构建无缝学习空间要重视教学、学习模式与学习空间的结合,重视学习多样性为等基本原则。在无缝学习理念的实施方面,侯慧奇[6] 等(2017)提出了在语言教学上借助移动客户端的APP构建了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无缝衔接的自主学习系统;在学习方式上,郭华等[7](2019)提出了使用无缝学习理念对成人学习困境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设计实施的模型[8][9]。
无缝学习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虽然在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研究也呈现出了多领域、多元化的趋势[10],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集中在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向;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的探索较少,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因此这也是一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空白较多的领域。
2.无缝学习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兼具职业特征和教育特征的类型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使得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而个性化的培养目标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缝学习的核心是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时间的连续不间断,以保障学习者随时随地、不同场景的学习。无缝学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弥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学习情境不连续、教育技术和课程融合水平不高,沟通理论与实践手段少,不够重视非正式学习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2.1无缝学习模式的课程设计原则
高职无缝学习模式的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课程目标,以及该课程目标在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还要考虑其他制约因素,如学习者自身的情况,企业需求、校本实际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实践性原则。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其一,必须确保课程内容与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岗位相衔接;设计依据应源自实践领域,项目或任务来自企业真实案例;其二,要以学习者的全程自主建构知识为主线,通过系列精心选取的项目或任务,让学习者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其三,设计的学习内容与周围环境中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融于一体,学习者可以随时接触并实施学习和实践。
系统性原则。无缝学习模式课程,把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微小任务合并在一起组成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的目标要力求明确、具体,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各个单元之间层层递进,最终完成课程目标。每一个单元要围绕任务,设计数量不等的“学可增值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素材;为完成不同的任务,学习者可以自由组合不同的“可增值知识点”和技能点;综合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把握其学习基础、生活阅历、能力水平、兴趣、习惯等方面,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灵活性原则。无缝学习模式与真实生活场景紧密联系,在一定的基本框架下,需要根据每个教学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实际的课程活动中,既要遵守课程的整体目标,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既定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因时因地、随机应变地对预设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切合课程与教学实际。灵活性还体现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是随机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随时发布针对某个小组或某个学习者的小任务。
全面性原则。一般而言,全面性原则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课程设计要综合考虑知识、技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要全面考虑学习者将来的就业区域、就业岗位及职业发展趋势,还要把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以及最新技术和技能,设计适当超前的教学内容。二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善于创设真实、生动、直观且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把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又要关注个体需求与差异,不能不切实际地提高要求,也不能过于简单或降低标准,应该让绝大多数学习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制定的目标。三是课程目标不能仅考虑知识能力达到的程度, 还要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程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有所偏废,不能把完成认知性目标作为唯一目标,还要在认知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过程,掌握方法,在知识、能力、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2无缝学习课程设计方法
将课程内容按照实施过程划分为单元,确定每单元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专业活动为导向,以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提高为目标。选定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强化实践教学和反复训练;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并确定演示、实训、实习、实验的内容;从实用出发,以课程项目任务需求为依据,系统改造原有知识体系,确定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要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以师生互动为基础,采取高效的“边讲边练”、“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方式,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
明确课程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其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必须根据对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来加以确定,而不是依据学科体系确定。
设计课程内容。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关联性将课程的内容碎片化处理,并形成连续的知识结构,确保完成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设计要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所设计的课程项目、案例、实训和课堂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从职业岗位一线和真实生活中选取。“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8],对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架构,按照“项目—任务—模块---能力单元”的顺序[8],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任务中,做到了“理实一体”的无缝衔接。课程单元的有机组合,可以使学习者在多个典型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之中,获得完整的思维过程的训练,通过比较逐渐熟能生巧。一旦学习者从业后所面对的工作,即使超出其学习过的范畴,也能够依据完整的思维从容应对,胜任新的工作,以达到学习情境和工作情境的无缝衔接。
搭建课程平台。课程平台的搭建和选用直接影响着无缝学习的效果。学习平台要具有联系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空间,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知识的增值性和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要兼具资源管理和学习管理的功能,保留学习者学习的历史记录、生成性信息等功能。将人的因素纳入到可共享的学习资源的范畴中,保持各种信息连接,优化内外学习网络,学习者可以构建持续稳定的社会交互关系;附加多种丰富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促进有意义学习;可以直接调用外部的各种适合的学习工具,允许第三方开发个性化的学习工具以满足个性化的不同个体的需求。
2.3课程实施
无缝学习课程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实践过程。教学实施是灵活的和多样的。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兴趣小组、专业社团等一切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缝学习理念下的学习方法是以激励学习者探究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为目的的多种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单一的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竞赛法,也可以是多种合一的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8]。
无缝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评价采取多元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学习平台的在线测试功能,随时测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学习平台的跟踪学习功能和记录查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以及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价;对于技能性评价,采取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技能和知识的评价的无缝衔接。
3.无缝学习web前端课程的应用实践
Web前端课程是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1+X证书中“web前端技能等级证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HTML5+CSS3、JavaScript编程基础、Bootstrap前端框架技术和PHP编程基础等课程;具有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课程的内容丰富,知识点和技能点呈离散状态。Web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要求高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堂的正式学习很难同时满足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Web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培养目标等多重目标。无缝学习中的非正式学习从时间和内容上为达成多重培养目标提供了必要保障。
3.1.Web前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无缝学习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依靠教师讲授,使学习者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和局限的认知范围内,而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按照方案解决问题。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通过小组任务、线上线下的合作学习,全面锻炼学习者的自我管理、信息处理、沟通协调、创新、执行力等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无缝学习,学习者能够自主建构Web前端设计、开发技术的知识体系,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挖掘和拓展Web前端、后端链接部分的知识。
技能目标:学习者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分析并确立网站的整体风格、框架布局;运用Web前端知识,自主选择Web前端设计技术,并对网站的前端进行编码、测试;能够从事前端软件编码、测试、技术服务等工作。
3.2.Web前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选择3个合作企业提供的典型的真实网站制作案例项目,按照“项目--任务--模块--能力单元”的规模和顺序重构和序化教学内容。完整的一个项目,根据企业的开发流程拆分成大小不等的多个任务,每一个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按照能力体系分成不同的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相对独立而又和相邻单元有着技能或者知识方面的联系,每个任务和能力单元都分为独立完成的任务单元,以及协作任务和单元;学习者在实现任务过程中必须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教学团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作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任务书、工作页、教学课件、学习方法指导、技术要点说明等等教学资源,并将资源上传于网络学习平台,给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指导。
3.3课程平台的选择及课程实施
教师课前把团队制作的教学资料清单以及教学资料以学习元的形式存放于“学习元”、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云班课”、智慧职教MOOC学院等平台,并创建了班级学习QQ群和WeChat群。教师团队指导学习者充分利用各个学习平台的优势自主学习,建立个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多平台、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保障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上的无缝衔接。
教师团队在教学中分工协作,课上解答和课后辅导老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分工明确,以确保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学习、提出疑问、得到回复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保障了学习者在学习时间上的无缝衔接。
教学的评价也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是通过跟踪学习者在各个平台上的学习记录和任务完成质量,由教学团队和学习者共同评价;终结性评价是通过企业兼职教师提供的案例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测试,两种成绩按照7:3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
4.讨论与建议
无缝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以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高职教育阶段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首先,无缝学习理念呼唤适应这一理念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必须统一,学习者不能自主决定学习的进度;教师的教学必须在统一的教学安排下进行,一旦确定教学安排就必须严格执行,没有调节的余地。其次,学习成绩的评定也面临着困难,无缝学习理念下,学有余力的学习者可以自主拓展学习并取得成绩,得到认可;但是传统模式下,教学评价采用统一的形式和内容,无法认定教学内容之外的成绩。最后,无缝学习的质量监控并不完善,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需要建立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范围内;对于无缝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质量的监控仍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红霞,赵蔚,李士平,王丽萍.无缝式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6):59-65.DOI:10.13927/j.cnki.yuan.2015.0067.
[2]T.Chan,J.Roschelle,S.Hsi,et al. One-to-one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An Opportunity for Glob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J].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2006.1(1):3-29.
[3]肖君,梁晓彤,黄龙翔,潘志敏.无缝学习的焦点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21(02):66-75.DOI:10.13541/j.cnki.chinade.2021.02.008.
[4]王梦婷.无缝学习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2018,38(12):1-7.
[5]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06):8-19.DOI:10.13966/j.cnki.kfjyyj.2011.06.008.
[6]肖君,姜冰倩,许贞,余晔.泛在学习理念下无缝融合学习空间创设及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6):96-103+111.
[7]侯慧奇. 基于无缝学习理念的汉语学习APP对比分析和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8]郭华,冯贝贝.无缝学习:成人终身学习的一种新理念[J].当代继续教育,2019,38(03):75-80.
[9]朱玉业,宋玲玲.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静态网页设计》“书证融通”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2):266-268.DOI:10.14004/j.cnki.ckt.2021.3299.
[10]张琪,王杨春晓,黄龙翔.理解与连接: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无缝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吕赐杰教授[J].中国远程教育,2021(10):60-67.DOI:10.13541/j.cnki.chinade.2021.10.007.
[11]邵珂硕,范衬衬,焦峰.数字化时代继续教育中的无缝学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7):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