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在适应社会变迁而进行的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本位价值观与个体本位价值观这两种鲜明的价值观。其中,社会本位价值观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人的需要完全受制于社会的需要,衡量职业教育的成败得失,要以它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维持社会的繁荣为标尺。
职业教育在适应社会变迁而进行的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本位价值观与个体本位价值观这两种鲜明的价值观。其中,社会本位价值观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人的需要完全受制于社会的需要,衡量职业教育的成败得失,要以它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维持社会的繁荣为标尺。在社会本位价值观影响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某一专业或领域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传授技术为主,一旦专业教育不能培养专门人才而转之以人文教育为主,就将失去能力教育的本质内涵。个体本位价值观主张从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角度考量职业教育的价值,认为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是授予个人谋生的知识和本领,促进个体的完善和发展。在个体本位价值观影响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教育的个体价值,倡导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认为要学“做事”必先学“做人”,强调人文教育的价值大于技术教育,知识教育的价值大于能力教育,以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为主,以既往文化与道德教化为最高价值的知识教育理念。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并且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导着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负责人已意识到单纯强调某一种价值观的弊端,并认识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容,对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来说同等重要,并通过政策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但在职业教育实际运行过程中,过度强调技术学习、强化技能教学、传授技术为主等“重技轻文”的现象却一直存在。这一现象引起职业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孙长远、庞学光发表的《惟“何以为生”: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一文,就是颇具代表性的探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文章。该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何以为生”是职业教育的现实规定性,辨证地指出职业教育授以“何以为生”的本领反映了它的质的规定性,职业教育实施“何以为生”的教育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紧接着,该文从职业教育实践出发,审视惟“何以为生”职业教育的现实表征,即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过早或过度的专业化、教学实践中主体性缺失,以及轻视或忽视人文课程等“物化现象”。而职业教育这种惟“何以为生”教育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着办学理念,以及片面强调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社会价值)的价值取向。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从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现在读来,文中的这些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问题产生与化解的交替运动并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运动论是一致的。从根本上来看,贯穿于职业教育发展始终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或“实现个体内在发展需要”的交替演变过程,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孙长远、庞学光在文中所指出的:“职业教育适应‘何以为生’这种现实的规定性,也应该否定和超越这种规定性。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它必然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并非纯粹传习技能的‘工具性’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授以未来的劳动者‘何以为生’的本领和适应社会现实的规定性,更应该引领他们思考‘为何而生’,在关注有限的生存适应教育的同时,更需要他们去思考人之为人、人性之根本。‘为何而生’是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问,是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之意义与目的的终极思考。引领学习者思考‘为何而生’,是职业教育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不仅如此,单纯地把社会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衡量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个人当作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工具,忘记了个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自身也有多种需要应当得到满足。社会价值实际上构成了个体价值赖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人们所追求的个体价值只能在社会内部得到满足,个体只能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因而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用,同时也是对于个人的效用。正如孙长远、庞学光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应该摒弃非此即彼的做法,以一种共生的视野审视劳动者生存能力的培养,即实现‘何以为生’教育与‘为何而生’教育的融通”。
马克思明确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传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已被人们所扬弃,取而代之的是矛盾双方的有机融合或有机结合。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只有从统一中去把握对立,从对立中理解统一,把对立和统一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问题的解决,追求的不是折中意义上的调和状态,而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动态平衡及其之间的协同效应。易言之,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协调职业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为旨归。《惟“何以为生”: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一文中给出的答案是:超越惟“何以为生”的教育,即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应“确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职业人;开展价值教育的实践活动”。这三个方面的策略虽然各有所侧重,却又彼此关联,对于改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惟“何以为生”的问题,以及实施“为何而生”的教育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融通“何以为生”的教育与“为何而生”的教育。因此,未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中还应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措施。
其一,坚持职业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辩证统一。社会价值实际上构成了个体价值赖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人们所追求的个体价值只能在社会内部得到满足,个体只能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因而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用,同时也是对于个人的效用。正如孙长远、庞学光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开展价值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平衡发展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助于劳动者发现真正属于自身的生命价值与文化生命,使劳动者真正成‘人’,并且感受其人生的真正幸福与乐趣……职业教育领域倡导价值教育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克服惟‘专业主义’倾向带来的弊病,消除职业教育惟‘何以为生’的弊端而应该采取的重要策略。”然而,理想并不是现实。就职业教育史的演变而言,职业教育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还从未实现过这一理想(即同时实现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状态,而是往往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伴随着部分个体价值的牺牲。因此我们看到,不管各个时代采取何种方式来解决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所采取的总的原则却是历来相同的,那就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往往以个体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其二,在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选择上,规避“通而不专”与“专而不通”的左右摇摆现象。《惟“何以为生”: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何以为生’教育与‘为何而生’教育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何以为生’教育为劳动者提供生存的本领,为其物质生活的满足提供基础;‘为何而生’教育促进学习者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发展,引领他们去思考和追问生活的意义”。这是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角度解释了完满的职业人应该具有的发展向度。而在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中,“通”“专”左右摇摆现象仍然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现实问题。因为这一摇摆现象既无助于职业教育应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挑战,又不利于劳动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化的要求。毫不夸张地说,片面地强调“通”或“专”,都会将职业教育置于功能紊乱和生存危机之中。因此,辩证地认识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或减法,而是将融合的发展原则、教学理念和课程模式等内容全面地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实践之中,在“专”中求“通”,在“通”上求“专”。这也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的关键。
同时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在强调通专融合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在实践中遵循“因科而异”“因校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例,职业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灵活、多元的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的引导下,搭建多元、多样的实践实训平台供学生选用,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其三,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职业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区分哪些领域和内容应该由政府主导,哪些项目和要素应该进行市场化改革。进而言之,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政府,因为政府一直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导者,即市场调节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归根结底是由政府决定的,甚至要不要市场,市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由政府决定的。可以说,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职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应有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市场调节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独特作用。因此,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完全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既无可行性,也没必要性,但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竞争性、灵活性和敏锐性来弥补政府主导的相对不足之处,应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高效配置的应然选择。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也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方位,主动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努力满足、承担起人们群众和经济社会对多层次、多样性、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促进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指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由此,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不仅需要关注职业教育所处时代环境所呈现的发展需求,更需关注个体作为人的主体性发展需求,从而避免因为发展理念中的价值指向的偏颇,而导致自身本质属性的异化。(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