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省旅游学校,1991年正式招生办学,2004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之路上,以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作为努力方向,坚持“与行业接轨”的发展之路,坚持为社会用人需求服务,为学生就业成才服务,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省旅游学校,1991年正式招生办学,2004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之路上,以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作为努力方向,坚持“与行业接轨”的发展之路,坚持为社会用人需求服务,为学生就业成才服务,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为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新要求新目标,学院按照“体制机制打基础、研究团队筑强基、项目研究强优势、应用成果促发展”的目标创新工作思路,突出科研工作的“应用性、服务性”导向,瞄准产业前沿和政策导向,对接企业需求和地方诉求,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黄河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持续推动学院发展提质培优,从体制机制入手强本固基,着力构建了科研处、研究所、研究中心(项目组)组成的“1+8+N”三级教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教研融合、赋能增值”的闭环。聚焦精准管理,营造科研“源头活水”。根据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领域专长,打造争先创优重点建设项目团队。用好带头人、组好科研团队,形成多支“愿做课题、能做课题、做好课题”的师资队伍。聚焦制度激励,激活科研“新动能”,积极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突出质量导向,加大横向课题绩效支出比例,对高层次项目立项给予配套经费支持,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引导科研人员扎根齐鲁大地,立足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校地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立足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学院提质培优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学院把服务山东省精品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成立了新旧动能研究院,围绕旅游新旧动能转换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旅游产业规划制定、产业发展布局、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着力研究解决制约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为山东旅游业提出政策建议,助推旅游产业实现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学院组成项目组编制完成了《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审核和省委常委会通过,作为2020年山东省旅游大会重要文件下发全省实施。
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在三涧溪成立乡村振兴研究基地,承接三涧溪村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项目,以“旅游+、生态+”为路径,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党建特色,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强化文化传承,优化乡村生态,整合资源,优化空间,提升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成立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志愿服务三涧溪村振兴党员服务队,协助三涧溪讲好古村故事,在乡村民宿开发与管理、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美食街运营管理、景区文字标识系统和文字解说系统国际化转型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系统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三涧溪实践”。
紧紧围绕落实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点任务,成立黄河文化旅游研究所、齐鲁旅游文化研究所,集聚校内外专家开展研究。研究所成员《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下山东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策略研究》两项课题获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课题立项。学院领导多次出席黄河流域城市旅游发展大会,主持菏泽旅游发展大会“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报告会和德州旅游发展大会文旅融合发展论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着力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学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实践,并将其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手段。在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时将其列入学院年度重大项目选题,择优立项培育。近年来传统文化“两创”选题在各类项目申报中立项10余项。文化产业研究所、旅游与休闲产业研究所、饮食文化研究所用科研引导教学实践,在非遗项目引入课程教学、非遗传承人引导师生传承创造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尝试。在山东快书,泉水扎染,鲁菜制作、戏曲表演等多个非遗项目上“精耕细作”。旅游与休闲产业研究所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山东快书)传承基地,建立大师工作室,成立“当嘀咯当”山东快书学生社团,将山东快书列入教学计划,邀请山东快书第三代传承人阴军亲自授课,5年来共培养山东快书大学生爱好者四百多名,大多成为文旅行业文艺骨干。饮食文化研究所在山东鲁菜文化博物馆开辟了“鲁菜非遗”楼层展厅,引进了“孔府菜烹饪技艺、孔府筵席”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山封禅御宴”等省级非遗项目,同时作为烹饪专业的教学内容,定期聘请山东省饮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课堂。文化产业研究所邀请“泉水扎染”非遗传承人李洁老师为艺术专业两百余名学生授课,特邀五音戏发源地章丘文祖青野五音戏剧团走进校园。为进一步对接好产业链、人才链,学院在2022年进行了申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准备工作。这些有力举措将会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锚定地方需求导向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对接好、服务好地方发展需要,学院专门成立了校地合作办公室,以系科为基础成立饭店企业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跨专业组建研发团队,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协助沂南县逐步探索县域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模式,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多规合一、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旅游扶贫、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内容分项深入剖析。通过举办专题调研、专家研讨会、“民主党派助力乡村振兴县区行”活动,进一步分析沂南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全力为沂南县探索“区域化突破、全域化提升、系统化推进”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智力支持,对沂南旅游业发展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帮助沂南县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战略性方向问题。研究所多位专家被聘为章丘区乡村规划顾问,提出了构建“党建引领、多元融合、特色彰显、全域振兴”的“诗画文祖”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模式,高效推动了文祖街道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
近年来,学院与东营、德州、泰安、滨州、济南、淄博等多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规划策划、人才培训、市场营销、管理咨询、品牌推广、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赋能乡村振兴,开辟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承接东营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全域旅游规划、郯城县马头镇研学旅游、日照欣彗海洋研学基地课程开发等横向科研项目36项,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服务到账金额650余万元。
深挖文旅行业特色服务行业企业创新
为有效发挥学院的文旅行业优势和教师专业特长,学院组建了32个研究中心(项目组),对接产业前沿需求,找准科研“大方向”。研究政策需求、行业诉求、企业需求,立足一线做科研,解决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共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研究基地。
立足行业需求,扎实开展业务培训。学院实行金银牌培训师选拔制度,致力于打造“山旅名师”,面向山东省文旅企业职工开展网上公益培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好客山东品牌打造传播、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信息化等重点领域,举办了各类文旅行业、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7万余人次。先后举办《山东省从事研学旅行机构服务规范》宣贯班、东营市金牌导游素质提升培训班、青海省海北州研学旅行高端人才研修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文旅行业的培训班、临沭红色朱村旅游区岗前培训及运营管理培训班、东阿县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等100余期。同时有针对性地拓展礼仪培训、葡萄酒、插花、咖啡、茶艺、面点、烘焙等特色培训项目,做到社会培训与行业培训齐头并进,先后承担省市区各类社会服务培训60余项。
学院坚持问题导向、项目化工作路径,在服务行业企业创新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其中山东省职业教育·王煜琴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先后服务于潍坊市润竹山生态谷、诸城市永辉乡间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济南市平阴山东芳蕾玫瑰集团有限公司、潍坊市高密市红高粱集团等地方企业,助力当地挖掘特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集体收入,同时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当地政企高度认可和赞誉。
学院与山东演艺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山东旅游演艺研究院,作为副会长单位加入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演艺分会,首次开设旅游演艺课程,迈出了专业教学转型的第一步,组织学生参加了红色剧目《微山湖》的演出,先后在济宁和济南举行首演和公演共6场,现场观众数万人,250万人线上观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将胸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学院文旅方面的人才与科研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努力开拓学院发展新格局,在建设文旅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道路上阔步前行。
大众网记者 姜申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