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院校动态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象驱动+理论联动+实践活动”形成“传统文化+”效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2024-06-22 10:19:00 孙雅雯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背景下,为解决以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学生低参与感低兴趣度、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深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展“课堂革命”。

  一、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背景下,为解决以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学生低参与感低兴趣度、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深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展“课堂革命”。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五育并举——立德、启智、健体、审美、勤劳”为核心课程标准,采用了“双向度八环节,三方式六策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鉴古+知今”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大思政课”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学习空间与资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则创新性的运用“现象驱动+理论联动+实践活动”的课堂策略,通过社会现象或时事案例作为任务驱动,将古今知识理论进行联动讲解与讨论分析,并在“八环节”的课堂环境中组织对应的实践活动,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与日用平常中加深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体验、感知与践行,将课堂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新时代青年。本课程课堂革命也取得了显著的育人实效,师生在各项文化类比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一项、省级奖项二十余项;在学习通平台上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微课视频十余个;还创编了《习近平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论述摘编》作为课程的政策支撑;所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也多次被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二、拟解决问题
 
  (一)解决以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学生低参与感、低兴趣度的难题。
 
  传统课堂教学逻辑中,教师多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学生对于课堂内容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较低,对课堂的兴趣度也逐渐下降,所以,学生很难一以贯之并持之以恒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致使课堂教学质量不佳,故而,无论教师做再多再精彩的教学设计,只要学生不感兴趣且未能参与其中,皆是徒劳。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向?学生向”的双向度课堂实施形式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学生做课堂主体,与教师双向互动、轮流主导,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度,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二)破解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深的困局。
 
  以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通常以教师的口头讲授为主,虽有一定成效,但无法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并缺少将内化于心的思政元素外化于行的契机。因此,要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鉴古+知今”这八个环节的学习环境相联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各个维度中都有机的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并能及时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回馈应用到各个方面。
 
  (三)破解传统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实践形式与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学情复杂,不同专业之间、不同班级之间甚至不同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学习差异,以往固定的课程内容、单一的实践形式与统一的评价标准必然不能全面的适应每一位学生。因此,应敏锐地捕捉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不同,并提供适合的学习方案,最终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本项目通过设置可供自由搭配选择的差异化的课程内容、实践形式与评价标准,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性格特点和专业特长,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三、问题解决策略
 
  (一)解决思路:


 
  为了实现从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我们积极探索“教师向?学生向”的“双向度”课堂实施取向。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研究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这种双向互动、轮流主导的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课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在打造多元课堂环境方面,我们致力于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鉴古+知今”的“八环节”课堂环境。在课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活动,让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文化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线上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线下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校内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讲座,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校外与社会机构和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和学习空间。同时,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为学生定制“内容方式+实践方式+评价方式”的“三方式”相互辐射的差异化学习方案。在内容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在实践方式上,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表演、调研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个人展示、小组合作、项目实践、课堂表现、题目测试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进一步完善“课前自学→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实战演练→多元评价→效果优化”六种课堂教学策略。课前自学让学生在上课前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任务驱动通过明确具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战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多元评价得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效果优化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做法和具体实施
 
  1.优化课程设置
 
  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五育并举——立德、启智、健体、审美、勤劳”为核心课程标准,并将其与学生的专业有机融合,精心构建了“传统文化+思政+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如在给海运学院相关专业班级授课时,我们重点讲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剖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使学生不仅了解到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辉煌成就,更深刻领悟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内涵。同时,将这种精神与现代海运业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
 
  再如无人机专业班级,我们则着重讲述墨子木鸢、鲁班木鹊等古代飞行器的发明创造,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融入工匠精神、探索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对教学模块与内容进行了精心调整,增加了实践与比赛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与团队项目实践,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竟赛,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激发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传统文化专题微电影拍摄制作的项目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者。
 
  2.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了“双向度八环节,三方式六策略”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鉴古+知今”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大思政课”课堂环境。
 
  在“课内+课外”的环境中,不仅注重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还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例如,课前有自主学习任务,在学习古代文学专题前准备一本文学书籍的书评分享;课后有阅读任务,在学习完道家专题要读完《老子》原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则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渠道,线下教学则注重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校内+校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校园的界限,将教学场所拓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与超星企业、良渚文化博物院、运河文化博物院、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社会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场景。
 
  “鉴古+知今”的教学策略则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通过举办华夏故事听我讲·国学知识大赛、中华传统才艺大赛、经典诵读大赛、诗词讲解大赛、古风游园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在课堂上古今理论知识联动,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能够思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现象驱动+理论联动+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策略,融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分析时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在现象驱动方面,我们会精心设计各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活动。在绪论篇中,我们通过亚运会、热播影视剧、热门文化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亚运会开幕式上精彩绝伦的文艺表演、热播影视剧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热门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等,都成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现象,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在理论联动环节,我们会系统地开展古今中外理论联动教学。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丰富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儒家文化专题时,我们通过“亲亲相隐”与“北大学生弑母案”的对比专题研讨来引发思考与讨论。“亲亲相隐”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亲情伦理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北大学生弑母案”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社会事件。通过对比这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文化中的亲情伦理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正确处理亲情与法律的关系。这种对比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学习茶文化时,我们应用教具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宋代点茶。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宋代点茶的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举办华夏故事听我讲·国学知识大赛、中华传统才艺大赛、经典诵读大赛、诗词讲解大赛、古风游园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这种实践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丰富教学资源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我们致力于开发具有本校及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如我们的多媒体课件融合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微课视频则通过拍摄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真实的学习体验。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与良渚文化博物院、区非遗馆展开合作,请专家、非遗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或指导,是我们丰富教学资源的重要举措。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非遗工作室等,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真切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4.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我们与超星企业、良渚文化博物院、运河文化博物院、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社会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如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大学生艺术节等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文化类比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效果
 
  本课堂改革的成功实施带来了显著且令人欣喜的成果,在学校中形成了“传统文化+”的效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通过精心的教学与实践,学生在各类文化竞赛中表现出色,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多次斩获佳绩,不仅荣获国家级三等奖,还多次夺得省级二等奖等优异名次。
 
  课程还完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融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灵活的学习体验。同时,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类精品活动,如如引人入胜的“华夏故事听我讲”,充满挑战的“国学知识大赛”,展现才艺的“中华传统才艺大赛”,以及启迪智慧的“国学大讲堂”等校园活动,并多次被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校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五、创新与示范
 
  (一)教学模式创新
 
  我们成功构建了“现象驱动+理论联动+实践活动”的独特教学模式。以社会现象或实施案例作为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后,通过深入浅出的古今中外理论联动讲解,为学生系统梳理和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使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最后,精心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资源整合创新
 
  在课程资源整合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创新。充分整合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古今中外等多样化的资源,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思政课”学习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海量丰富的学习素材,还搭建了众多优质的实践平台,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三)评价方式创新
 
  为了更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再仅仅关注学习成果,而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纳入评价范畴。综合考量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方面的表现,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本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在学校内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有益借鉴和参考。
 
  六、反思与改进
 
  (一)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前自学阶段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2.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等。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改进措施
 
  1.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开展课前线上学习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2.优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前做好活动策划,选定学生负责人、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继续拓展与相关企业、文化机构合作,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资源。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