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人物.访谈 >

全国人大代表秦和: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

2024-03-10 11:36:30 中国日报网 刘明太 韩俊红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秦和认为,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直接面向行业企业、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偏离了这个方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都难以落实。
 
  秦和表示,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多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许多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多年来,职业院校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秦和同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一大短板,依然面临着中等职业教育大幅萎缩、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职业院校盲目追求升学升格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解决上述问题,秦和认为,关键是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扭转职业教育的升学导向,大力培养能够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此,秦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合作不能停留于号召,也不能仅仅是通过行政手段让企业和学校“拉郎配”。推进校企合作,关键是理顺办学体制,切实将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鼓励支持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要创新办学体制,支持和要求中央企业率先举办职业院校;支持通讯、物联网、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的龙头民营企业举办职业院校;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在学校治理、招生招工、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这批企业的引领示范,切实理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将校企合作扎实开展起来。
 
  第二,打造管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办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多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单从数量和比例来看,成效是显著的。但目前的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偏低,许多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建议抬高“双师型”教师的准入门槛,从行业领先企业的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骨干中,遴选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同时,从职业院校中遴选优秀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生产过程,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尤其要打破“事业”和“企业”的体制机制壁垒,为“双师型”教师双向流动创造条件。
 
  第三,改善完善课程教材体系。课程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职业课程应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所学专业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第二类是岗位认证课程,主要针对具体岗位的需求。这两类课程相互支撑,不可替代。学习第一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历证书;学习第二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获得岗位认证证书。基于以上定位,建议对现有职业院校的课程教材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在此基础上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和岗位认证教材建设,防止简单用岗位认证教材替代专业教材。鼓励行业领先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编写职业教育教材。对职业教育课程教材,要定期进行修订,及时更新相关行业的最新进展。支持高水平企业编写岗位认证教材,为企业招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服务。
 
  第四,大力加强实习实训。职业院校学生到岗后能否直接上手,有赖于扎实的实习实训。一方面,要为职业院校建设或提供实习实训场地设施,便于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还需要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过程。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参加的实习,绝不能代替到企业的顶岗实习。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将实习实训基地直接建在职业院校或相关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严格标准,严格管理,避免“走过场”。
 
  第五,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办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有系统的政策保障。要督促各地不折不扣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按时拨付经费,保证职业院校运转。无论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还是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办学经费支持,对经费使用纳入严格监管。对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要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录、职称职务晋级等方面,要坚决取缔任何形式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歧视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职业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大有可为的良好氛围。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评估制度,坚决遏制盲目追求升学升格的倾向,将评估结果作为招生、拨款、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