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是职教大省,现有职业院校537所、在校生264.9万人,其中,中职学校448所、在校生133.6万人,高职院校89所、在校生131.3万人。
山东省是职教大省,现有职业院校537所、在校生264.9万人,其中,中职学校448所、在校生133.6万人,高职院校89所、在校生131.3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吸引力持续增强,与产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相契合、越来越相适应。2012年,基于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教育部支持山东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将试点逐步扩展至全省,为后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基于支持山东省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教育部与省委、省政府共同谋划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部省联合印发《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正式启动职教高地建设。2023年,基于支持山东省建设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教育部确定山东省为首批试点省份,部省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3〕6号),以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为主线,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10余年来,教育部与山东省连续三轮共建职业教育,一茬接一茬,创新步伐不停歇、改革主线不间断,成效显著。中央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称赞“山东一直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我们对外国际合作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山东的职业教育发展好不好,也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中国职业教育行不行”,副部长吴岩希望山东职业教育“多出经验、多出路径、多出范式”。
在教育部的科学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系统设计、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加速发展,贡献度显著增强。一方面,山东省职业教育的主要标志性成果在全 国稳居前列,两次入选国务院激励的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主要突破借鉴了山东省的首创做法,“职教改革看山东”成为全国广泛共识;另一方面,坚持扎根齐鲁大地,面向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服务产业、区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服务产业,全省各主要产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份,建立完善产教对话机制,省直14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11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个“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40余个混改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对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和主要产业园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全面参与,做深做实12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产教深度对接、双向赋能,服务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省级港航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山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订单学徒培养9846人,开展培训900余期、10万余人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7个,技术服务到款8900余万元;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是国家级联合体,以“数转智改”为主攻方向,校企共建产业学院77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150个,开展技术研发647项,现场工程师培养9535人,有力服务了德资企业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等世界级企业;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海洋强省、脱贫攻坚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二、服务县域,赋能新农人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着眼于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人留住人,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在特色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人才需求迫切的人口大县和经济大县、强县、特色县,遴选11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初中后“三二”连读教育,县域内高职院校达到25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28%,平均每年为县域输送近1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了一批在家门口创业的致富能手。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建设50所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探索“田间大学”“乡村学院”等办学模式,6所学校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校、居全国第1位。
三、服务“走出去”,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启动实施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有组织地推动校企“组团出海”。省直10部门联合出台支持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十项措施,教随产出、产教同行,鼓励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在外汇管理、国有资产使用、出入境、学历学位授予、境外院校教师聘用等方面大力支持。有组织地推动50所职业院校与央企和地方大型企业合作,建设15所“职业技能+中文”海外职业技术学院、57个办学点,并以山东的两位先贤“匠圣”鲁班、“中华科圣”墨子命名为“班·墨学院”,2023年培训海外员工3万余人次,为海外中资企业打造本土化技能人才队伍。
四、服务学校,将办学自主权充分交给学校。深化“放管服”改革,将研发机构设置、人才招聘、职称评审、内部薪酬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五项权利”,全部下放到学校。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业界优秀人才可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学校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对标产业变革和技术升级,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开发优质资源,放大服务倍增效能。专业方面,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省级按照每个专业群3000万投入标准,建设150个特色化专业(群)。课程与教材方面,投入1.5亿元,校企合作建设首批3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15种省级规划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山东职业教育资源云空间。教师方面,1117名“业界精英”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进入职校,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全省“双师”比例超过60%。实践基地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16市每市建设一个开放型大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错位建设194个分中心,构建技术领先、有效共享的实践基地体系。山东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稳居全国第1位,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数量分居全国第2、3位,全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数量,分居全国第1、2位。
五、服务学生,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围绕产业升级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中职学生既可以上高职专科和本科,又可以上应用型大学,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就业有了更大空间,也为山东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职教高考报名人数从2012年的不到4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26.5万人。近三年,全省中考招生中有9.37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而选择了中职,高考招生中有10.74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4.6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