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生事物,作为曾经的高职领头羊的职业本科学校,必须突破原有高职办学理念和思维惯性,用实践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宏观指示、中观要求。在“稳步发展”“三个不变(类型不变、模式不变、定位不变)”原则框架下,职业本科学校应该在微观落实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围绕“如何办、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做好实践进路选择,探索质量为本、行稳致远的特色发展路径,凝练出可推广、可借鉴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模式,办出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满足产业人才需求、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本科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生事物,作为曾经的高职领头羊的职业本科学校,必须突破原有高职办学理念和思维惯性,用实践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宏观指示、中观要求。在“稳步发展”“三个不变(类型不变、模式不变、定位不变)”原则框架下,职业本科学校应该在微观落实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围绕“如何办、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做好实践进路选择,探索质量为本、行稳致远的特色发展路径,凝练出可推广、可借鉴的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模式,办出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满足产业人才需求、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本科教育。
一、坚持类型赛道,廓清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特色是职业本科的灵魂。因此,职业本科学校必须坚守职业类型办学赛道,旗帜鲜明地将职业和工作作为办学逻辑起点,通过高质量人才需求调研,廓清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本科教育强调针对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作,即职业本科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是将先进技术与精湛技能相融合,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或进行复杂操作的现场工程师。例如,某职业技术大学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胜任科技成果与实验成果转化工作,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复杂技术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生产服务一线管理(团队管理、技术管理、成本与质量管理)能力、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即“一基四能”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产教融合,构建命运共同体
职业本科学校作为新型大学机构,要依法全面、自主地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与实践落地,与产业同频共振、与企业人才共育,增强服务区域的适应性与贡献度。职业本科学校与产业界关系是否密切,核心是要实现产教价值共振、校企利益共赢。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本科教育不变的培养模式,也是站稳类型定位、打造办学特色、增强适应性的办学路径。职业本科学校要以高品质的职业教育科研平台、产业研究院、产业职教集团等形式实现校企的高品质合作。职业本科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优势特色,有效衔接行业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在人才供给、科研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全面增强自身适应性、贡献度和引领力,在“产业学院—技术研发平台—实训基地”三个层面与产业界深度合作,努力打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组织运行—实践样态”的发展路径,构建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三、坚持高层次定位,逆向设计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本科学校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校企联合开发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执行专业负责人主导、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骨干教师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以上位指导意见为基准,立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依托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通过逆向设计的方法,高质量开发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开展高质量、多要素的人才需求调研,找到、找准适配职业本科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这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二是开展深度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通过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召开研讨会,聚焦适配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定位的职业岗位群,理清产业语境下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在此成果基础上,再组织若干轮次的职业教育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研讨会。同时,融合X证书高级模块标准、权威行业职业标准等要素,将产业语境的职业能力分析转化为教育语境的职业能力分析。这项工作对于职业本科专业科学开发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更加具有指导价值。
三是校企协同、系统开发课程体系。职业本科学校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国家文件及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构建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专业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基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设计开放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真题真做”或“真题仿做”过程中获得对企业产品技术、工作压力的体验,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是依托深度论证研磨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充分发挥职教专家、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同行的集体智慧,以保证专业定位的准确性,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关联性,培养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先进性。
四、以技术知识为特征,加强本科课程供给
需求侧的产业技术变革提高了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作为供给侧的职业教育领头羊的职业本科学校,要敢于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向深水区,扎根职业领域数字应用场景,在做好课程结构改革基础上转向课程内容改革,在课程整体结构和具体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系统性加强教学内容供给,补齐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短板。一方面是增加源自知识逻辑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厚度,另一方面是加强源自职业逻辑的技术知识特别是高阶性技术知识开发,进而回答好职业本科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对于职业本科学校而言,应该主动正视国家和产业提出的“增强适应性”要求,坚定不移、行之有效地深化产教融合,与产业升级“同频”,与企业发展“共振”,以技术知识为核心深化教材改革,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职业本科学校要以智能化时代为大背景,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技术知识为核心加强课程供给(技术知识开发生产),补齐职业教育知识化短板,保证技能与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掌握扎实的理论型技术知识。在智能化生产变革驱动下,理论型技术知识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指导实践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复杂工作任务所需的方法型技术知识。职业本科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或服务一线,以方法型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企业技术专家)为师,通过跟踪观察、深度访谈、科学归纳等教学化处理,将来自企业技术专家的方法型技术知识转化为课程内容;然后再把课程内容重构为综合化、开放性学习项目(任务),依托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并获得方法型技术知识。
五、以高阶“双师”为核心,推进教学团队建设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专业师资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考验的是学校现有办学实力。对于已经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特别是学校拟重点建设的专业而言,就要在达标基础上,着眼支撑“三大职能”落地,打造高阶性、“双师型”教学团队。
笔者认为,高阶“双师”团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高的应用科研水平以及高效的科研反哺教学能力。高阶“双师”团队需要加强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培育,既要以现有“国省名师”“高层次人才”“大国工匠”为核心打造教学团队,同时也应高站位、抓长远,不拘一格、引培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力、科研力,还要常态化做好高学历青年教师招聘工作,夯实教师团队“高等性”,补齐职业本科学校教师整体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短板。二是具有高阶性技术知识开发与传授能力。职业本科教育的教育规律依然是找到、找准适配职业本科的职业岗位,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深度分析,进而逆向设计出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织教育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以发现,在完成了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后,接着又要面对一项十分重要又很微观的技术性工作,那就是课程内容尤其是技术知识的开发及教学,并且这项工作只能由教师队伍完成。岗位一线的技术专家是技术知识的拥有者和生产者,但体现技术技能人才核心价值的技术知识是无法直接传授给在校学习者的,这就需要一个技术知识开发、转化、传授的过程。特别是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所需的理论型技术知识和方法型技术知识等高阶性知识,需要教学团队具有敏锐的教育感知、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科研素养、扎实的教学能力。
六、以“技术学科”为基础,赋能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
职业本科学校要通过抓好“技术学科”建设,系统性、建制化提升自身研究性,增强技术技能积累和技术知识生产、传授与应用,赋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本科学校抓“技术学科”绝不是向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学术漂移,而是在类型特征底色不变的框架内,坚持职业逻辑。职业本科学校开展科研应聚焦在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领域,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平台,打造行业专家,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知识开发。
在明确应用特征的“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后,建议职业本科学校坚持“技术学科”赋能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的发展定位,走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技术学科”为拓展的专业学科一体化实践路径。
七、以场域革命为支点,撬动学习革命
职业本科学校应在起步发展阶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创造必要的学习即工作的教学情境——学习场,为学生创设与将来工作和发展相关联的学习空间、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未来工作同频的情境中学习,有效获得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以场域革命为支点撬动矩阵性学习革命。
学习场原义指“学习的场域”,不仅包括支撑学习行为的场地和场所,也包括营造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文化氛围。为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笔者借鉴情境学习理论,赋予学习场新的内涵及实践形态——产教协同工作室。职业本科学校的产教协同工作室,是对传统高职院校理实一体教室的革命式提质升级,是具备“研发功能+生产场景+智能属性”的新型学习场。教学场景革命的本质就是通过空间、场域的改变,将教学中心从教师的教授转向学生的学习。基于产教协同工作室培养模式,以产业界真实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学生在教师、企业导师指导下,在不断地自我挑战和寻求团队协同的过程中,全过程、全方位体验工作传导的压力,进而实现高效学习,建立解决真实的、复杂的技术问题的心理表征。基于产教协同工作室,校企资源高度互补、育人密切协同,让职业本科学校人才培养成效产生倍增效应。以产教协同工作室为主要实践行动的学习场域革命,将是撬动职业本科教育的学习革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探索。(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5期)