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创新是适应职业教育类型化办学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对策和必由之路。其价值体现在:职业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拼图板块,是砥砺和赋能经济的新动能,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根和魂。当下,职业教育创新还存在创新意识“缺席”、创新能力“掉线”、创新链“断裂”三大问题,其改进策略是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弘扬整合创新。
摘要:职业教育创新是适应职业教育类型化办学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对策和必由之路。其价值体现在:职业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拼图板块,是砥砺和赋能经济的新动能,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根和魂。当下,职业教育创新还存在创新意识“缺席”、创新能力“掉线”、创新链“断裂”三大问题,其改进策略是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弘扬整合创新。
关键词:缺席与断裂;职业教育;创新;诊断与改进
一、引言
创新是人类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历史前进的杠杆、社会进步的核能[1]。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宏观而言,世界大变局的应对和国内新发展大格局的建构,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叠加交汇,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追求与核心目标,也是我国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整个中华民族创新素养的内在要求和共同战略选择[2]。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职业教育创新就是塑造新动能、开辟新发展的核心举措。
二、职业教育创新的价值追问
价值属于哲学范畴,它是意义和效用的集成。意义是事物蕴含的思想或道理,是人赋予对象的含义,是理论和精神层面的存在。效用是指事物的效力、效能、功效或作用,偏于实践的效果和作用。二者叠加或统一,形成有意义的效用或有效用的意义,才是具有完整意涵和哲学情境的价值。人作为理性主体,根据事物的价值确认行动的理由,从而激发行动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创新的价值存在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地位、砥砺和赋能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促进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根本作用中。
(一)职业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拼图”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2016 年 5 月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战略”[2]。《纲要》要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这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保证、创新体系建构为支撑的结构中,科技创新排在首位。而科技创新又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指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及应用创新,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而这正是职业教育创新的根本职能。就是说,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担当技术创新的重任,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培养能够胜任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提升科技生产力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显见,职业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奠基和支撑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板块和“硬件”。
(二)职业教育创新是砥砺和赋能经济的新动能
发展经济学理论强调新旧动能转换,即通过新模式代替旧模式、新业态代替旧业态、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代替旧材料旧能源,实现产业升级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动能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既包括新产业带来的新兴经济活动,也包括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形成的新经济活动。职业教育创新就是为新经济发展赋能。“赋能”是积极心理学名词,指通过互动合作来进行价值共创和能力提升[3]。当下,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已进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转换发展方式、创新以对,实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新”战略。
再就我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看,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专利申请量是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标准之一[4],而当下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表明中国正在通过新技术方面的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从 2015 年的第 29 位跃升至 2022 年的第 11位。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连续 11 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拥有 41 个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5]。而这一切得益于职业教育的支撑,也为职业教育转换发展动能、创新出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教育,需要培养技术技能精湛高超的创新人才。守护神舟飞船的大国工匠张舸是“神飞”总装班组组长,他参与总装的飞船从神舟 7号到神舟 13 号,一共将 17 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若没有登峰造极的技术技能创新的守护支撑,这样的奇迹是不可想象的。更不必说,我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进程中,离开职业教育创新体系的赋能,离开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这样宏大的创新超越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职业教育创新是发展的根和魂
从职业教育发展本身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作为。“前途广阔”源自职业教育赶上了大发展的新时代。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出台的力度之大、频度之密前所未有。如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1 年 10 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类型化教育”“适应性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这些对职业教育的新定位释放的政策引领和价值期许是鲜明而强烈的,但就其实现难度而言,每一个新概念赋予的职业教育新形态,其践行和实现难度也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们的实现不仅要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本质上更要靠创新性教育的砥砺和支撑。换言之,职业教育要想实现这些价值期许,不辜负这个时代,唯有创新方可致胜,唯有创新方能作为。
三、职业教育创新存在问题的诊断
职业教育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必然的高端命题。“必然”是说,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遇到创新的高门槛和拦路虎,面临创新的挑战和拷问;“高端”是说,创新是职业教育的顶级存在,难度顶级、价值也顶级,迈过去,一片新天地:迈不过去,就会停滞受阻。换言之,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职业教育必然是一地鸡毛,逃不脱内卷宿命。但创新一直是职业教育一个痛点、堵点和惑点。问题在哪?症结何在?这是我们必须审思、诊断和澄明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即创新意识“缺席”、创新能力“掉线”和创新链“断裂”。
(一)创新意识“缺席”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是哲学层面对意识内涵的高度概括。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和关注程度。创新意识是人的意识对创新的关涉、投入和倾注。职业教育创新意识是人对职业教育关注的心向、思考的取向和创新的指向。它是为着创新、指向创新、成就创新的特定意识,尤其是高端的创新活动更需要人的创新意识在场和出场。意识具有先导性,有意识就敏于事、善捕捉、能创新。而没有创新意识,眼中就没有发现机能,脑中没有感应装置,心中没有反馈机制,创新就会流于虚妄。这恰恰是职业教育创新不足的根由。换言之,创新意识缺席,使职业教育患上了“创新不孕症”,导致任何创新都只能胎死腹中,败在起跑线上。一个显见的问题推导是,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即使遍地都是创新资源,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闻而无动于衷,更不必说创新资源不会多到这种夸张的程度。但可以断言的是,我们身边也并不缺职业教育创新资源,只是缺少了创新意识以及发现创新资源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脑。所以创新意识“缺席”,是窒息和扼杀创新的先在的杀手。它完全剥夺创新的可能,根本不给你创新的机会,彻底使创新消泯于无形、落败于躺平。
(二)创新能力“掉线”
能力是人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人做事的本领和才能。有能力意味着人具备了完成任务的基本素养和才干。“掉线”是网络术语,指网络连接断开,数据传输终止。创新能力“掉线”,比喻创新主体能力薄弱,从而使创新被断线屏蔽、难以为继、无法实现的情形。能力是创新的根本和依凭,创新不能没有能力的支撑。可以说,失却创新的能力是低端和一般的能力,而离开能力的创新是釜底抽薪的虚妄。离开了能力,我们恐怕连基础的事都不会做或做不好,又怎能奢望创新。何况创新是做高端的事或高端做事,对能力的要求更胜一筹、更高一等。比如学术创新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发现与提出—文献收集与整理—概念生成与厘定—命题凝练与提出—研究过程与设计—语言表达与呈现,这是一个以学术成果生成创新为链条的完整的能力结构,其中任何一项缺环、掉线或断开,都会制约创新成果的产出,或者说根本无从产出创新成果。
(三)创新链“断裂”
链即金属环套构成的索状物。创新链是比喻将创新链接起来形成创新延伸、加长的链条。就是说,比起孤立的“点”上创新而言,“链”上创新是一种串接式的“线”上创新,它比“点”上创新更具集成性、纵深性和拓展性,因而也更有价值和效益。因为由“点”到“链”,绝对意味着创新的升级突破,是创新追求的一种境界。职业教育创新链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纵向对接效能的贯通创新;二是具有横向延展特征的链式创新。目前来看,这两个点我们做得都不好。一是纵向对接创新贯通不力。这种创新分为上位创新和下位创新。上位创新指理论或政策创新;下位创新是贯彻执行理论政策的院校自主创新。问题在于:由于下位创新能力不济,找不到与上位贯通的创新方式,造成上位创新与下位创新的创新链断裂、衔接贯通不畅,不能将创新有效传导到基层实践场域中,还是处在悬浮漂移状态,自然难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创新驱动作用。二是横向链接创新拓展不力。横向是指某一事物的要素、组份之间是互不隶属、平行关联、不可替代的关系,但它们又统属于一个大的类聚的事物系统,形成一个自足的逻辑整体。如 2017 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就是横向延展的链式创新。其中教育链生成人才链,人才链支撑产业链,产业链提升创新链,“四链”既有内在关联又互不隶属,是统属于职业教育大系统的整合创新。但就现实来看,横向联通存在断裂或链接不畅的情形,远未达到理想样态。
四、职业教育创新的改进策略
策略是对行动方式的谋划、选择和设计。面对职业教育创新意识“缺席”、能力“掉线”和链接“断裂”问题,必须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为职业教育赋能培优、提质增效提供创新动能和发展后劲。
(一)强化创新意识
意识是人的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人创新的精神聚焦和动能所在,但它不是自动生成的,需要一个培养过程。职业教育创新意识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自动倾向的心向或习惯化的外在映射机制。它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固着和无须提醒的自觉,是一种文化的养成和职业精神投入的表现。人的创新意识的养成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审视。
1. 耳提面命的养成阶段
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不是自动生成的,高端的职业教育创新意识更是自觉培养的结果。一是外在的导师或师傅的引领和启蒙。无论是学术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最初的意识生成和培育阶段都需要有老师要求、指点、引带,需要耳提面命的灌输,引人上路。这是一个启蒙、启悟和唤醒的阶段,没有外力的刻意引领及对其重要性的反复极致的强调,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认同和觉识创新如此重要,萌生创新意识并走上自我创新之路。二是内在的觉醒和意识初成。外因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就是说,外在的唤醒需要内在的响应和践行才能开启创新意识的培育生成之门,使创新意识的种子真正被植入心田、融进生命。
2. 成功体验的强化阶段
初步觉醒的创新意识是飘忽的、无根的,也是脆弱的、不稳固的,它需要人的成功体验进行不断强化。体验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机制。沉浸理论(Flow Theory)强调,如果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沉浸体验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它会赋予个体参与活动时很大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个体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而不会厌倦。创新的成功体验过程与此相同。成功体验是指创新主体或学术或技能创新初步成功带给他们的身心感受。如发表一篇小文或参与技改成功等,都会带给个体正向的感受体验,从而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
成功体验强化包括信念强化和品质强化。一是信念强化。信念是指人对事物坚信不移的想法或执念。意识中如果熔铸了信念的成分,就具有韧性的质地和张力,而意识向着信念的转化或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次次的创新体验赋予的。可以说,每一次的成功体验都是对意识的淬火、强化和加钢,都是向着信念的转化和高移。到了一定程度,创新意识量变就会完成向着创新信念的质变飞跃。二是品质强化。创新是要讲一点精神的,也需要人的品质砥砺,比如热爱、执着、坚守等。这些品质的养成同样源于成功体验累积叠加、久久为功的塑造,他们深知是对创新的爱、坚持、不放弃,成就了创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品质要素,他们不可能笃行不怠、创新出彩。他们感恩这样的过程提振了自己的信心、确证了自己的能力,更会珍藏与之共生的砥砺成就的内 在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建构。
3. 动力定型的自觉阶段
巴甫洛夫提出的动力定型理论认为,动力定型是指人长期生活、劳动,反复重演某种活动,逐渐在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的固定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这种活动模式反复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由大脑神经传递给各器官,并由这些器官间建立起协调一致、稳固的神经系统,即形成动力定型。动力定型一旦形成,此一活动就会按已形成的活动规律自动再现。动力定型具有自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是创新意识的高级阶段、自觉阶段。它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自动倾向,使创新主体时时、处处、事事无不关注和思考创新。如此一来,创新就会成为织入人的思想经纬、融入人的精神血脉的一种存在,成为一种生命自觉和生活方式。创新意识就转化为人们对创新的执念,是放不下、丢不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挂怀。这样的状态其实是创新的一种高层境界,它已达到了根植于内心的固着和无须提醒的自觉的程度。
(二)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学校提升和拓展发展高度、边界宽度和质量程度的根本。能力决定命运,能力就是命运,更不必说创新能力。它是撬动职业教育发展逻辑杠杆的最根本的支点,是决定职业教育兴衰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就职业教育和院校整体而言,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严重制约学校当下尤其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期许度,因而必须把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上日程。根据创新主体和层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创新划分为上位创新和下位创新,并在这一划分的逻辑框架下讨论职业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上位创新和下位创新是就事物内在联系、纵向贯通而指称的两种创新。
上位创新一般指理论和政策创新,偏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理论创新是基于扬弃而创生新知识、新学说或新方法的过程,目的是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政策创新是指国家政权机关为优化施政的目标任务而提出的创新的行动准则和方法对策系统。下位创新是与上位创新呼应对接的、贯彻落实上位政策或理论创新的遂行创新、实践创新。就创新主体而言,上位创新主要由研究学者、国家职教领域智库的专家群体承担着职业教育的知识理论和创新,引领和指导职业教育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发展的重任。因其构成是举国体制的人才荟萃与聚合,并无能力不足之忧。而下位的实践创新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或科研工作者,虽然群体庞大,但他们主要承担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其研究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尽如人意。这导致下位创新跟不上上位创新的步伐、节奏,造成了创新链的失配和断裂。理论创新的先导引领和政策创新要求意图不能贯彻落地,形成了创新的悬置和搁浅。可以说,这是制约职业教育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突破的最大“罩门”,是职业教育内卷而难推展、问题堆垒而难化解的症结所在。所以必须贯通创新链,找到解决下位创新能力不足的突破之道。
1. 上下位创新贯通的案例澄明
职业教育上位和下位的创新贯通虽然不尽理想,但仍有一些成功案例可资借鉴。如政策文本反复提及的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产教四合、工学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与之贯通衔接下位创新的典范。“产教四合”的内涵是教育与产业契合、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学与职业吻合、学业与就业耦合;“工学四化”的内涵是能力培养系统化、实践教学生产化、师生身份双重化、基地建设企业化。再如《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的“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就是“五个对接”上位创新。与此相应,北京劲松职业高中结合烹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学生身份角色与厨房员工对接、学习内容与真实任务对接、操作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学习成果与真实菜品对接、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五对接菜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与国家职业教育顶层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相融通的下位创新。可见,下位创新才是职业教育个性化、展特色、能出彩的本真创新,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推动力、践行原动力和根本生产力。职业教育只有大力弘扬并普及这样的创新,使上位创新和下位创新形成有效链接,带动更多创新主体参与共创,才能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创新涌现的新生态,使“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成为现实。
2. 下位创新能力提升的赋能之策
下位创新需要能力的跟进和支撑,需要赋能提升之道赋予并激活下位创新主体创新的潜质、潜能、潜力,其赋能之策在于“学培践悟”。第一,学习内化。学习内化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不能凭空虚蹈,它依赖于知识学习赋予人们的眼光视野、心灵启悟、联想迁移、资源嫁接[6] 。第二,培训提升。培训是一种有选择的专门性培养训练。培训提升,一要整合国培、省培、校培及社会培训资源,开展“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二要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整体规划,嵌入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内容;三要利用教育部开展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契机,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建设的核心内容,力争将其拉升到一个新高度。第三,践行历练。创新能力提升离不开实践历练,因而要引导教师多参加有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项目实践,如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各级各类的课题申报、技术改造创新等,通过项目历练、实践躬行,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第四,思悟出新。任何创新都是思考感悟的结果。庄子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创新只有通过感的体验、思的深化、悟的澄明、术的凝练,才能提能力、出成果,成果又进一步激发人的成功体验、创新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弘扬整合创新
整合是职业教育的哲学方法论,也是最根本的创新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或做事的方略办法,能力是人做事的本领和才能。有能力没方法,能力派不上用场;有方法没能力,方法无由实现。方法和能力是统一的,方法是人发挥能力的才能或方式。亦可认为,方法是隐性的能力,能力是显性的、会用的方法。对职业教育而言,整合就是最根本的、创新的方法。用好这种方法就是具备职业教育创新能力的表现。职业教育不同于单纯以学校教育孤岛为场域、以系统知识学习为目的的学科教育,它是最具创新品质的整合教育、跨界教育。其创新机理在于:一是跨界离不开创新主体,主体跨界融合有助于形成协同育人创新。二是创新离不开资源要素,仅凭借职业院校自身匮乏的资源,走不出定界困境,只有通过能量交换和开放吸收获得外部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交换融合互补,才能实现资源共生的整合创新。三是整合有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新要素、介质、组份的碰撞交流,由此形成思想、理念和视界融合创新。
整合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是职业教育“道”层面的指引。这样形而上的规制,决定了整合创新亦成为职业教育固有的、必然的本己创新、本真创新,是与职业教育属性契合、本质相通、方法互洽的一种创新。问题在于,对职业教育而言,整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们身在其中,深受其利,却懵懂麻木、迷误不觉,处于遮蔽状态,并未意识到我们借由何种理论指导、凭恃什么方法论工具行事。理论的遮蔽,使我们在经验的轨道上惯性滑行,难有创新和突破;研究的缺失,使我们失去认知的澄明和理性的通透,内卷于低效的怪圈。这一现状愈发证明职业教育大力弘扬整合创新的重要价值。
整合的创新应用是一个“内化—意化—外化”的过程。内化是精熟地掌握理论,意化是深刻地感悟理论,外化是成功地运用理论。简而言之,内化是学理论,意化是思理论,外化是用理论。这是一个完整的整合创新过程。弘扬整合创新必须在“三化”上用功。
1. 内化认知、精熟掌握是整合运用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7]一种理论或方法的运用必然是建立在对其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而我们对整合理论的了解、认知、把握却往往处在一知半解,知之不深、不透的层面,这样的知识状态生涩、隔膜,远未融入主体的知识建构体系,当然也就不具备内在转化的运用之效。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具身知能的知识、融入血脉的知识、成为一种思维范式且能够自觉运用的知识,才具有力量,否则,就只能是一种外在于你的皮相认知的存在。所以,整合创新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并精熟掌握这一理论,将其内化为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然后才谈得上应用与创新。
2. 意化思考、开悟发现是整合创新的关键
整合是职业教育的“道”。“道”,“辶”加一个“首”字。首,指脑袋,代表思想,合起来就是思想的行走。整合创新离不开思考加工和思维智慧。“心”随平野阔,“思”涌大江流,唯整合思考方能使创新天宽地阔、竞相奔涌。其一,意化思考连接理论与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必有一种联系方式,将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这就是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理论是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而“钥匙”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思考的精准“对锁”和成功打开。其二,意化思考使人生成智慧。英国剑桥在线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利用知识经验做出好的、善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它是审时度势之后的择机行事。智慧的核心内涵就是思考,而创新则是人运用智慧作用和施为于工作与问题,在思考的对象化过程中实现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其三,意化思考使人开悟创新。开悟创新是意化思考的目的,意化思考是开悟创新的手段。换言之,唯思考使人澄明认知、发现联系、洞悉本质,从而实现创新开悟,而唯有创新开悟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生成的结果化思考。
3. 外化定型、对标实践是整合创新的实现
外化定型指内化的知识引领和意化的思考开悟,向着外化创新的逻辑终点挺进,最终达成整合创新的实现。这是一个以知识理论为依据、思考开悟为手段、职教规律为遵循、学校特色为灵魂、创新出彩为目的的价值共创的创新过程。如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整合理论为依据,凝练创生了校企军共生融合、产学研赋能融合、岗课证一体融合、教学做实施融合的“四合融通”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其中,校企军是主体融合,搭建三方协同共育的大平台,创生类型教育适配场,营造三体融合共生态。产学研是功能融合,其中“产”是核心,表征经济;“学”是基础,表征教育;“研”是灵魂,表征科技。三者融合释放各自的价值能量,形成价值共生互补效应。岗课证是育人的要素融合,岗是育人实境,课是育人核心,证是育人验收。三者融合形成核心要素一体化应然配置、综合育人的优化建构。教学做是育人方式融合,教是主导、学是关键、做是根本,三者构成育人方式的有机融合。“四合融通”先是每一“合”三维要素子系统整合,然后升级再构成主体、功能、要素、方式的总系统整合,形成复杂的系统整合范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可多得的典型的整合创新范例。
总之,整合是职业教育创新的根本方法。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跨界规律、养成整合思维、弘扬整合创新,让整合创新成为自觉、习惯和常态,职业教育才能卓越出彩、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张健 . 职业教育创新的时代意蕴与创新能力培养[J]. 职教发展研究,2020(3):1-5.
[2]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19)[2023-04-15].https://www. gov. cn/ zhengce/ 2016-05 / 19 / content_ 5074812.htm.
[3]李作章 . 价值共创视域下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赋能”进路[J]. 江苏高教,2022(1):59-65.
[4]中国政府网 . 中国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EB/OL].(2021-03-08)[2023-04-1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08/content_5591393.htm.
[5]黄鑫 . 中国制造业何以稳居世界第一[N]. 经济日报,2021-09-22(1).
[6]张健 . 职业教育的内卷:机理、类别与突破[J]. 江苏高职教育,2021(4):13-19.
[7]习近平 .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 求是,2020(2):4-11.
Absence and Breakag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ZHANG Jian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uzhou 239000,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strategy and necessary path to adapt to the typifi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Its value is reflected in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uzzl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sharpening and empowering the econom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s own development. Presently, there are still three major problem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absence of innovation awareness, the disconnec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rupture of innovation chain.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is to strengthen innovation awareness, enhanc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e integrated innovation.
Key words: absence and breakag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