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青岛,刚刚经过一场细蒙蒙的春雨,海天一色,草木葱茏。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刚刚用过晚餐的学子们,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涌向学校的艺术厅,这里将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青马杯”传承五四精神微宣讲比赛。
海报新闻记者 刘佳琦 报道
5月的青岛,刚刚经过一场细蒙蒙的春雨,海天一色,草木葱茏。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刚刚用过晚餐的学子们,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涌向学校的艺术厅,这里将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青马杯”传承五四精神微宣讲比赛。
“青马杯”传承五四精神微宣讲比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的一种形式。讲课的主角是学生,组织活动的主体是学院党支部带领下的思政学生社团。6月份,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有红色家书诵读比赛、劳模精神宣讲比赛,7月份还有主旋律歌曲诵唱……这一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讲”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具体呈现,而其中浸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
从乡土中寻找思政资源,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有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土与每个人都有着血脉联系。从教育角度来讲,乡土是最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大思政课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对于服务地方发展的高职院校,善用地方资源开展大思政课,是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劳模文化、匠心文化、志愿文化等在内的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开展立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显著。该成果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青马杯”传承五四精神微宣讲比赛,就是充分结合了青岛地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而开展的。五四运动与青岛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此前,学校也为学生们开设了青岛同城大课堂之“五四运动与青岛”专题,让学生从党史角度深刻领会五四精神与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关联;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青岛五四广场以及象征五四精神的“五月的风”雕塑,参观青岛工人运动纪念馆等方式,深刻了解这段历史。同学们再去结合自身讲“五四精神”,就有了烟火气、泥土气,认知就有了情感。主办活动的王敏老师说,同学们在准备宣讲稿子时很投入,自己查阅资料,多次打磨,演讲时带着情感,动情处热泪盈眶,学生不仅完成了自我教育,也感染了他们的同学同辈。这种教育由老师引领,最终由学生自我完成。
同样,劳模精神的宣讲对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来讲,也有别样的泥土气息。青岛是工匠之城,知名企业云集,涌现出了郝建秀、许振超、张连钢、郭锐、尹星等一大批劳动模范、时代先锋、大国工匠等英模人物。这对思政课教学来讲是宝贵的资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运用地方优势,结合高职育人特点和思政课教学规律,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将劳模人物请进来讲思政课,让同学们结合职业发展宣讲劳模精神,将青岛市劳模工匠展示馆等场所设立为思政课教学基地等,立体化打造了以劳模精神为切入点的大思政课堂,让思政课堂真正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成长产生了深度关联。
挖掘青岛红色文化进行浸润式思政教育,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的重要教改内容。9位教师受聘为青岛党史史志库专家。学校开展了红色沉浸式课堂《岛城风云》教学。课堂以1925年党的早期领导者李慰农组织领导青岛工人大罢工的真实历史故事为背景,展示了李慰农及其革命战友英勇斗争、慷慨赴死的革命事迹。在红色沉浸式课堂情景演绎中,学生们分别扮演工人、记者、民族企业家等,出身背景各有不同,有封建地主家庭、资本家家庭、军阀家庭、农民家庭等。尽管他们身份、背景不同,通过情景演绎中的述身世、谈革命、查叛徒,都最终达成了一心向党、为革命事业甘心赴死的决心。最后在入党宣誓、革命前写下遗书等环节,活动达到高潮,参与体验的老师、学生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学生们表示,活动让他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最后写“遗书”的环节,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感觉到理想信念的确立是水到渠成。
用家乡调研涵养家国情怀,提高理论水平
每年冬季学期的家乡社会调研,是青职学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传统项目。一开始,学生们也有些小情绪,冬季学期正是春节走亲访友“嗨”起来的时候,写作业多没劲。但是真正到春季学期交作业的时候,老师还是被同学们的创意“惊艳”到了。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责任感被调动起来了。
家乡社会调研的结果呈现并不是书面报告,而是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小视频。调研地区是每个同学所在的家乡,客观上每个同学都是家乡的代言人。选择家乡作为社会调研场所,是有特别用意的。指导教师介绍说,家与国是分不开的,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家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又是拥有血缘关系、生命联系的故土,拥有开展社会调研的最丰富的人脉资源,选择家乡作为调研对象,有情感支撑,有探求欲望,有便捷平台,有为家乡代言的责任感,而无数学生的家乡故事汇聚起来,就是共同的家国故事。
社会调研主题包括家乡四史、家乡现代化变迁等。调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访谈、可以讲述。春季学期开学后调研作品提交上来,同学们还要经历一场调研答辩。每到这时,又是一场学生的宣讲课堂。老师们看到了学生们的观察、思索和收获。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来自乡土的泥土芬芳。伴着浓浓乡音的乡亲父老走进镜头,以朴素的家长里短回答着调研学生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们也在答辩中告诉同学们,他是通过这次调研才知道家乡还有这样的英雄人物那样的革命事迹。当同学们在讲述时,自豪之感溢于言表。他们在向同学们宣传、介绍家乡故事的时候,那种说服教育的声势,告诉老师们,此时此刻,他作为“小老师”,已经完全理解了那些书本上的理论文字。
将思政课堂带进社区,增强实践能力
大思政课的开拓,除了对社会资源的运用,还包括对社会的反哺反馈。在反哺反馈中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今年3月,正值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1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走进薛家岛街道,开启了“理论+文艺”双浸润思政宣讲移动课堂进基层的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项目。以生动鲜活、内涵深刻的理论讲座和喜闻乐见、朝气蓬勃的文艺节目,给现场三百多名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带来了主题为“雷锋精神正青春 争做时代追‘锋’人”的精彩宣讲课堂。理论宣讲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而红色文艺展演则由学校研学社和青马课堂等社团学生组成的“习声回响”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的队员们担纲。“理论+文艺”双浸润思政宣讲移动课堂的开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音连社音、飞入百姓心”手拉手移动思政课堂的又一创新尝试。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党音连社音、飞入百姓心”手拉手移动思政课堂,旨在更好对接服务社团、社区、社企,通过搭建“校、社、企”联建平台,手拉手开设“理论宣讲课堂、服务实践课堂、学习体悟课堂”三大移动课堂。以聚焦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为课堂主题,以服务解决联建单位“订单需求”为课堂内容,以讲座、竞赛、汇演、党团课、参观等立体课堂为形式,以学校、社区、企业、展馆为场地,两年来学校与10余家社区、企业组成联建共同体,共同举办了面向企业、社区、机关单位等多样化群体的20余堂移动思政课堂。对于老师来讲,移动课堂对他们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挑战更大。挑战引发了动力,客观上锻炼了队伍,反哺了校内思政课堂。对于学生来讲,移动课堂既是“输入”也是“输出”。在两者的互动中,他们完成了对思政内容从一般了解到深度认同的转变,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提升。
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上。经过思政课程改革,课堂质量获得显著提升,学生群体获得了成长。身为青岛市十佳思政名师的张婷教授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数控技术专业的大专生在她的思政课堂上萌生了将来成为一名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梦想。2023年的一天,这位学生打来电话告诉她:老师,谢谢您对我的教导,我考上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他努力学习,一步步走在追寻梦想的路上。这样的学生并不是个例。点燃学生的梦想,让每个学生因此获得成长,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所在,也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