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2023-04-16 17:49:32 江苏高职教育 郭广军,李昱,刘亚琴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存在总量不足、增量堪忧、开发不足、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乡村振兴人才的质量有待提升,政策支持有待改善。基于乡村振兴理论、产教融合理论、城乡融合理论等构建了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理论分析框架,阐明了融合主体的作用关系和招生、培养、就业、本土、改革、创新等融合机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主要包括通过深化乡村振兴人才招生体制机制改革、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创业指导改革、本土化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分别解决“招得来、教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等问题。

  作者简介


 
  郭广军,湖南双峰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
 
  引用格式:郭广军,李昱,刘亚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江苏高职教育,2023(01):7-14.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这五类乡村振兴人才需加快培育进程”。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出台,规定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2022年8月,课题组就“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职业教育可以做什么,怎么助力赋能”,向湖南省娄底市下辖县、乡(镇)的党政、人大干部和一线干部10余人进行了线上结构化访谈调查,深入了解基层一线对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一些新的现实需求情况。调查反映:“农村所需人才,主要有农业技术与经营人才、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乡村教师、乡村医师、各种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农村基层干部等。”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学生70%以上来自农村,涉农专业毕业生在农业一线就业比例为30%左右。职业教育在构建“招得来、教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全域覆盖、结构合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有可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贯彻新职教法规定,加快推进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乡村振兴人才的现状与问题
 
  培养“多元性、专业化、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振兴受到人口和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约束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乡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与质量
 
  1.乡村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社会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员向城市单向流动,尤其是青年及优质人才规模性、持续性外流,走进城市,加入建设和服务城市的大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乡村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尤其匮乏。调研反映:“乡村振兴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人才缺乏,缺年轻人,缺有技术、有情怀的能人。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人才不多。”“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员都是‘输出型’,学生有一技之长后主要往城市、工厂输送。而乡村振兴,要让人才回流。”“职业教育助力赋能乡村振兴,主要还是培养乡村所需要的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每个乡镇每年进2个公务员,安排个把选调生,这都是杯水车薪。”
 
  2.乡村人力资源增量堪忧、来源不稳
 
  一是乡村人力资源增量来源狭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基数变少,劳动力结构趋于不均衡。由于“三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处于弱势地位,农业工作环境和待遇亟待提高,受政策等因素影响,乡村人力资源来源渠道也不够稳定。
 
  二是乡村人力资源增量吸引力弱。目前来看,要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等自愿从农或返乡从农,还有比较高的难度。调查反映:“当前乡村缺乏二、三产业,无法承载年轻人的梦想。要大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到乡镇,让村民就近就业。”“当前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空心化,没有产业兴旺就没有就业岗位,就留不住年轻人,农村没有年轻人就没有生气,其他的几个振兴都是空谈了。”
 
  3.乡村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待优化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在年龄、性别、学历、素质结构方面呈现普遍失衡的状态,文化教育指数和技能素质偏低,乡村振兴受到农村人口素质的约束明显。从第三次全国农业人口普查结果看,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女性14927万人,占47.5%,整体上呈偏向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等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其中年龄≥55岁者占33.6%,36岁≤年龄≤54岁者占47.3%,年龄≤35岁者占19.2%。老龄化问题对农村提升生产力、创新力、竞争力和开发人力资源带来了约束性影响。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水平低问题突出,其中未上过学者尚有6.4%,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或中专文化者分别占37.0%、48.4%、7.1%,大专及以上文化者仅有1.2%,这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需求与挑战。此外,还存在“三农”带头人紧缺,性别比普遍失衡等问题。
 
  4.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开发整体不足
 
  一是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不足。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之和仅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2.8%。
 
  二是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不高,整体技能水平低。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显示,只有7.5%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国家技能证书。职业农民技能素养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相距甚远。
 
  (二)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乡村振兴人才的质量有待提升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很大,涉及资源整合、技术支持、人才供给等多个方面,然而,现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不协调。
 
  1.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农村发展需求尚未精准对接
 
  一是数量不够,如职业院校在校生中涉农专业学生占比较低。近20年来,全国涉农中高职在校生占比仅在2%左右,并有走低趋势。
 
  二是质量上不去,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未能与乡村产业直接挂钩。例如,乡村产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升级改造,新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等内容在现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中融入元素较少。
 
  三是双方意愿不明显。一方面,虽然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但毕业后想回农村的学生并不多。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视域下对农村需要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以往职业教育中学到的技术难以运用到新农村、新产业当中。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在服务定位矛盾、专业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脱节、乡村就业尴尬等方面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2.农业职业培训质量与效能有待提升
 
  调查反映:“要转变涉农职业培训的模式。现在的培训大都是政策性培训,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高,企业招人和入职培训消耗了精力和费用。职业院校应该成为职前培训、转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的中坚力量,培训完成后,就能零距离上岗。”而且,农业职业培训与就业结合还不紧密。调查反映:“乡村振兴到单个家庭来说就在于就业,家家有就业,人人能就业,就业才会有收入,家庭才会稳定,社会才会稳定,乡村方可振兴。”
 
  (三)政府吸引乡村振兴人才返乡的政策支持有待改善
 
  现有政策中未对涉农专业建设方面配套专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尤其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上缺乏专门政策引导,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工程动力不足。
 
  1.吸引返乡发展人才的土地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调查反映:“乡村振兴还在于乡村发展不要受到限制。农村宅基地要在村组同意下、国家批准下可以买卖转让使用权,可以配套租用菜园地。这样那些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就可以返乡发展与定居,助力乡村振兴。所有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倾斜于农村重点发展。”
 
  2.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有待提高
 
  调查反映:“争取国家更多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降低学生及家长的投入,同时也要提高全社会对职教学生的尊重,学生也要学好知识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让全社会刮目相看,比高学历者更适合基层,社会价值更为凸显,社会需求也会更大。”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
 
  (一)理论基础
 
  1.乡村振兴理论
 
  乡村振兴,教育为重,人才为先。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企业是人才成长的主要平台。只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把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发挥应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2.产教融合理论
 
  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主动设置并动态调整专业体系,将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产业人才岗位需求有效衔接、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各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融于学校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共生共长的共同体。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将教学与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有效对接,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3.城乡融合理论
 
  城乡融合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体在进入城乡融合阶段以后,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的互动增强,经济和社会特征不断相互渗透。城乡融合实现经济、制度、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由此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推力。通过产教融合可促进城乡融合,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激发市场创造力。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有文化、能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或者经营规模比较大、集约化程度比较高、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农业经营组织。通过产教融合,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构建多层次农业人才培养结构,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
 
  (二)分析框架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可靠支撑。以职业教育为纽带,职业院校、党政部门、乡村组织、乡村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等多主体联动参与融合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将教育、产业、人文、人才、资金、组织等联系在一起。党政部门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设计的调节、激励功能发挥主导作用,全力协调服务,配合其他主体共同合作,其他主体要接受党政部门的整体规划调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助力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格局。
 
  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开展特色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形成“招得来”的招生机制。产教融合通过开展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热爱乡土、掌握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教得好”的培养机制。产教融合立足乡村地区优势开展专业群建设,依托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对接专业设置,形成“下得去”的就业机制。产教融合通过挖掘乡村特色产品及传统手工技艺技能等资源,建立独具特色且常态化的经济链和产业链,形成“留得住”的本土机制。产教融合面向产业、面向企业促进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结构,形成“用得上”的改革机制。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支持电商直播等新型业态发展,打造就业创业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形成“干得好”的创新机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最直接的途径,也是职业教育本质的体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质上是在职业教育乡村化的过程中,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所需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标准之中,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
 
  (一)深化乡村振兴人才招生体制机制改革,解决“招得来”问题
 
  1.制订各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精准招生计划
 
  一是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根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同步制订农村产业生产人才、营销人才、推广人才、新型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人才、农村高水平技术技能研发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发展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是各职业院校要突出重点,实施乡村振兴人才的分类独立招生。第一,实施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招生计划。通过系统化、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村产业、行业规模化发展的生产技术型、服务型、管理型人才。第二,实施农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招生计划,培养具备管理与经营农村新型产业能力的农村产业企业理事者、农业经营户、家庭式农场管理者、乡村合作社管理者。第三,实施农村治理与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招生计划。面向农村一线村委会管理人员、农村主要经济建设人员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培养乡村基层管理人才、基层公共服务人才。第四,实施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招生计划。面向农村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其就业创业支撑能力,培养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带头人。
 
  三是各职业院校要补齐短板,实施乡村振兴人才的精准招生计划。第一,实施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定向招生。围绕乡村产业特色化,因地制宜确定招生专业,定向招收愿意扎根家乡服务的本地生源,并保持合适的招生规模。第二,实施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衔接的专项招生。为提高相对贫困群众的职业技术技能,实施巩固精准扶贫成果的专项招生计划,通过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提升其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素养,解决就业创业中的专业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2.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招生制度,扩大招生比例和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
 
  一是改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面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单独招生规模,对于涉农专业可以采用技能考核、注册入学、审核录取、中高职衔接培养等方式,对贫困农户子女予以注册入学,农村村支部或其他基层组织可通过“审核—推荐”机制加大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
 
  二是扩大面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招生范围,除招收中职、高职教育学龄段的学生外,可以招收农村基层的农民、干部、无业人员等。
 
  3.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制度
 
  一是政府出面加大专项培养力度,出台乡村急需人才培养计划的保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出台优惠政策、开展项目扶持等方式,委托职业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人才培养和培训。
 
  二是加大涉农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专项建设经费投入。按照点对点服务的形式,支持以“一校一村”的形式开展职业院校与农村共建共享农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协同育人平台等,加大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三是加大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组合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继续扩大涉农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的“订单培养”的人数比例,同时优化人员结构、深化培训范围。
 
  (二)深化乡村振兴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解决“教得好”问题
 
  1.健全乡村振兴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体制机制
 
  一是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建立市级政府主导,县乡级政府、涉农行业主管部门、职业院校、村级基层组织、行业企业参与的“政校村企”融合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完善各相关主体的统筹规划、沟通协调、共商决策机制。
 
  二是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绩效考核机制。县级党委政府要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绩效考核,改善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办学条件,支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办学制度改革。
 
  三是健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落实机制。完善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规划,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布局,提升涉农专业人才与现代农业产业匹配度。建立以本科专科高职院校为龙头,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村级职业培训中心为支撑,“政校村企”深度融合的乡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2.完善乡村振兴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发展定位
 
  一是推进农业专业学历教育与农业职业培训的融合。育训结合,将程序化学历教育和特色化职业培训有机融合,完善学历教育学分与职业资格认定的互认制度。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实行分项学分培训。
 
  二是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其办学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考察其专业设置与区域乡村产业契合度、毕业生本地乡村就业率等指标,推进职业院校立足区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办学理念。
 
  三是推进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与技术服务的融合。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职业院校“为农”功能平台建设,实现涉农专业与农业技术服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
 
  3.改革乡村振兴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一是职业院校要持续深化“政校村行”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院校要突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就业、促进发展,推进校政、校村、校企、校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产业、行业企业需求,形成“政校村行”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调研反映:“职业院校可以组织送教下乡、点对点培训、在乡村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多种融合方式。”
 
  二是职业院校要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涉农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的实践教育、乡村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树立学生知农爱农从农的专业理想信念。
 
  三是职业院校要持续提升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自身发展能力。将乡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教育有机融入涉农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内容,提升学生服务“三农”的价值追求和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三)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就业创业指导改革,解决“下得去”问题
 
  1.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的就业政策支持,提升乡村就业吸引力
 
  一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定向招生与就业机制。完善定向招生就业政策供给,职业院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
 
  二是提升乡村职业发展吸引力。完善乡村振兴人才职级评定标准,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与薪酬标准、晋升评价等挂钩,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
 
  2.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的就业和择业信息发布制度
 
  全面采集、及时发布乡村振兴职业岗位招聘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统计与归类,有针对性地发布择业信息。拟合分析招聘信息与择业信息,提供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识别与匹配服务。
 
  3.完善毕业生乡村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就业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乡村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制定乡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加强对学生的乡村就业意识、乡村就业形势、乡村发展趋势教育,指导学生应聘技巧。加强乡村就业能力训练平台建设,促进学生进行乡村职业岗位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感知乡村职业环境,体验乡村职业氛围。
 
  (四)深化乡村振兴人才本土化培养改革,解决“留得住”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要突出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化人才。职业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因此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实践训练等要突出本土化特征,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化人才。
 
  二是职业院校要突出学生服务能力提升,培训适应性和岗位胜任力。要做到培养培训本土化,政策支持常态化,职业发展融合化,效益保障合理化。调查反映:“镇村干部的管理能力提升,经营主体的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提高,都可以是涉农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五)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解决“用得上”问题
 
  1.突出需求导向教学改革,培养“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杜绝“教”滞后于“产”的现象;以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把专业的实用性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培养与产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2.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提升专业人才适应性。职业院校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体系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课程建设改革,对接岗位能力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的适应性。
 
  二是加强涉农类专业建设。职业院校要找准专业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丰富专业建设内涵,增强专业建设新动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质量。
 
  三是职业院校要加强涉农类专业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使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乡村振兴问题,深入探索乡村振兴专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六)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解决“干得好”问题
 
  1.创新产教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培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途径是为学生提供实施乡村振兴创新项目的工作环境、条件设施、配套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努力营造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
 
  一是积极营造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高度重视并有效发挥职业院校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努力营造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良好氛围。大力宣传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扎根本土科技致富、艰苦奋斗作贡献的事迹。
 
  三是努力形成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导向。全面引导和带领职业院校毕业生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立志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四、结  语
 
  深化职业教育乡村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是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要主动通过校政、校村、校企、校场、校园、校校等产教融合方式,加强面向农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科学布局、合理设置农、林、牧、渔、经管等涉农专业体系,着力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全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生态、组织、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事业发展,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村。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