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9时,伴随一声声哨响,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场馆正式开赛。
9月16日上午9时,伴随一声声哨响,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场馆正式开赛。
这是我国目前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45名选手同台竞技,在109个项目中亮出绝技。
工业4.0、云计算等赛项,培育先进制造业动能,助力数字经济腾飞;飞机维修、轨道车辆技术等赛项,推动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花艺、时装技术、健康和社会照护等赛项,贴近大众生活场景,激发创意设计驱动力。这些大赛项目紧贴生产生活实际和发展形势,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就业创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做得多、做得快到求质量、出精品
来到比赛现场,当然要先到数控车、数控铣等“工业母机”项目走一走。
面对数控机床、电脑等设备,选手们聚精会神、争分夺秒,设计工艺、编制程序、加工零件。
“说起数控车,很多人有些陌生,但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担任本次大赛数控车项目裁判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工程师宋放之介绍道,“天上飞的卫星、飞机,地上跑的高铁、汽车,水里游的潜艇、轮船,还有杯子、瓶子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都要用数控车床做出模具,再加工出来。”
可以说,数控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制造的基础。
“目前,全球各国都很看重这个项目,它主要考验选手从工艺设计到机床操作,再到产品控制等整个生产过程的技能水平。”数控铣项目裁判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高级技师鲁宏勋说。
身为连续多届被聘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宋放之和鲁宏勋深刻感受着举办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
“过去,我们追求做得多、做得快;现在,我们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引进了世界技能大赛的理念和方法,推动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提升工艺技术的质量意识,求质量、做精品。”宋放之说。
“10多年前,我们选拔参赛选手时,选手得分只有40来分,目前我们能达到95分。”鲁宏勋认为,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缩短了企业用人的培训周期,减轻了成本,“参加过技能大赛的选手,找工作时很抢手,待遇也不错。”
新职业新经济,技术技能日趋融合
新增20个新职业赛项,是本届大赛的一大特点。尤其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5个数字技术技能类新职业项目,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
“现在,智能制造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作为老师也感觉压力很大,如果埋头教学,可能会出现一些盲点,所以想来这儿观摩学习,取取经。”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比赛现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书记兼副处长唐倩来回踱步。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唐倩觉得,眼下技术技能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智能制造为例,它要求选手学机械,懂电子和计算机,还要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不仅是对选手的考验,更是对当前的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
大赛高学历选手云集,有博士25人、硕士546人。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这些选手多数集中在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领域,表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加大。
集成电路工程技术项目选手邱文挺便是其中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同时也是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集成电路教师。
“为了比赛,我准备了大半年。这些比赛考核的点,紧贴生产实际和行业标准。参赛能倒逼我们深入钻研、查缺补漏,进而提升集成电路领域的教学效果。”邱文挺表示。
“学技术,好就业,能让人生更出彩”
清空、分类、整理、收纳、标签、复盘……家政服务(整理收纳)赛场,选手们有条不紊地比拼着。
这是一个新职业赛项,同时也是服务业项目。该项目裁判长谈檀是一家整理收纳服务公司负责人。被问到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时,谈檀以她创办的企业举例,“2015年,公司只有我一个人,现在有1000多人,市场需求显而易见。比赛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职业,吸引更多人从事这一行业。”
“扫地机器人、酒店机器人、运输机器人……要让这些机器人工作,需要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目前,服务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很大。”本次大赛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裁判长庞春认为,比赛给很多人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对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拿到前5名,就会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我们广州,不仅可以拿到不少政策补贴,还可以拿到人才绿卡A卡,享受落户绿色通道服务、子女公办学校就读、人才公寓等待遇。”庞春认为,比赛的举办,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还可以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鼓励带动更多人学习技能、投身技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各项待遇不断提升。唐倩发现,人们对于学技能、当工人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像我们学校,有不少学生是超一本线后,舍弃一本院校来我们学校就读,学一门手艺。他们意识到了学技术好就业,也能让人生更出彩。”
记者 李丹青 曲欣悦 史宏宇 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