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回炉”读职校成为近期社会热点话题,有一种说法认为高校毕业生选择“回炉”是迫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作为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笔者认为这样的偏见需要及时破除。
高校毕业生“回炉”读职校成为近期社会热点话题,有一种说法认为高校毕业生选择“回炉”是迫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作为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笔者认为这样的偏见需要及时破除。
以往,由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甚至鄙薄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失败者的教育,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即便选择去职业学校就读,也往往是无奈之举。
但是,现实情况已经变了。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就业形势严峻。但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缺口正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障碍。据人社部统计,2022年我国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就将达到近3000万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回炉”进入职业院校重修职业技能,已经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主动选择。这表明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认为读职业学校是一件“丢人”的事,而是认为如果想要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需要学历的“敲门砖”,更需要技术的“金刚钻”。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和学术背景,培养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而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既有扎实技能又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将更有优势。可以预见,这些主动求变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必将会抓住更多发展机遇。而他们就是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的明证,是冲破大众对于职业教育偏见的抓手。随着他们示范作用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能也会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而当人们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包裹在职业教育周围的偏见和歧视也会慢慢消融。
为了让全社会进一步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等重要”的共识,形成尊重技术的良好风气,彻底打通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通道,职业学校应该首先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的人才需求,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和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产业相融合、实习与就业相衔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打破“老路子”,积极与企业、产业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培养方法、育人机制,形成产学合作的新型办学体制。同时要继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学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质量、德育工作等方面下功夫,踏踏实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从而赢得学生的口碑与社会的赞誉,办出职业学校的品牌和特色,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高校毕业生“回炉”读职校让我们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唯有大力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打破单一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让职业教育成为更多学生的优选项。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