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35年时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
为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35年时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工匠队伍”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是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的源头活水。造就数以万计的“工匠队伍”,必须强化职业教育强大的“造血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造就一大批“专业技术高超、综合素养优异、工匠精神良好”的“工匠队伍”不仅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更是“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最好诠释。
当前,高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一大挑战。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但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数据显示,我国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达85.0%,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35.5%。检视“工匠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不难发现,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另一方面服务科技研发与转化、数字化经营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等复合型创新型产业的工人仍相对匮乏,“千工好招,一技难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要实现2035年“工匠队伍”建设既定目标,必须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造血功能”,营建丰盈的“储血库”,才能源源不断为“工匠队伍”输入新鲜“血液”。
一方面,必须把高质量作为首要任务,走深走实内涵式发展之路。“亲产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属性。依托产业办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必须一以贯之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动员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跟随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缩短劳动力市场向教育系统的反馈链条。加快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打造现代“双师型”职教师资,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教师。提升办学条件和教学能力,创建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另一方面,必须把协同育人作为内在要求,走深走实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复合型、创新性是“大国工匠”的典型特征。因此,要按照《意见》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大力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青年技能人才锻造行动。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推进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
此外,必须以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赋能产业工人知识和技能持续有机更新。“工匠队伍”的技能和素养只有随产业迭代升级而不断提升,才能适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必须按照《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等专业平台价值,深入实施劳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学历教育班、高级研修班等产业工人继续教育项目,对产业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拓展其成长空间。同时,应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产业工人进行在线学习、资源共享等提供便捷服务和个性化提升路径,使他们获得精准支持和帮助,真正构建起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的“工匠队伍”终身教育和培训体系,持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更多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得以涌现。
(作者:张筠,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