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怀进鹏部长有关职业教育的金句(下)

2024-08-29 09:45:54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发展迅猛,备受关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发展迅猛,备受关注。今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年:教育综合改革、第一轮双高验收、“新双高”启动,办学条件达标、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技能大赛升级、职业院校升本……等一系列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正在推动。笔者整理了怀进鹏部长自21年以来的讲话、会谈、文章,梳理了其中的观点,总结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立德树人、高技能人才培育等十二方面的247条金句。8月27日分享了怀进鹏部长有关职业教育的金句(上)(100句)今天分享下篇,共七部分147句。
 
  五、立德树人
 
  101. 教育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带动引领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以教育适应性变革融入科技创新,努力塑造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的引领态势和竞争新优势。
 
  102. 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养造就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103. 要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素质、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104. 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
 
  105.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挖掘红色历史资源,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实施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师生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106. 要聚焦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07. 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08. 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109. 我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审美能力和劳动习惯,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10.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11.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挖掘西藏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增进民族团结。
 
  112. 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河南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资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
 
  113. 发挥海南独特红色资源优势,持续增强立德树人针对性和实效性。
 
  114. 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以优质数字资源服务革命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新生态。
 
  115. 着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统筹党员干部、教师、思政工作力量和学生四支队伍,抓好组织机制创新、社会实践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要素,整体构建大思政格局和育人生态。
 
  116.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实现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让各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和科学教育促进行动,发展好素质教育。
 
  117. 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以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118. 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119.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红色和民族教育资源,建设大思政教育实践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20. 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覆盖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和使用统编教材。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动,“大思政课”建设格局不断拓展。
 
  121. 希望贵州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用好丰富红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交流,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发挥先导作用。
 
  六、 高技能人才培养
 
  122.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3. 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常说人尽其才、行行出状元,我们期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124. 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125. 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产教融合型优质教材,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实训项目,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促进产教融合高效益、办学质量高水平。

       126. 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127.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128. 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
 
  129. 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学生在一线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130. 努力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1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掀起课堂革命,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稳步提升。
 
  132. 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133. 立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全方位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与人才链、教育链有效对接,建设好新型实训中心。
 
  134. 要聚焦产业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实践中心。
 
  135. 要把统筹谋划、科学决策作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共同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136. 双方要推进工程教育标准对接和质量认证,发挥职教合作机制平台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示范引领未来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37. 要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做好科教协同,做深产教融合,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138. 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39.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40.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41. 要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142. 坚持“四个面向”,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高校科研平台的体系化建设,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43. 我们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144.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145.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
 
  七、 职教师资队伍
 
  146. 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147.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拓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新思路,推进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制度改革,营造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社会风尚,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
 
  148.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广大师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情怀更加厚植。
 
  149. 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引领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深刻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珍惜教师荣誉,躬耕三尺讲台,当好师者榜样,坚守职业信念,把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以实际行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150. 要建设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着重打造和培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弘扬“让学生出彩”的职业理想,增强职教教师荣耀感、获得感、幸福感。
 
  151. 教育变革要抓住教师这个关键,教师是教育变革的主要推动者。
 
  152.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政府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建立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成长等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
 
  153. 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推进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服务制度改革,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提供好的环境。
 
  154. 突出尊师重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55. 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
 
  156. 要紧扣培养时代新人,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首要工程,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塑造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
 
  八、 数字化
 
  157. 推进数字化教育,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58.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159. 要按照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要求,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160. 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161. 要聚焦“应用、共享、创新”这一主题,广泛汇聚智慧,有效凝聚共识,共商共建共享,携手打造数字教育新引擎,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
 
  162. 全面深化数字教育合作,共享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经验和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能力,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与包容的发展。
 
  163. 推动教育数字化和绿色转型,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64. 坚持适变应变与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应推动教育变革,提高数字化与绿色转型能力。
 
  165. 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改变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帮助人们适应数字化时代。
 
  166. 通过绿色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67. 推进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更加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168. 突出数字赋能,发挥智慧教育新优势。
 
  169. 教育数字化是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170. 我们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与个性化教学,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171. 要以数字化赋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生数字化素养。
 
  172. 教育变革要以数字化为杠杆。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国实施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坚持应用为王,秉持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理念,集成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聚合高质量、体系化、全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全民提供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服务,偏远地区师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更好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和教育改革创新。中国坚持“数字向善”,加强对学习者隐私权益保护,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更有温度的教育。
 
  173. 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提效增速,职业教育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在助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174. 着眼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能力建设、更好促进职普融通,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晋升空间和发展通道,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产业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
 
  175. 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力度,与产业合作加强职业教育课程、设备、标准建设,优化鲁班工坊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中形成的产品标准、实训标准、课程标准,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金砖国家建立职业教育长效合作机制。
 
  176. 应对数字经济和数字发展,我们的学生既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也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177. 数字教育属于数字中国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更加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178. 我们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先后三年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来研究、开发和汇聚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务平台。
 
  179. 要高度关注并公平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创新要素赋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开放包容品质,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180. 们以“应用为王”来建设这个平台,就是让学生离不开、用得上,让老师离不开、用得上,我们体会这就是最大的民生,是更好的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教育。
 
  181. 我们还要做优公共服务资源,搭建学习型系统,实现终身教育的数字平台。对我们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
 
  182. 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有更好的机会,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祉。
 
  183. 未来的智慧教育平台,第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叫作集成化。第二,抓住智能化发展的空间,我们叫作智能化。第三,要推进国际化。用简单的术语,叫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简称为“3I”,中文的谐音叫“爱教育”。
 
  184. 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转型,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185. 数字教育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解答教育如何更好服务现代化、更好成就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打开了希望之门。
 
  186. 数字时代知识创新加快,需要社会成员每一个人掌握学习新品质、工作新技能、交往新素养。数字教育将推动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重塑学校教学形态,打造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和智能化、泛在化的未来学校,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赋能学习者更好应对未来挑战、更好包容社会发展。
 
  187. 发展数字教育,能够培养适应和引领数字时代的现代化人才,能够推进跨圈层、跨国界、跨文化学习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让人类文明朝着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方向不断前进。
 
  188. 我们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突出应用服务导向,?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将中国数字教育打造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平台,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与变革提供有效选择。
 
  九、 教育评价
 
  189. 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数字化转型。
 
  190. 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化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评价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91. 以评价改革牵引办学模式改革。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健全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改进职业学校评价,引导不同类型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提高支撑国家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92. 以评价改革牵引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评价的标准引领,完善教育督导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193. 以评价改革牵引保障机制改革。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夯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
 
  194. 要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开展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教育贡献。
 
  195. 我们将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
 
  196.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
 
  197. 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98.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199. 紧扣激发动力活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改革创新。
 
  200. 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
 
  十、 教育国际化
 
  201. 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2. 着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我们将找准教育对外开放突破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强国际教育科研合作,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3. 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找准教育对外开放突破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204. 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205. 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战略策略,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06. 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院校“随企出海”,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创新“中文+职业技能”等方式,持续办好鲁班工坊等项目。
 
  207. 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并不断开拓的方向。要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扩大高水平合作办学,创新观念、制度和政策,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网络,设立典型示范项目,开辟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路径、新赛道。
 
  208. 把学校和教师作为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基础,激发学校创新活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保障并提高教师待遇。
 
  209.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教育督导“长牙齿”效应。
 
  210. 要不断深化改革,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设计新的标准,融入国际体系,凸显中国特色产教融合和技术特色,全方位展示鲁班工坊等职业教育品牌,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
 
  211. 智慧教育助力职业教育,让更多人获得职业发展能力。
 
  212. 夯实职业教育合作,以中国—东盟职教联合会成立为契机,深化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资源共享、标准共建和学分互认等合作,助力本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发展;
 
  213.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214. 着力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我们将深入部署和加强两个“先行先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适配度”上先行先试。
 
  215. 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不断突破,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216. 怀进鹏对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明确办学定位,坚持以工科为特色,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教师科研服务能力;优化办学形态,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水平等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217. 以“四新”建设引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深化组织模式、理论研究、内容方式创新, 全面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218. 要切实提高认识,以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为契机,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19. 把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作为融合发展的突破点。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220. 要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一批国际合作交流品牌。
 
  221. 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
 
  222. 中国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223. 要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善作善成,做好基础教育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做强做精以及“双一流”建设、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创造性地推动重大决策部署一项项落地生根。
 
  224. 要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生态雨林”,丰富课程体系,增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有力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构建以能力、效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225. 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26. 教育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7. 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228. 立足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教育“走出去”和“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浙江样板。
 
  229. 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不断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速提质。
 
  十一、 学习型社会
 
  230. 我们将深入推动终身学习,利用数字技术为在职人员提供灵活多样的继续学习机会,为职业发展与转型提供培训,为老龄人口构建新型老年大学体系,积极推动完善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等制度,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31. 办有温度的教育。
 
  232. 中国坚持优先投入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更公平包容高质量的教育,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以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并将数字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重要突破口,通过3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有效支撑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交流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有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撑全民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233. 中国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积极培育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能力。
 
  234.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235.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236. 大力发展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的高等教育;

       237. 我们必须把办好教育作为通向光明未来的桥梁,优先发展教育,主动变革教育,以赋能个人,重塑社会,引领未来。

       238. 面向未来,教育要主动变革,有所作为。

       239. 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普特融合、职特融合,医教、康教和科教融合,创设融合教育环境,做到“应随尽随、应融尽融”。
 
  240. 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老年大学,更好推进国家数字大学建设,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十二、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241. 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深入做好高校定点帮扶,以定点帮扶为纽带深化高校帮扶到县的紧密联系,以乡村人才和产业振兴为重点持续释放高校助力乡村的潜能,以创新试验为动力丰富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组团帮扶为手段汇聚高校帮扶合力。
 
  242. 要树立大农业观,既要把握好教育规律,也要思考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坚持试点先行,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要推动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同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学科建设,大力推动科技小院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43. 要推动教育布局结构与城镇化要求相适应,优化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为“三农”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44. 要持续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加快构建高质量农林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作用,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学校教育浸润作用。
 
  245. 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把数字化作为创新乡村教育的有效手段,形成实用管用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应乡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数字支教。
 
  246.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入推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推动构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
 
  247. 加强涉农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分类指导,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
       
来源:“职教智慧”公众号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