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和性质国内尚未有清晰、明确而一致的界定。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产业学院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相关政策文本的解读。比较典型的有:产业学院实际上就是“企业大学”,即大企业集团通过建立自己的高职学院,来满足研发、培训、人力资源扩充等业务需求;或者是一种“校企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一种合并融合型的产学合作发展模式”;或者是“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不同的内涵界定出于不同的视角,但均脱离不了几个关键的要素:产业、多元主体与多元功能。
一、“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
对于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和性质国内尚未有清晰、明确而一致的界定。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产业学院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相关政策文本的解读。比较典型的有:产业学院实际上就是“企业大学”,即大企业集团通过建立自己的高职学院,来满足研发、培训、人力资源扩充等业务需求;或者是一种“校企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一种合并融合型的产学合作发展模式”;或者是“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不同的内涵界定出于不同的视角,但均脱离不了几个关键的要素:产业、多元主体与多元功能。
从服务面向上看,产业学院主要服务于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从组建模式上看,现有的大多数产业学院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园区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其合作的性质最终应走向彼此间的深度嵌入与融合,而非简单的联盟或合作;从功能上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符合需求的人力资源供给,通过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从性质上看,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组织形态,既是办学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其产生与发展的逻辑来看,产业学院是基于产业逻辑、教育逻辑和专业逻辑相结合的产物。
由此,我们可将产业学院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中,以区域内的某一特色或优势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政府、院校、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资源,集人才培养与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组织形态。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根植性、创新导向性、资源共享性及产业嵌入性等特征,完美诠释了“产”与“教”的融合。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或者说经济属性决定了其在教学组织形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具有“产业”的特质,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与逻辑,为产业的发展服务;产业学院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本质是“大学”,它的根本职能是育人,要遵循教育规律,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路径
在“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推动产业学院的发展,其宗旨是借助产业学院这一载体实现“产业”与“教育”的互融与共赢,为此,未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应着重于四个方面。
(一)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以服务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群)、专业链(群)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遵从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产业的逻辑与创新逻辑,系统考虑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按照发展方向与服务定位的具体需求,紧密围绕所服务的产业链、创新链,对学科和专业进行优化整合,通过不同学科专业的高度集成复合,打造特色专业群,通过关联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碰撞和衍生,实现分工具体化和明细化,并相应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学组织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精准、有效地满足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学院融入区域创新系统
政府作为主要促进者,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干预,促进地方各要素的协同,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式发展。我国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大多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规划下建立,以实现创新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集聚,并逐步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地方政府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出台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整体规划构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产业学院成为促进新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平台,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部门引导地方集群发展,引进研发机构,统筹行业协会、研究型大学或科研院所、产业学院等各类创新资源,推进广泛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集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集群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企业间、企业与产业学院、政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知识技术的产生、传播外溢和转移,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三)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学院功能与特色
区域产业集群扎根于本地社会经济环境中,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产业集群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基于创新的高端集群和基于低成本的低端集群,前者称为创新集群。创新集群又分为主要依靠内力的高技术创新集群和内外力相结合的高技术生产集群,以软件开发、生产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和以硬件产品的制程研发、加工装配为主的高技术装配业集群。还有以出口为主的集群和偏内销的集群,有大企业主导的集群和中小企业集群。不同类型的集群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集群对于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模式的需求各有不同,在产业集群中建立产业学院,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要找准产业学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战略实施的切入点,明确服务的区域产业、产业集群以及相应的产业链、创新链,充分考虑所服务的产业集群所处的特定区域与特定性质、所处的发展阶段,确立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与服务特色。我国目前产业发展正致力于打造高端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推动低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高端的创新型集群。产业学院在服务定位上应具有前瞻性,增强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提升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深度融入到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之中。技术创新并不只局限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玩具、木工家具等传统产业,都能运用先进技术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找准功能定位,产业学院将在推动我国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
(四)基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学院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一是借助产业学院中校企紧密合作的组织制度优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院校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融合。二是引进区域龙头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聚焦特定专业群建设,创新专业建设体制机制,依据产业所需,真正做到校企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师资力量,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与产教融合的相互支持、协同发展。三是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规制的运行机制,深度融合到区域创新体系中,逐步实现从政府引导、投资建设转变为企业家市场化运营,有效盘活和利用学院资源,取得有效的收益,实现育人与技术研发、创新功能的相互补充,激发学院发展活力,从而实现产业学院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昕(1973-? ),女,辽宁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比较职业技术教育(沈阳,110031);高鸿(1963-? ),男,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发展战略,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