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职业大学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强化质量保证组织体系、优化质量管理制度、量化质量建设标准、精化质量评价反馈、固化质量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南通职业大学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强化质量保证组织体系、优化质量管理制度、量化质量建设标准、精化质量评价反馈、固化质量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统筹规划
强化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一是成立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主任委员,全面领导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下设诊改办公室以及5个专项工作小组,形成了上下呼应、纵横联动的组织体系。二是建立教改“种子库”和诊改专家智库。开展相关课题研究30余项,为专业和课程诊改提供人员准备和理论储备。三是构建内外相融的督导专家体系。牵头南通市内7所高校成立“南通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联盟”,遴选资深教师、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教研专家102名,覆盖高职专业分类16个,实现了专家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持续推进校级督导团建设,规范督导选拔机制,并实行动态调整,校级督导团目前拥有校级督导专家100名,督导专家的年龄、学历结构持续优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规范实施
优化质量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修订《听课管理办法》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严格把控课堂教学质量,把学校育人主阵地建强建好。二是持续优化督导管理制度。连续3年修订《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督导工作流程,提升督导职业素养。三是研制专业、课程诊改机制。研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运行方案》《专业建设质量诊改方案》《课程建设质量诊改方案》,对诊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诊改工作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科学评价
量化质量建设标准
一是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专业、课程建设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指挥棒”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二是细化量化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发挥诊改专家智库作用,遵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质量标准量化指标体系》《课程建设质量标准量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差异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坚持与时俱进、分类评价,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和课程类型特征,持续改进理论课、理实一体课、思政课、实践课、体育课课堂评价标准。学校连续5年开展示范督导、评估督导和诊断督导活动,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整体提升。通过“晒课”和专家评议,评选出22名优师,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有的放矢
精化质量评价反馈
一是闭环管理、全过程留痕。构建质量管理闭环,建设教学质量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质量数据全闭环运行。二是全数据采集、多角度分析、点到点反馈。每名授课教师每年至少被督导听课1次、被学生评价2次、被同行评价1次,所有教学包提前上网备查,所有开课专业和在授课程每年诊断1次、反馈1次、改进1次,3年为1轮;用数据和图表说话,动态展示被评对象的量化评分和所处位置,向专业、课程、教师个人出具质量分析报告,并支持扫码查阅。三是有诊必改、螺旋上升。专家锁定问题后必须在系统中录入建议,被评对象接受反馈后必须将改进目标和举措录入“改进工作目标任务系统”,并按时更新、接受督查。四是建成“教学质量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评教活动全信息化,评教效率大幅提高;进行教师排名、同指标不同教师比较、教师教学质量发展曲线等深度分析,并通过图形直观展现,通过调阅分析结果,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力,使其改进措施更加精准高效;将各类评价标准融入信息化平台,定期采集教学状态数据并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标准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显现。
夯实根基
固化质量文化发展成果
一是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总支组织实施、党支部考核评价的师德师风建设三级工作体系,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办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师德素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二是启动实施“质量意识提升工程”。将教学水平、职业素养和资源建设能力作为衡量合格教师的标准,精心设计岗位标准“样板房”,在上岗、评优和职称评定前进行教学能力评估,变目标考核为过程约束。三是开展质量意识培训活动。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教职工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提升。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基于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五育’体系构建及诊改研究”[课题编号:2021SJB0857]阶段性成果)
(朱震震 周君 贡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