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祁占勇,冯啸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3-08-24 16:15:00 现代教育管理编辑部 祁占勇,冯啸然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与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理论,它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使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从而达到长期成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依循“一个过程、两大支柱、三个全面和四个阶段”的理论逻辑,形成了以培养目标系统为指南、以培养过程系统为核心、以培养评价系统为关键、以培养标准系统为依托的四维循环体系。实践中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路径需牢牢把握“高质量”风向标,将“目标系统—过程系统—评价系统—标准系统”灵活嵌套于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从而推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


祁占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啸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摘 要
 
  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与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理论,它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使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从而达到长期成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依循“一个过程、两大支柱、三个全面和四个阶段”的理论逻辑,形成了以培养目标系统为指南、以培养过程系统为核心、以培养评价系统为关键、以培养标准系统为依托的四维循环体系。实践中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路径需牢牢把握“高质量”风向标,将“目标系统—过程系统—评价系统—标准系统”灵活嵌套于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从而推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
 
  文章出处:祁占勇,冯啸然.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23(7):107-117.
 
  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努力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高技能人才后备军提供有力的技能支撑。只有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其立法目的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队伍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社会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已然跟不上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不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不匹配、企业以及工厂存在巨大的熟练技能型工人需求短缺等问题。技能型人才作为我国新科技革命兴起和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血脉之流,亟须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下进行培养。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使各利益相关方受益,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实施在线的、实时的、动态的质量管理,以达到整个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构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
 
  一、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现实意蕴
 
  技能人才掌握专门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具备一定水平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将理论和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培育一批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和工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成熟且不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下,技能型人才数量短缺与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阻碍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构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必要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贯穿其中。
 
  (一)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技能强国,人才是关键。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质和量的双重要求,是我国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遵循。在我国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设制造强国和技能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诉求呼唤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全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第二,应对产业升级呼唤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教育要想在这一过程中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的手工业和落后的家庭作坊式产业,现代化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只有构建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才能跟得上智能数字化时代产业结构加速变革的脚步。
 
  第三,缓解就业结构矛盾呼唤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当前的就业矛盾已从“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新技术革命时代产业升级速度加快,而大批量劳动力素质的进步速度缓慢,所以劳动者技能水平和产业需求错位导致了就业的结构矛盾。要缓解“技术性失业”风险,在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社会机构也要开展技能补偿培训,把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培养为技术技能型劳动者,适应岗位上复杂、多变的工作需求。在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始终需要把握好“高质量”的风向标,始终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
 
  (二)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能兴邦,职教兴国。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同样会反哺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后备军,是支撑职业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一,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普职融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普职融通能够有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更多的学生走技能成长之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搭建互相贯通、多元融通的育人立交桥,完善普职协同育人的机制,更好地培养文化知识理论功底扎实、技术实操能力优秀的高质量技术型人才。
 
  第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纵向贯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很多职业工作者由于缺少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其理论认知水平和工作技能水平长期原地踏步,无法满足智能化产业的人才需求。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助力打破“大专”天花板,助推职教本科的试点工作,助力中高职贯通衔接,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给更多职业人才提供学习深造、提升学历、历练技能的机会,实现以大批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职业人才向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技能人才转变,进而促使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三,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并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职业院校将社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的办学内容,不断完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由此,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职业学校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三)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匠心聚,百业兴。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支撑点和落脚点,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各行各业优秀的劳动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需要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推动工人阶级队伍向技能型人才队伍转型,使大量勤劳普通的劳动工人成长为才智双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必要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打通职业人才专业发展通道需要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技能型人才4 000万人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进一步构建完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培养监督管理以及严格人才培养标准,全面优化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这在畅通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专业发展通道的过程中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
 
  第三,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愿景需要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在终身学习时代,社会对于劳动者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灵活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的活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提高人才技能水平的关键路径。每个人都要根据工作的岗位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形成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技能培训与学习机制,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愿景。
 
  二、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使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从而达到长期成功。它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关教育机构也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将全面质量管理用于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人才供应链理念把人才类比为产品,人才的产品思维把优秀的人才类比为产品,即人才是可以生产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逻辑为“一个过程、两大支柱、三个全面和四个阶段”。一个过程是导向,贯穿体系;两大支柱是内核,支撑体系;三个全面是基础,夯实体系;四个过程是支架,构成体系。科学灵活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切实性和切适性。(见图1)
 
 
  (一)一个过程是导向,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应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一个过程是指培养高技能人才要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全过程可细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过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人才辅助培养过程和人才就业出口过程。
 
  第一,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扎根企业、源于企业。培养单位要厘清新发展阶段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加强社会及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及工厂的一线生产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到对接企业需求上来,以能力为本制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企业要从过去的“划桨”转为“掌舵”,指导参与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推进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步伐,革新当下人才供需不匹配、人岗不相适应的矛盾性困境。
 
  第二,落实人才具体培养过程开始于“培养工艺”的准备,体现于“培养工艺”的规范。“培养工艺”的准备是指严格把关生源质量,采取“文化课程+专业技能”的考试录取方式,形成适合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方式,从根本上把控人才质量。“培养工艺”的规范是指培养单位要严格执行人才培养要求,在培养各阶段设置多样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进行反馈,有重点地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估检验标准。
 
  第三,要落实人才辅助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体现在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即建立覆盖文化课、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双师素质”标准体系,健全覆盖“专业型+兼职型”和“固定岗+流动岗”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二是体现在改善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训场所的质量,完善教学硬件以及软件设备,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第四,人才培养并非止步于人才就业出口,人才培养合格后流入用人单位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终结。各培养单位要持续追踪技能人才在用人单位的生涯发展情况,同时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及工厂用人需求,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地壮大技能人才后备军。
 
  (二)两大支柱是内核,支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有两大支柱:一是人才培养成本要及时控制实现全面化;二是人才培养过程要持续改进实现自动化。
 
  第一,人才培养成本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所支付的各项教育费用总和,包括资金、人力、设备和环境等。在全面控制成本的过程中,技能人才培养要秉持精益求精原则:一是精投入,即精确高效地投入培养资源;二是精培养,即转传统化“轻技能、重学历”培养方式为现代化创新型培养方式,尽量消除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杜绝资源和成本的浪费。同时要创新团队合作培养方式,通过团队教学、团队研究学习等方式实现组员间资源共享,使投入资源效益最大化,如此精益求精方可支撑第一支柱,即及时控制培养成本以实现全面化。
 
  第二,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如今,我国一些新型高端产业出现“有职业,无人才”和现有产业劳动力剩余而新兴产业劳动力不足的困境,这源于各用人单位在使用人才方面秉持“拿来主义”的思想以及各培养单位偏重市场导向,轻长远而重当下的培养方式。面对如此挑战,要加快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评估人才培养成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PDCA”循环工作机制,未通过评估考核阶段的学员将重新进入新的“PDCA”循环程序,从头开始接受培训,直至考核通过。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优化,如此滴水石穿方可支撑第二支柱,即人才培养过程要持续改进以实现自动化。
 
  (三)三个全面是基础,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过程要贯彻三个全面:全程性、全员性和全面性。
 
  第一,技能型人才培养全程性质量管理是指人才培养过程是多层次的周期性过程,全面质量管理既要渗透于招生选拔的过程,又要强化于教育教学过程,还要贯穿于教育辅助过程,更要跟踪于用人单位的使用过程。因此,从严格把关技能人才生源选拔质量到实时监测培养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再到规范落实人才辅助培养过程质量,最后到持续追踪人才就业的生涯发展质量,都要求自始至终贯彻落实质量问题。
 
  第二,技能型人才培养全员性质量管理是指人才培养需要多方主体参与,政府方在顶层设计方面统筹指导,谋划布局,精准拨款;企业方要加快转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角色定位,摒弃“拿来主义”,深度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培养方案改革,积极调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局;社会面对职业技能人才应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摘除有色眼镜,消除择校偏见。培养单位内部的领导、教师以及职工群体要各司其职,注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技能型人才的好出路和广前途才是最好的宣介,因此,技能型人才要为修炼内功而刻苦努力,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激励自我,练就过硬本领。如许,多方参与可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加快畅通高技能人才发展快车道。
 
  第三,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性质量管理是指人才培养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通过美化技能型人才德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智育、加强技能型人才体育、熏陶技能型人才美育、落实技能型人才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技双修,从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卓越人才。
 
  (四)四个阶段是支架,构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要遵循“PDCA”循环运作机制,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纳入“PDCA”循环流程中进行解决,形成一套可操作、合乎职业教育规律的工作程序。
 
  第一,在策划阶段(P-Plan)要依循企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单位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于企业发展方向,在厘清人才要义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人才培养要求。
 
  第二,在实施阶段(D-Do)要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多方参与、严格标准的体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此阶段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成败的关键。实施方案并非简单执行,还要灵活调整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培养方案,同时要柔性融通课堂教学和生产实习,更好地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操作水平卓越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在检查评估阶段(C-Check)不仅要拓展多元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深度改革技能型人才评价内容,还要加强技能型人才评价组织管理,落实把关技能型人才的“严出”标准,灵活运作“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考核机制,以便更好对接行业发展需求。
 
  第四,在总结形成标准阶段(A-Action)要专注于健全职业标准、改革资格框架以及推行技能等级认定。一是将行之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巩固措施,建成人才培养标准推广开来;二是继续寻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实现持续性的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此阶段中的总结改进与完善工作对于优化及升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举足轻重。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目标系统、培养过程系统、培养评价系统和培养标准系统”的四维循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过程中,要将四位一体的“目标系统—过程系统—评价系统—标准系统”灵活嵌套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PDCA”循环架构中。以两大支柱为内核支撑体系;以三个全面为基础夯实体系;以一个过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为导向贯穿于体系建设,要在整个过程中牢牢把握“高质量”风向标,推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见图2)
 
 
  (一)Plan阶段:统领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系统
 
  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是整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行动指南,也是“PDCA”循环运行机制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起点阶段,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层级目标,目标制定对人才培养活动起规范导向的作用;人才培养要求是针对职业人才工作属性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设计才培养目标系统通常包括深入企业调查现状、分析原因并厘清人才内核要义、制定培养目标且准确定位技能人才三个步骤。
 
  第一步,深入企业内部实施深入调查。技能型人才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方针为宗旨,但实践中人才培养定位迟于产业升级发展、低于企业招工水平,以通过考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然背离企业发展所需。因此,人才培养单位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现状调查,通过实践调研数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单位就应以此为风向标对口培养,使新兴职业岗位与技能人才实现供需平衡。对口培养不是单一技能培养,而是对人才发展更高要求的全面培养。
 
  第二步,厘清高技能人才要义。现阶段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低于企业招工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技能人才内核含义把握不清,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的关键是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又包括熟练、技巧及创新等层面,高技能人才是要求在熟练操作及掌握技巧的同时要有所创新和发明;二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低,表现为部分人才培养单位仍使用远远落后于产业升级换代的陈旧书本知识,以通过考试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顶岗实习多流于形式等。为改善这种境况,培养单位要在国家战略方针的统筹指导下,努力明晰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要义,对接企业招工需求,校企协同制定高质量的总体培养目标,并且细化出各个专业的层级目标。
 
  第三步,精准定位高技能人才目标。通过深入调研企业招工需求,深度厘清高技能人才内核要义后,就能够找准高技能人才定位,精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类别,技能型人才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各类人才技能特征为抓手,分别统筹总体目标和细化具体层级目标,同时制定各类技能人才的具体培养要求,包括通用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双重向导下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活动。
 
  (二)Do阶段:规范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系统
 
  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系统是整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也是决定“PDCA”循环运行机制成败的关键阶段,该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条件的实施、人才培养内容的实施三个部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要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形成稳定的人才具体培养和人才辅助培养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条件要依循支柱之一,即培养成本及时控制实现全面化,对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备等作出精益求精的要求;人才培养内容为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旨在促进高技能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性发展。
 
  第一,丰富多方参与的培养模式。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多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参与个体单一、培养形式一元化。建立多方参与、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丰富多方参与的全员性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到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明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定位,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学校在企业指导和协作下培养人才,技能人才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录用,这种模式使校企均能获益,同时也能给职业技能人才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好机会;三是创新实施“1+X证书培养”模式,“1”是学习者在学校获得的文凭证书,“X”为若干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者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培养”模式的实行有助于培养复合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国家生产力发展。当然校中厂、厂中校等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加大探索和试点进程。
 
  第二,加大投入等培养条件建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国家要加大对其财政投入,在资金和物资等硬条件上给予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同时各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成本也要及时控制,精确投入。国家政府单位要做到“三投”:一是投资场地,高技能人才从理论知识的习得到操作技能的落地,需要大量先进设备和仪器进行操作练习,所以练习设备要跟得上产业先进性,练习场地要容得下足够的学生,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上手操作,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二是投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加大教师队伍的投资力度,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完善教师福利制度,缩小城乡职校教师薪资差距,资金分配天平向农村职校倾斜,拥有一批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三是投资人才,不管是职业院校学生还是培训机构技能学习人员,多为来自农村的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因此,提高对技能人才资金补贴,适度减少其学杂费,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技能培训学习队伍中,使劳动力群体通过技能习得提升自身收入水平,总体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第三,细化培养内容与标准。职业院校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技术变革趋势,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岗位、新技能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努力重构面向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入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专业设置,提高专业管理标准。培养单位要及时关注并深刻学习教育部颁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围绕各领域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探索设置新专业,精准改革已有专业,提高专业管理的标准。二是积极进行课程开发,提高课程管理标准。课程开发主体包括院校教师、专家团队和企业专家,课程开发的过程由市场调研、课程分析、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材料开发四部分构成,课程开发成果要形成调研报告,最后形成课程标准。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提高课程管理标准。三是创新教学设计,实施高质量教学。教学设计要扎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丰富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现状,联系具体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合理创新,比如: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角色扮演教学设计、模拟教学教学设计等,趣味性更强的学习过程帮助技能教学设计高质量实施,助力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Check阶段:多元考核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系统
 
  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系统是整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PDCA”循环运行机制的评估把关阶段。制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之后,需要考察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以及人才是否具备企业所需求的能力。人才评价开展旨在发现并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价值。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由人才评价方式、人才评价内容和人才评价管理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创新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是指评价多方参与,多维评价是指评价要立体多维,对人才评价指标多维,对职业评价类别多维。一是突出人才职业道德和能力评价,打破唯成绩论痼疾,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学术人才评价,技能人才在评价过程中要加大技术操作能力的考核比例,同时考察其是否具有大国工匠精神、良好职业道德、高尚职业操守以及创新服务精神,力求能培养出担当得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新时代国之大匠。二是细化分类评价。每种技能评价方式要精细化、差别化,不同技能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其评价方式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人才技能评价时,不能千篇一律地硬套同一种评价方式,而是要进行差别化特色评价,力求达到最好的评价效果,使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多方参与评价。在培养单位自检评价的同时,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等都需要参与到他检评价的过程中去,专家智囊团也要发挥其权威作用,进行第三方专检评价。
 
  第二,完善人才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是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内生因素。首先,考核课程理论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技能生成无疑是丰墙峭壁,智能化时代产业升级背景下对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提出夯实理论知识的要求。理论知识包括两个层面:和普通教育相似的通识教育与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属性的技能操作性的理论知识。综合来看,这两个层面的理论知识考核缺一不可。其次,鉴定技能操作水平。职业技能鉴定是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如果说理论知识决定地基的厚度,那么技能水平就决定了楼层的高度。技能操作水平直接决定了技能型人才技能资格等级,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法、现场操作法和口试法等方法对技能人才进行公正客观的测量与评价。最后,要通过竞赛活动进行人才选拔。职业技能大赛是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助推剂”,通过世赛、国赛、省赛、地方竞赛等职业技能竞赛途径,使优秀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当然技能考核等级评定也要将竞赛成果合理纳入成绩范畴。
 
  第三,强化科学公正的评价管理。抓实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管理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尽职责,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评价管理的重要性。一是规范技能证书的发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统筹管理,严格把关,落实技能资格证书的认定工作。培养单位及社会评价组织部门要严格审查技能人才的考核成绩,审定合格后才能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二是完善部门监督管理。对培养单位以及社会评价组织部门对人才评价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包括群众监督、现场监督、同行监督等,从根本上杜绝以不正规方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乱象。相关政府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并且公开透明监督结果。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建立明晰的人才评价管理机制,明确市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企业及社会组织部门在人才评价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定位,退出具体化的工作,转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工作中去。
 
  (四)Action阶段:完善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系统
 
  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系统是整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依托,也是“PDCA”循环运行机制的改进完善阶段。一是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措施加以巩固形成标准推广开来;二是依循支柱之二,深层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将存在问题继续流入下一个“PDCA”循环运行机制中,持续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各类问题。人才培养标准系统包括健全职业标准、建立资格框架以及推行技能等级认定。
 
  第一,健全严格程序的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是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提出的综合性水平规定,是衡量技能劳动者职业能力的重要尺度。一是政府在机械、建筑、化工、冶金、交通、农业、林业等行业中都应该制定行业标准,这些行业标准由相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告,最后由国务院的标准化行政部门审查规定,最终形成每个行业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政府部门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要切实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规范标准的编制过程和评审过程,在标准颁布后积极接受群众监督。二是社会组织制定的团体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的主体是行会和协会,需求主要来自市场。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团体标准相比行业标准来说周期性更短,所以在制定团体标准的过程中其工作机制要灵活变通。三是用人单位制定的企业标准,企业在制定用人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员工具体情况以及企业发展需要,人事部和相关主管部门要协同合作、沟通交流,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富有企业特色文化的人才标准。
 
  第二,变革除旧立新的资格框架。当前,我国正在加快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资格框架标准体系仍在改革完善的征途中。一是要取缔不合理的职业资格,“三百六十行、行行要考证”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一度泛滥,部分就业创业人才被职业资格证书束缚了手脚。要想进一步优化职业资格框架,就要取缔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让职业资格框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减轻人才发展的外部负担,为技能型人才成才铺平道路。二是提高职业资格含金量,根据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增加必要的职业资格要求,取缔无用冗杂的职业资格限制,实现职业资格的职能转变,从管理人才到服务人才,同时减少资格审查繁琐程序,提高职业资格审查要求。三是畅通职业资格国际交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理念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引进机制,促进国内外技能人才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职业资格框架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更好地吸引国际人才。
 
  第三,推行科学的等级认定流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是与职业资格评价并行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向全体劳动者开放,由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组织有序开展。一是健全技能认定标准。通过确定职业分类制定国家技能标准和行业评价规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作为主要的实施主体,要不断完善健全技能认定标准,同时要严格依据国家技能认定标准,依托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考核工作。二是完善技能标准开发机制。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共同编写并发布,编写标准时要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严格遵守立项、编制、评审和颁布的开发过程。三是合理确定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技能等级的确立要依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评价规范,如人社部印发的《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将原有的“五级”职业技能等级延伸和发展为新“八级工”制度。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之下补设学徒工,之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合理细化职业技能等级,可以吸引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更好地畅通技能型人才发展道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PDCA”四维循环是对“一个过程、两大支柱、三个全面”的涵盖和补充,也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骨架;“一个过程、两大支柱、三个全面”是对“PDCA”四维循环的贯穿和充实,也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血肉。在骨架和血肉的交互中,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落实人才培养过程系统、考核人才培养评价系统、健全人才培养标准系统,可以不断推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与成熟。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