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如何回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时代课题?这是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如何回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时代课题?这是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身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肩负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深入探索产教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使命。学院坚持“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前沿知识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教研融合机制
一是学院积极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链条,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二是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与产业部门、行业协会等的沟通和合作,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产教研融合的深入发展。三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企业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将工匠精神植入学子的血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
深化“三教”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一是学院紧密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对接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确保教育教学活动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二是鼓励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评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三是聘请高技术人才来校兼任教学工作,为学生传授行业前沿的实践经验、提供技术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进一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产业教授30余名,“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博士近70名,有国家级别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领衔的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80余名;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遴选首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50余家,鼓励教师在暑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生产流程和技术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建设,激发教师投身产教研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搭建产教研融合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学院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搭建产教研融合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聚焦地方支柱产业,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确保合作项目取得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学院“一室一院一中心”和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023年实现19项专利成果转化。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中国职教品牌
积极推动与德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促进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组织的交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输出多个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打造国际化双语数字化资源,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影响力;鼓励师生“走出去”,参与国际技能大赛、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探索跨国产教研融合模式,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国外校企共建中欧实习就业人才培养基地、马来西亚“徽匠工坊”等海外育人平台,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部门质量工程项目“安徽省‘三教’改革示范校”[项目编号:2022sjgg009]阶段性成果)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方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