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不断推进,产业导师的内涵不断丰富,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新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我国产业导师队伍建设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不断推进,产业导师的内涵不断丰富,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新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产业导师是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生推动力,是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的桥梁,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积极响应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职业教育需主动顺应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趋势,增强适应性和产教融合的深度。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也应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大趋势,更新理念,开拓创新,以提升建设水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以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明确产业导师的作用和价值,准确定位其角色。当前,产业导师作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中的高级别教师,部分学校过于强调其“兼职”属性。因此,要着力突出产业导师的稀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其教师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促进职业院校吸引更多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参与教育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要强化产业导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纽带作用,提升人才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建立产业导师梯队培养体系,疏通其成长通道。产业导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职业院校对产业导师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产业导师分层培养体系,将产业导师分为初、中、高三级梯队,开展有序、分级培养,补足其在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短板。要建立职级晋升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晋升标准,使其发展路径更加清晰。要构建职级与待遇关联机制,通过设立不同层级的薪酬待遇标准,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完善产业导师考核机制,激发其工作动力。考核是评估产业导师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针对产业导师参与教育教学意愿不强、时间不足、成就感不高等问题,要优化产业导师考核机制,采用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方法,将产业导师评价指标划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发展指标三类,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要建立物质、精神和发展三位一体的奖励体系,全方位激励产业导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职业满足感,促进产业导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者:杨晋,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授、物流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化课题研究“‘双会双元’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编号:TX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